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丝路”大型文化交流项目带来的新闻实践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新途径

2018-05-05赵哲超何依尔博荣

中国记者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丝路传播学院文化交流

□ 文/柯 泽 赵哲超 何依尔·博荣 李 荣

(本文作者柯泽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二级)、学术带头人、长安学者,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赵哲超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何依尔·博荣和李荣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研究生)

柯 泽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二级)、学术带头人、长安学者,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

“新丝路蓝色集装箱”是由中国与德国相关部门共同策划发起,中国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由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DCKD)具体实施的大型文化交流项目。

民之交在于民之亲,民之亲在于心相通。“新丝路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强化欧亚国际铁路大动脉沿线国家间的民间纽带,密切与当地民众的沟通交流,树立国家形象,进而夯实追求共同价值的民间基础。通过密切沿线各国社会与民众间的交流与联系,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总体思想与框架。“新丝路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也为国内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海外拓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一、认识“一带一路”背景下“新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的意义与作用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及麦哲伦环球旅行之后,世界便进入了海洋贸易时代,全球商业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接触、交流与碰撞。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文明会导致世界的冲突,他特别强调了文明的冲突性功能。[1]但是,文化不仅有冲突的一面,也有调适的功能,历史证明,不同国家民族通过相互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也可以促进文化的相互融合。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将文化的定义集中到了意义系统,而意义系统是可以共享和分享的。人可以通过文化的交流来互相理解、互相沟通,取得最大公约数,尽量减少摩擦和冲突。[2]

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德国德中艺术协会是经德国政府核准注册成立的公益性机构,协会的宗旨是推动德中两国之间的文化和艺术交流;面向德国和欧洲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和当代艺术的精髓,宣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新丝路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计划在2018年到2022年每年分别以中国北京和德国杜伊斯堡为起点,并以两地为终点,各发一列“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文化经济交流列车,列车经停欧亚十一个国家和二十七个地区和城市,每次每列单向行驶需一百八十天左右时间,并在选定的每个地区和城市举办七至十天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这个项目以“新丝路蓝色集装箱”列车为载体,联合沿线各国政府、地区和城市、经济机构和企业、文化机构和团体等,打造一个11国共荣的文化经济交流平台,通过促进各国政府和非政府间的合作,大力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共赢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项目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列车车厢承载的主要内容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板块,内容主要涉及作为东亚文化经济区的中国;中亚文化经济区的土耳其、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欧洲文化经济区的德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横跨欧亚三大文化经济区。其中文化板块承载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

具体实施措施包括:每年通过专业的文化和学术委员会在世界范围内遴选文化、哲学、艺术、音乐、历史和理论方面的杰出人士乘坐“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文化列车,入住列车集装箱工作室,宣扬“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人文精神,在列车沿线国家和地区城市举办各类活动;开展“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欧亚文化合作高峰论坛和“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欧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还包括欧亚文化、艺术、音乐展览演出、欧亚互联互通教育培训合作论坛等。

国际性大型文化交流项目为国内新闻传播教育海外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机遇,国内新闻传播教学将以此为契机,将课堂延伸到世界舞台,形成一种新的跨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将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人文交流项目良性互动,进行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二、以“新丝路蓝色集装箱”为依托的新闻传播教育海外实践教学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要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DCKD)“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无疑为开展海外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蓝色集装箱”项目正成为海外实践教学的培训基地和试验基地。

教育部在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并明确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水平。

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迫切需要构建一套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目前的新闻传播学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该专业新闻实践活动相对较多,实践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这些实践活动缺乏总体规划,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传媒人才。此外,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建设设备更加齐全的实验室。资金匮乏,硬件设施不完善是当前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的一大瓶颈。另外,国内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极少建立自己独立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多数高等院校新闻学院在媒体挂牌成立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能够容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更重要的是,这类“借鸡生蛋”式的实习存在诸多局限。例如,作为实习生,缺乏独立完成大型项目的机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难以形成国际视野,适应未来全球化的挑战等。

