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清:还在不停了解自己

2018-05-05鄂璠

小康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清

鄂璠

海清的哭很特别。

影视教学泰斗,培养了张丰毅、王志文、黄磊等明星的齐士龙曾描述过海清的哭与笑,“她笑起来嘴上有一纹,哭起来傻呵呵那劲,特别叫人同情。”

海清的演艺生涯也是从“哭”开始的。7岁那年,一个陌生的漂亮阿姨到少年宫选小演员,孩子们站成一排,阿姨跟孩子们说老师要走了,今后要聽话,海清哇一声哭了,上去拉住阿姨的手,情真意切地说:“老师你别走。”

31年之后,已为人母的海清出演汪俊执导的都市家庭情感剧《小别离》。剧中方圆和童文洁夫妇送女儿朵朵上了去美国的飞机,回到家里,日子怎么过都不对劲。海清饰演的童文洁以泪洗面,哭戏几乎持续了两集。海清哭得停不下来,和她的老师、方圆的饰演者黄磊相对无语泪千行的状态,被戏称为“两大实力派的演技互飙”。

跳出电视剧,在最近热播的一档综艺节目《欢乐中国人》里,作为经典中国故事讲述人的海清几度哽咽,多次感动落泪。

其实,生活中的海清并不怎么流泪。3月中旬的一天,在录制《欢乐中国人》的间隙,海清接受了《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的专访,整个采访过程,她几乎从头笑到了尾,在回答每一个提问时,她都能迅速寻找到笑点,“我是笑挺多但不怎么爱哭的一个人”。至于别人眼中的她很特别的“哭”,海清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可能是演员吧”,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听和接受、感受到一些东西”。再进一步分析,海清说,“毕竟我们也有经历,也有同感。我们人都有同理心,所以就会有感受。”

推开那扇门,去看

演员海清“开讲”了。

今年1月28日,由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欢乐中国人》第二季首播,海清以“中国故事讲述人”身份参与节目。当知名女演员与“不惑”的年纪相遇,网络上总会擦出经典的感慨火花,具体到海清,“点赞”最多的关键词之一是逆生长。

韶华不负,流年笑掷。有媒体评价说,“从生活中的随性自我到镜头下的逆生长,不可定义是海清的个性态度,以专业性塑造每一个角色”;也有网友羡慕赞叹道,“海清一直带着少女的灵气,真的是不容易啊”。

海清自己也觉得,她挺像少年的。

与“活回了一个少年”同等重要的是,在“不惑”的年纪,海清把一些事情看得更通透了。

中国家庭伦理戏在荧屏“当道”的那些年,正好被刚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不久的海清赶上了,《新结婚时代》《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双面胶》《蜗居》……市场对于“国民媳妇”的需求似乎特别高。其实,有关婆媳的戏,海清也就接了《双面胶》和《媳妇的美好时代》,但传播力度相当广,观众也需要一个更好识别的点,于是海清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家口中心中认定的“国民媳妇”。

刚开始,海清还很开心,觉得这个称号很好,也很酷,但时间长了,难免会怀疑否认,“怎么又是这个,我不是啊”。人总想证明自己还有另一面,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演员,大多都渴望着扩展自己的戏路。

海清是科班出身,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她没有像其他很多同学那样一进入大学校园就开始不断接戏,她特意放慢脚步去沉淀、丰富自己,看了不少书,还有大量的老电影,也和同班同学一起深受着课程在全校里最多并且每周还都要交表演作业的“折磨”。

海清觉得自己挺幸运,因为很多人选择的是职业而非事业,而她的职业同时也是她的事业。从7岁开始接触表演时,对当演员这件事情还比较“懵懂”的她就想当演员,直到现在,她也没有想过要改变身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只对表演忠诚”。

海清经常会将表演形容为推开一扇门,你看到那个房间是什么样的。她自己一直就很想推开那扇门,用一个个角色去看,去弄明白表演是怎么回事。她信奉的是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方式,她喜欢观察别人,因为表演就是人演人,所以必须要了解的是人。

听故事和讲故事,无疑是观察、了解人的最佳方式之一。文化类节目迭出的当下,《欢乐中国人》以讲述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故事来探求差异化表达,伴随着这个节目第二季的录制,“中国故事讲述人”海清也在电视节目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此前,海清看过《欢乐中国人》第一季节目,她常常被节目中的故事所感动,也比较容易哭,她评价这个节目非常多样化、多元化。“我父母和孩子都很喜欢这个节目,它的内容应该是做到了适合老中幼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当然,我也觉得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看了。”说到此处,海清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欢乐中国人》第二季讲述的故事中,有习总书记在2018年新春贺词中提到的,60年来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的乌兰牧骑;有收到习总书记亲切回信的玉麦乡牧民;有携手工作30年,演绎现实版“庐山恋”的金牌搭档夫妻;有“鱼雷王”士兵和他的少校儿子……在节目中,海清展示了感性、认真、有真性情、富有情怀的一面,高兴时露齿大笑,感动时热泪盈眶。“新时代的故事,值得被推荐。”海清说。

