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习惯性“泼冷水”的人

2018-05-05曹怀宁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冷水亲戚伴侣

曹怀宁

| 策划人小语 |

总有这样一拨人,你做什么事他们都爱跟你唱反调,给你的梦想和热情泼上一盆冷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别做梦了”“我这是为你好”……而且这拨人往往就是你最亲近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亲戚,你的爸妈,甚至是你的伴侣。

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这样扎心的话你一定不陌生:

“我带孩子那么辛苦,你还帮倒忙,我嫁给你有什么用?”“考个第三名就得意了?你要是不谦虚,以后走入社会就完了!”“快别去大城市闯了,你也买不起房!在老家结个婚生个娃多安生!”

他们为什么总是给你泼冷水?冷冰冰湿淋淋的你又该怎么办?想找到答案,请把本期策划往后翻……

爱泼冷水的

伴侣

有毒

严科一蹦一跳地回到家里,开心地喊道:“老婆!我涨工资啦!走,我们出去吃一顿。”他老婆盘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眼睛紧盯着电视剧,眼皮都没抬,不带感情地说:“就你涨那点儿钱,还不够自己嘚瑟的吧?”

严科恨恨地进里屋换上睡衣,忍不住嘟囔起来:“涨得少也比你强,你连涨工资的机会都没有,脑子都钻进你那韩国欧巴怀里了!”

“哟!涨点儿工资你就是天王老子了?跟你一起进公司的王哥,去年就升副经理了,在家对王嫂还言听计从的,我怎么没看见人家像你这么嚣张啊?”听了老婆的话,严科简直气到爆炸,想想结婚这几年,老婆好像变成了职业差评师,他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她都能给个中差评:“你能行吗?”“太咸了,你怎么连菜都不会做?”“我来吧,指望你能做好家务简直是天方夜谭。”“就参加个同事聚会至于穿这么花里胡哨吗?你又没有明星那么帅。”

顶多赶哪天心情好了,能给个一星好评:“还行吧。”

严科越想越窝火,他走进客厅一把将老婆手里的电视遥控器摔得粉碎,好好的夜晚就这样被夫妻俩的战火给破坏了……

其实,任何一段人际关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尊与价值感的对比与较量,夫妻关系也不例外。有些人的心态比较积极健康,能够充分认同、欣赏自己,也能对他人不吝赞美之词;但有些人对自身价值充满了怀疑与焦虑,生怕他人会否定、贬低自己,于是,他就会把这种恐惧投射出去,总觉得是他人意图否定自己。这一类人非常敏感,当他觉察到可能有此风险时,便会下意识地进行反击。

这样看来,严科老婆所说的话其实是在回应严科的奚落,尽管这种奚落只是她的臆想:“老婆!我涨工资啦!走,我们出去吃一顿。”(看,你就没涨工资吧,哈哈,瞧我多有本事!)

所以,她便立刻下意识反击道:“就你涨那点儿钱,还不够自己嘚瑟的吧。”—天衣无缝!

实际上,这种泼冷水举动背后的驱动因素是恐惧。这种人在亲密关系中特别害怕处于弱势位置,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觉得,弱者会被无情地抛弃。于是,当伴侣取得某些成就时,他生怕两人间的距离拉大,便会下意识地贬低对方,试图以此使两人在价值感的天平上保持平衡。这种人盆里的“冷水”常常是“苦情、担忧、为你着想”味道的,兜头浇下时,他们还念叨着“我是怕你太得意了,被人暗中记恨。”“你要是太得意忘形了,到时乐极生悲怎么办?”“你不知道我心里有多担心你!”还非让伴侣在瑟瑟发抖之余念着他的好。

还有一些人给伴侣泼冷水完全是下意识的举动,因为他们对待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这样做是错的。有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泼冷水,他们已经习惯了面对赞誉和成绩时要“全力谦虚、绝不接受”。因此,当他们进入亲密关系,并从心底里将自己和伴侣当作共同体来看待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以这种一以贯之的方式来对待伴侣。伴侣的成就,他们总是无法坦然接受,非要说上一两句“扎心话”,他们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做的事却实实在在地令伴侣感到不解、難受。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面对赞扬时一定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所以,有人说你真厉害,你一定要说:“一般般,一般般。”当有人夸你的孩子,你一定要说:“差远了,差远了。”虽然谦逊的态度能让人际交往更顺畅,但过于谦虚甚至有意贬低孩子,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一次,几个熟人拖家带口组了个“家庭局”,茶余饭后,几位妈妈开始讨论育儿经。刚开始还是经验分享,后来却变成了“评判大会”:

“我儿子就是不用心,那字写得啊,啧啧,没法儿看,报了书法班也没用。”

“但你儿子至少练得勤啊,我儿子每次都得我看着写,不然就各种小动作,贪玩得很!”

“哎哟!我们家小森根本不写,读书也不行,写字也不行,就知道玩,像他爸似的,不用脑子。”

“哎,快得了吧!小森不用脑子都班级第三,这要是铆足了劲儿,得出息成什么样啊?”

