APP下载

现代中国财税治理的先声

2018-05-05范建鏋

读书 2018年5期
关键词:财税民国财政

范建鏋

近期,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民国专题史”丛书。编者称,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进程”。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作为一部重要的研究民国初年财政史事变迁的专题史著作,也列入该丛书。

民国财政,在中国财政研究乃至中国财政史研究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民国财政上承晚清财政改革,虽然持续时间不足四十年,但其递嬗演变过程并不容忽视。民国财政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走向现代化,且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一时期,财政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靠引进当时西方所流行的财政经济理念而成,虽然在民国初年这一趋势并不明显,但就整个民国时期来看,受西方流行理论的影响是比较深的。不过,引用西方的财政经济理论并不等于没有自己的财政思想,也并不等于在财政思想领域没有自己的成就。恰恰相反,民国不仅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还开启了近代中国财政走向现代化的最重要的一环。中国近代财政思想大体肇始于清末,真正成型却是在民国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的思想变革,是中国财政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革命。甚至可以说,民国时期标志着中国财政思想“新时代的开始”。

在中国财税领域的研究中,贾士毅一度是个颇引人瞩目的名字,只是贾氏后来去了台湾,因而大陆知道他的人恐已不多。贾士毅生于清末,青年时期曾入上海法政讲习所,后赴日本明治大学留学。贾士毅从明治大学法政科毕业后返国,一九一二年前后曾担任江苏省财政视察员。由于他在财政金融方面颇有研究,经人推荐,受时任民国北京政府财政总长熊希齡器重,被调充任财政讨论会会员(财政政策研究员)。讨论会主要任务是“以统一财权为目标,侧重整理新旧各税和刷新财务行政”。贾士毅成为二十四名会员之一(后实际参加者仅十二人)。

民国初期,国家财政、税收因袭清朝旧例,弊端百出,亟须改革。贾士毅此时已着手研究国家税、地方税法和国家地方行政费用两项法案。一九一三年后,贾氏先后担任财政部库藏司、会计司司长以及湖北、江苏财政厅厅长等职,并开始他的财政实践和研究工作。为推进财政税收制度革新,贾士毅一方面搜集国家财政方面的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同时还加强对省级财政情况的调查和了解。《民国财政史》即在这一背景下编纂成稿。据传张元济看过手稿后大为佩服,该书遂于一九一七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财政史》全书一千八百多页,出版后颇受欢迎。一九二八年曾重印过,只是此书成稿于一九一七年,未能涵括其后民国财政制度变革的不少情况,贾士毅后来对此书加以补充续写,得《民国续财政史》七册,由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四年陆续出齐。全书共三千一百多页,规模远胜原书,堪称巨著。

从撰述体裁看,《民国财政史》无疑是一部典型的专题史,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在制度转型早期所撰成的聚焦于财税领域专门问题的专题史。

众所周知,专题史是对一个学科历史的总结,是学科入门的必备和学科研究的基础,也是对一个时代艰深新锐问题的回应与解答,是学术研究的高点。在众多民国专题史著作中,既包含通论某一学科全部或某一个时代、区域、国别的变化过程的,也包括对某一时代或某一问题做特殊研究的,还有少部分是对某一专题的史料集中展开搜集的。从上述角度看,《民国财政史》似乎更符合后二者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明显体现在贾氏编纂此书时所表达的自我认知上。

考虑到编纂专题史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对于专题史的编纂难度,不容小视。史家严耕望曾表示,专精与博通是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面向,在专精基础上博通,在博通基础上专精,二者皆有其价值,也各有其要求,进而所撰著作才有其相应深度。从《民国财政史》的体例看,贾士毅编纂此书时已有了类似的意识。作为民国初年曾经游学日本的学子,贾氏对西方近代学术规范的认知,自然与其同代人有所不同。这种认知,体现在贾氏所擅长的财政税收领域,体现在财政史的编撰中,正如他在该书自序中所说:“自国家政治公诸舆论,百度更张需财尤殷,于是由中央各省推而至于市乡一举一措,其与财政之相关也弥切。坐而言起而行者,苟非人人具备财政之常识,洞悉财政之实情,则受之者疑沮横生,施之者乖张立见,其为障碍夫岂浅鲜!本书之旨在使国计之沿革、新政之设施、已著之成效、未来之伟划,一一贡献于吾国民之前,于以察既往审将来立永久之大纲、采精当之良策,则兹编之作,或有少裨。”

正因为具有这样一种贯通的基本认知,《民国财政史》叙述民国元年至民国五年间整理财政的方针、财务官署的变化更迭、年度财政收入与支出、预算和决算的编定、国债的变迁脉络、货币体系的演变概况等等,皆以当时实行的制度内容为“经”、制度的因革演变为“纬”,详今而略古。“全书体例以准诸现制参用学理为主”,所采用资料主要是官书档案等第一手文献,而各章中亦均有大量统计资料作为佐证。《民国财政史》共分六编,首编为“总论”,其余五编则分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债”“会计制度”“货币制度”(贾书写作“泉币”)等具体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财政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在第一编“总论”中,分述财政沿革、现状与财政方针的变迁和财政收入递增的原因;第二编“岁入”则着重分析民国初年各种赋税收入的详细情况,并考察官有产业、杂收入的演变情形;第三编“岁出”以宪法费、行政费、财政费三个视角来分析民国初年各种财政支出项目的实际情形并做出总结;第四编“国债”除了分析中央公债、实业公债和地方公债情形之外,也针对公债如何偿本付息、如何整理偿还国债等问题提出了贾氏自己的主张;第五编“会计”,从年度、预算、收支、金库、决算、特别会计六个角度论述相应内容;第六编“泉币”则专论民国初年银行与货币问题。

《民国财政史》虽受出版时间所限,仅记述至民国五年(一九一六)的财税制度及相关内容,但是,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贾士毅贯穿全书的财税治理理念。贾氏的这些理念除了如其所说“参用学理”之外,笔者认为,更多的主要是受“准诸现制”所影响而形成的。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

其一是,此书虽未脱传统财政学的旧分析框架(如全书前四编均论述财政收支及专门领域问题),但已有财税思想新萌芽的出现。主要体现于注重金融、会计手段在财政体制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全书第五、六编内容)。

猜你喜欢

财税民国财政
“十四五”时期财税政策支持现代产业的创新驱动体系构建
母鸡
财税补助与研发投入:倒U型关系的检验
从“两会”看财税改革走向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