在已经录制过的节目中,给海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在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的十八洞村,这个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传统村落也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里创造了脱贫减贫的奇迹,“很多人都说我们年轻人不能吃苦,但是看了十八洞村的故事后,我觉得他们不仅能吃苦,而且有担当、有责任感、有智慧,他们做的事情很伟大”。海清自信地认为,中国的年轻人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当你选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挺像少年的海清对于演员这个职业,一直满怀着青春的激情和热情。她,也一直年轻着。

回忆起大学刚毕业没有戏拍的那段日子,海清坦承也焦虑过,但她将这定义为一种“更高尚的焦虑”,不是停留在生存和温饱的层面,而是觉得自己练了那么多武艺,“怎么没人出来让我打一两场呢?擂台在哪儿呢?”她特别想找机会展现自己的本事。

“那时候年轻,每次让我去试戏,都是满怀着热情,小宇宙开始爆发。”海清觉得这样很刺激,“就这一场戏,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了。”按照这样的风格,她真的“搞定”了好几场戏,几部戏都是试戏试上的。

在海清尚未成名的时候,她参演李骏执导的《落地,请开手机》,跟孙红雷第一次对戏,她真的一巴掌就抡到了这位大明星的脸上,也真的一口就咬在了这位大明星的背上。这两下子也真的把孙红雷镇住了,他觉得她一定会火。

2010年,随着《媳妇的美好时代》的热播,海清彻底火了起来,她也凭借剧中“毛豆豆”一角拿下了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火了之后的海清依然在认真地琢磨着表演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说她很想知道,有时候她也许不能在台词上准备得特别完善,但在人物上面一定要尽量解决所有的问号,把角色想得越仔细,她心里才会越踏实,因为她相信这样演的时候能给观众传达出更清晰的信息。

拍摄由老师黄磊领衔主演的《深夜食堂》,海清饰演一个年近60岁的大妈,在这之前,她没想过自己可以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对这个病也不了解,为此她耗费了许多心血,为“出来就两集”而做了大量准备。

相较《深夜食堂》的拍摄经历与海清“相对比较慢”的节奏风格,《红海行动》简直太快了,“接戏一个星期我就到剧组了,进组时我连合同都没签”。当时海清只知道自己要演战地记者,很多案头工作都没有办法准备。直到见了导演林超贤,她才知道自己将要饰演的战地记者夏楠既没有钱、没有枪械,又没有后援、没有人脉,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之前的伦敦恐怖袭击中丧生了,她几次把自己置入险境,要跟恐怖组织斗争到底。海清觉得自己离夏楠这个人物很远。

海清曾问过林超贤为什么要设置夏楠这样一个角色,导演给出的答案是《红海行动》不仅要展现海军,还要展现普通群众的使命感,而夏楠正是这样一个对于战争、对于恐怖组织勇于反抗的平民代表。军人和战地记者一直都是令海清十分敬佩的两个职业,这样的角色也能吸引她,“很想演绎”。

为了离夏楠更近一些,到了电影的拍摄地点摩洛哥,海清没有住在剧组安排的条件比较好的酒店里,而是让司机带着她到当地的小街巷找了一家很破旧的小旅馆住下,她把自己置于这样的境地,跟各种旅行的人、做生意的人聊天,观察周围各色各样的人,一个半月后,她才终于踏实下来。

海清一直承认,自己“属于那种比较慢的人”。做事需要静下心来,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曾经在一档节目里,主持人撒贝宁评价海清是一个在低调当中非常骄傲的人,不过这种骄傲并非傲慢,而是一种骄傲的态度,无论生活还是工作。

或许,这就是海清的“匠心”。今年,除了在《欢乐中国人》中讲述经典中国故事外,海清还在匠心文化体验类真人秀节目《非凡匠心》中开启了“综艺霸屏模式”。无论对于工作还是生活,海清都觉得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当你选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规矩与原则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或许是海清从童年开始就养成的习惯。

《小康》·中国小康网专访海清之前,和她有过接触的人告诉记者,她非常“nice”,是个“非典型”的明星,没有大腕儿的架子,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接受采访时,海清对记者的照顾也格外细致周到,马上要录节目了,她刚刚一直在化妆,需要站会儿,但她会搬来椅子让记者坐下;为了不让记者的录音笔受到杂音干扰,她移开自己的手机,开玩笑说,“我就拿着你的录音笔,一路走着一路录”。