“哪里哪里,我怎么不觉得他能有出息啊……”

生性好动的孩子们早就在大椅子上坐得腰酸背痛,再加上自家老妈嫌弃和批评的话时不时地传进耳朵,不一会儿,小森忍不住开始抹眼泪,另一个孩子赶紧拿纸巾给他擦。这一幕被小森妈妈看到了,却换来了一句埋怨:“这么一会儿都坐不住,你看你还怎么出息啊?”小森哭得更凶了。

父母的言语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有些孩子正是因为父母从小到大不停地“冷水洗脑”,才在成年后养成了下意识泼冷水的习惯。那么究其原因,父母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给孩子的自尊心“洗冷水澡”呢?

这首先与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观念有关。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非常强调“谦”这一特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对君子最高级也是最诗意的描述。而唐朝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殷殷劝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也就是说,在古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胄,“谦和”都是必备的修养,而“枪打出头鸟”就成了反面教材。最终,很多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固定为“避免张扬、高调”,甚至发展为面对成绩和赞誉时都不能心安理得地领受。

父母爱孩子,自然是步步小心,生怕孩子出一点儿差池。因此,有些关心的举动就会被焦虑放大,上文中的母亲们原本只是单纯地互相谦虚,但她们内心的焦虑感被对方的赞誉触发后,便下意识地对可能产生的不好结果产生抵御心理。于是,她们开始自谦、推辞,然后自贬,仿佛把自家孩子说得很糟糕,便可以防止他人对孩子嫉妒、使坏,也可以使自家孩子不至于过分骄傲而品性败坏、成绩下降。

从上述动机中,我们能看到母亲们的一片拳拳爱意,只是这爱意被恐惧和焦虑给扭曲了。但实际上,父母泼冷水的另一个深层动机,分析起来就不那么美了:有时,父母贬低孩子是为了从中获取价值感。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自然也存在着对比和较量。但与其他人际关系不同的是,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变得不平等,父母对于子女可说是有绝对主导权的,在关系中,父母是强者,子女是弱者。这时,如果有些父母内心的自尊感、价值感不足,便会下意识地靠贬低和欺负弱者(自家孩子)以获得一种“自己很强大”的感觉,他们泼冷水的快感便来自于这样一种优越感:“你看,你是我的孩子,我比你强,你做得再好也抵不过我一句话!”这虽然是亲子互动,但在本质上与社会上欺负弱小的霸凌行为没有区别。

上半年的假期是如此之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难得的节假日却不选择回家,而是把眼光投向了旅游胜地?还有的人甚至带着父母出门旅行,宁愿花着多三四倍的钱,也不愿意回趟老家?也许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就是不想见亲戚!

家里的菜最香,家里的被窝最暖,家里的空气都是甜的,可是家里的有些亲戚,是苦嗓子、辣眼睛的:他们逼婚、秀孩子、盘问私生活、给你泼冷水,一番热情寒暄和压岁钱的假意推辞后,你和亲戚之间的对话差不多会按照这样的模式走:

奖金发了不少?那在大城市还房贷也是杯水车薪啊;

孩子成绩还行?为啥没培养个爱好特长,我家孩子画画可牛了;

今年计划旅行?有那钱为第二套房做准备多好,忍一忍,别浪费;

有幸升职了?那你也没当上老总啊,还能帮我弟弟找找门路……

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个人种,雅称“冷水君”,坊间也称“杠头”。这类人不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会下意识地、无条件地站在你的对立面,非要跟你有些不同看法,永远没有办法真心实意地称赞你、支持你。他们之所以要反对,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里足够平庸和失意,如果不怼你,他们便无法发现自己的亮点。靠着打击别人获得微弱的优越感,即使损人也不利己,可他们就是乐于此道。

如果你急了,他们就会变成无辜脸:“我不过就是开个玩笑,大过节的,你何必这么认真?”然后还会说你“不识抬举”,因为他们觉得那些否定你的话是“大实话”,你应该领情。

爱泼冷水的亲戚,就属于这类人。他们为了否定而否定,为了批判而批判,只为了求得自我认同。他们靠吸取别人的沮丧来获取生活动力,是一种非常病态的行为。

在这种亲戚身上,我们可以淋漓尽致地看到愤怒、恐惧、欺负弱小等特质。这类人是非常典型的精神上的弱者,他们找不到积极有效的提升个人价值感与自尊的方式,也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在懒惰与嫉妒的驱使下,他们便开始盯着太阳找黑子、鸡蛋里面挑骨头,只为了能用自己或是尖酸或是讽刺的话来抹煞他人的成绩,好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失败。