海清很小的时候就開始喜欢记者这个职业了,但她从没考虑过自己要成为一名记者,“因为我觉得做记者文笔要特别好”。

海清是个比较有规则意识的人。按照她的说法,就是“讲规矩”。规矩的一部分来源于家族。1978年1月12日出生的海清,本名黄怡,出身于江苏著名的京昆世家,她的母亲甘娟是民乐家甘涛先生的亲侄女。提起甘氏家族,在南京几乎无人不晓。甘涛三兄弟及其父亲甘贡三,都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2012年5月31日晚,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举行的“甘涛先生百年诞辰音乐会上”,海清朗诵了一首《思念》缅怀自己的“叔爷”。

对于甘氏后人来说,学戏、吊嗓子是每日的必修课,家里的女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都得到阁楼上面“咿咿呀呀”吊嗓子,还要“练功夫”,犯了错误或者违反了规矩,挨打也是家常便饭。家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规矩,比如说,过年时要和父母去拜访家族中的长辈;家里来了“大人物”,小辈不能上桌;考试要进年级前三……

童年的海清当然不喜欢这些,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她想学习舞蹈,母亲拗不过她,就同意了,少年宫里,她也做到了最好,每年暑假都能被选去参加夏令营。她同样喜欢拍戏,如果考不进年级前三,“代价”是母亲就不让她去拍戏了,为了保证自己能出去拍戏,海清每年都得第一,连第二都没拿过。

20多年后,海清有了自己的孩子,做妈妈比做明星更让她感到骄傲。

海清也会给自己的孩子“立规矩”,但凭借的不是严厉的管教,而是因势利导。她家里一直预备着一把戒尺,虽然真正用到戒尺的时候也没有过一两次,但在孩子心里面,那把戒尺会被认为是家规式的存在。海清觉得,让孩子在心里形成一定的“原则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海清也有自己的“原则”。比如自己不想“重复”的时候,即便是无数的角色找她,她仍然不会接。决定接《媳妇的美好时代》前,她仍然是不想接的状态,虽然她觉得这是一个好剧本,但当时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她还没买房子,如果不买房,她的爸妈就不让她把孩子接到北京,于是她咬咬牙,接了。彻底走红之后,她突然进入到一个高速运转的阶段,一两个月都见不到孩子,感觉很“分裂”,持续了一年多之后,她最终还是给自己来了个“急刹车”。

早在入行的时候,海清就知道,起落是客观规律,没什么好担心的,现在,有戏的时候她就全身心投入,做好一个演员该做的所有事情;工作之外,她还有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生活同样要好好享受。“珍惜每一天”,是当下她最想表达的心声之一。

今年2月8日那天,海清在微博晒出自拍照,一头短发看起来十分干脆利落,脸上挂着伤痕,还布满灰尘。尽管如此,海清依然张开嘴笑得很开心。海清就是这样,一点儿偶像包袱都没有。演员吴秀波曾说海清像一头犀牛,犀牛给人的感觉比较强大,很安静,不会绕弯,但是爆发起来却很有力量。

“不惑”年纪的海清还真的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她觉得一个演员在演戏之前需要不停地积累、沉淀,“有的戏像化骨绵掌一样,有的戏则需要爆发,要看具体情况”。相对工作,生活则更难说得清楚,“人最难的就是了解自己,我觉得我这一路还在不停地了解自己。”海清告诉记者,她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链接

人物档案

海清,本名黄怡,1978年1月12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2003年,通过出演电视剧《玉观音》中的钟宁一角而出道。2009年11月,出演滕华涛执导的都市情感剧《蜗居》,该剧让海清的演艺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2010年,凭借主演爱情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获得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和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女演员奖。2012年,海清主演的国内首部医患关系题材电视剧《心术》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同年4月,获得第16届华语榜中榜最佳电视剧女演员奖。2014年11月5日,海清受邀成为首个中美电影节形象大使;同年,担任浙江卫视《中国好舞蹈》导师,一展曾是舞蹈演员的风采。2016年3月8日,获得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中最具价值女演员奖;8月,主演汪俊执导的都市情感剧《小别离》,饰演女强人童文洁。2018年1月,加盟由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欢乐中国人》第二季,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2月,出演林超贤执导的现代化海军题材电影《红海行动》,在剧中饰演战地记者夏楠。

猜你喜欢

海清
海清:年龄越大,越谦卑
谢谢
“国民媳妇”海清:为儿子抵挡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