鲁迅笔下的阿Q在临刑时想把画押的圆画得圆一些,但他失败了,所以他安慰自己说:“孙子才画很圆的圆圈呢!”阿Q虽然欺骗性地安慰自己,但他还会为自己的不足而懊悔,而那些喜欢泼冷水的亲戚,却远不如阿Q纯真,因为他们已经连懊悔都屏蔽了。他们直觉性地排斥他人的成就,生活在“我是强者”的自恋幻觉中,一旦看到他人会危及自己自恋的苗头,便会本能地冲上去拿凉水扑灭。这样的人,完全是以“假我”的形式活着,他们根本不敢向内触及真实的自我,于是只能将恐惧、焦虑、愤怒向外宣泄到其他人身上,用讽刺,用挖苦,用贬低……

如果说上述这些人谓之可恨可恶,那么另有一小撮人,却显得有些可笑可悲,他们泼冷水只是为了表达亲密。他们并没有对他人怀着恶意,或者靠着吸食他人的价值感来立足。但由于他们从小没能学到良性的与人相处的方式,虽然内心其实也渴望与他人的真实联结,却只学会了以“损人”来表达亲昵。

但其实,尤其在一些有自黑或者互黑文化的地域或省份里,这些损人的话有时只是为了表达亲朋好友间亲近、宽慰和开解之意。在嗟叹之余,希望这样的人能够尽快发现自己言谈中的不妥之处,不要把玩笑开得太过,给自己的人际关系设置障碍。

冷水淋头,你该如何取暖?

人在世上飘,哪能不挨浇?只要我们与人打交道,难免就会遇到冷水浇头的窘境,也许我们的心会因此着凉甚至生病。在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确认“冷水君”与我们的亲疏远近。要知道,恶语如冷水刺骨,想要圆满化解是非常需要内心能量的,而我们的内心能量十分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保有善心。因此,我们要拎得清,要“见人下菜碟”。

如果“冷水君”是一年才见面一次的亲戚或泛泛之交的朋友,我们当下远离就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频率太低,并不值得我们花费太多的心思经营关系。而他们曾说出的恶语,只需忽略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本不是一路人,所以话也无需多信。

如果“冷水君”是伴侣,我们便需要沉下心来努力去看到他们冷言冷语背后隐藏的情绪。是焦虑,是恐惧,还是愤怒?这些情绪又从何而来?当我们能针对情绪的源头进行回应,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刚刚涨了工资的严科能在被妻子泼冷水之后忍住不发火,而是凝视着妻子的眼睛,认真地告诉她:“亲爱的,我的成绩离不开你的功劳。你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在我看来都非常有价值。”那么,妻子有可能会激动地回给他一个深情的拥抱。

如果“冷水君”是父母,那么作为子女,我们需要与父母来一场成年人之间对话,既告诉父母自己理解他们的苦心与担忧,也必须强调:“我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贬低和讽刺,那会让我感到难过。”当我们以不带攻击性的方式与父母坦诚沟通时,往往能收获比较好的效果。

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那种内在“霸凌型”的不讲理父母,我们就需要坚决地捍卫自己的个人界限,先冷静告知父母自己的感受,或是以起身离开的方式让对方明白,他们不能再这样靠践踏我们的自尊来获取价值感,即使他们是我们的长辈,是生养我们的人。

当啥别当“冷水君”

有时,当我们自己对别人贬低、讽刺的话语感到不快甚至苦闷时,心中难免觉得不平,想要把这份怒气发泄出去。但“踢猫效应”告诉我们,以怨报怨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安抚情绪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下这盆冷水,并不要把它泼在其他无辜的人身上。

其实,所有的误解基本都出自于沟通不畅,别人的不赞同,也多是由于不理解。所以,要学会当一个善于换位思考、善于倾听理解的人;

凡事请先看优点,夸赞并不都是假话,而是获得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忠言确实逆耳,但也请学着让它变得溫柔;

同时,不要只看到别人眼中的刺,而无视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能经常反躬自省,看到自己所作所为的不足,相信也会对他人更多一份宽容和鼓励;

最后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冷水君”,伴侣和亲人才是最重要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最扎人、最尖酸的一面永远不要朝着家里,伴侣和亲人才是你最值得温暖的人。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也许他人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无情地将它戳破,却可能磨灭一个人继续努力上进的勇气。我们能给他人最好的礼物便是理解与鼓励,而当爱的能量流动起来,我们自身也必然会得到滋养。何不让这个世界更多一些温暖的空气呢?

本刊观点

泼给他人的冷水,早晚会被怒火烧开了泼回到你身上。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都需要悉心维持最合适的温度,太热了不行,太冷了更不行。

我们要远离爱泼冷水的泛泛之交,因为他们没有资格做我们的人生评委;我们要理解爱泼冷水的亲人,因为他们的心里藏着等待我们解开的情绪密码;我们不能当爱泼冷水的人,因为这样既不会抬高我们的品位,也不能让他们变得完美。最后,祝我们足够强大,有如石灰,即使被泼了冷水,也能活得沸腾热烈。

猜你喜欢

冷水亲戚伴侣
冷水泡面
萌趣伴侣
亲密关系可以激发欲望
比亲戚
绿豆汤冲鸡蛋治嘴角糜烂
封闭自己的伴侣,到底在害怕什么?
引避
冬季健身:冷水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