针对新闻传播学科实践应用性强的特性,一方面,迫切需要通过寻求与校外媒体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媒体实习与锻炼机会;另外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还应该抓紧历史机会,善于借力,巧于用力,抓住各种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积极进行新闻传播学教育海外拓展,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不少经验。华南师范大学从2002年起对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了创新探索,构建了基础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教学、校内实践创新、校外平台扩展“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建立校内外“双基地”实践的专业实践模式。青岛农业大学依托农业优势,致力培养“农业+传播”的复合实践型专业人才。广州大学以地方特色和方言为优势, 建立了一批与粤语对口的实践实习基地。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秉持“一体两翼”和“大实验观”的实验教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

“新丝路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为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实践平台。作为一个致力于文化交流和推广的民间机构,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不仅长期资助和组织中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前往德国和中国进行短期艺术采风和创作交流,还以奖学金、助学金、访问学者等形式吸收中国师生来到德国从事培训、交流等时间活动。协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为中国文化界设有专门的画室、工作室等实训场地,目前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以及包括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在内的中国八大美院等高校建立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这些前期积累经验为顺利实施“新丝路蓝色集装箱”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吸纳更多中国师生参与项目创造了条件。

2017年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德国DCKD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就“‘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文化经济交流项目”系列活动达成合作协议。该学院在全院各院系当中选拔出在写作、摄影摄像、新媒体编辑、外语交流及人际沟通方面表现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师生赴德国杜伊斯堡,每组进行为期90天的专业实习,参与项目沿线十一国政府机构合作会议新闻报道、影像记录、剪辑制作;跟随“蓝色集装箱列车”进行新闻采访、影像记录及专访录制。该院还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挂牌成立了西北政法大学德国传媒交流中心,迄今为止,学院已派出5批近20名师生赴德国参与“新丝路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随着“蓝色集装箱列车”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展开,将有越来越多国内传媒学子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人才队伍,需要具备世界眼光,国际化视角。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内新闻传播院校也开始重视国际化传媒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和创新国际化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推出密歇根州立大学战略传播硕士学位项目,优先录取新闻、传播、广告、公关、影视、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在读硕士生,在读研究生可以申请转换本校的学分,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战略传播硕士学位。2017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传媒实验班同学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访学,体验当地原汁原味的美国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面向海外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对外交流合作通道,与海内外多所学术机构保持学术往来。

▲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左二)、学术带头人柯泽教授(右一)等参观德国实践教学基地工作室。

与此同时,国内新闻传播学院也在努力拓展教学平台,积极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向海外实习基地缅甸《金凤凰》华文报社派出实习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锻炼。安徽大学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立研究生海外实习基地,派出学生在澳大利亚当地传媒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除了走出国门,参与交流合作,一些国外新闻传播学院也开始与国内相关院校机构合作。2017年8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海外实习基地落户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双方将在艺术设计、民族文化创意展现等多个方面开展长久合作,推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示和交流。

三、打造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生产基地,全面提升海外实践教学水平

为了全面提升“新丝路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旨在提升二次传播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媒体中心,借助于建立的网站以及与中德、欧亚各国主流媒体的合作,传播以项目活动为核心的新闻报道和影视节目,其中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将成为二次传播“新丝路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的重要形式。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人的科学,反过来说,也就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理解文化的传播。文化人类学兴起之后很快为影视艺术所借鉴,出现了影视人类学。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DCKD)“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已经具备了影视人类学记录和传播的良好条件。

首先,“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创造了进行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生产的最重要条件,比如人的迁徙,人的交往。“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文化经济列车计划在世界范围内遴选文化、哲学、艺术、音乐、历史和理论方面的杰出人士乘坐该“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文化列车,入住列车集装箱工作室,宣扬“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人文精神,在列车沿线国家和地区城市举办各类活动,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搭乘列车一起交流,艺术家之间的交往,艺术家与各地人们的互动成为天然的记录对象。

其次,绘画、雕塑、建筑、艺术表演、各类会展等,都属于视觉艺术,这是影视记录和表达的先天元素,它们特别适用于影视记录和呈现。例如,“新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文化活动的第一部分“丝路瑰宝”,由11国国家展厅展示11国古丝绸之路文明,就包括展出敦煌石窟艺术和沿线欧式壁画艺术,无论是伊朗巴姆古城的复原还是罗马古集市,这些会展场景都特别适合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去记录和表达。

基于上述优越基础和条件,可以全力打造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栏目,使之成为二次传播的重点产品,同时也成为提升海外实践教学水平,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例如,以艺术家访问活动为记录场景,可以打造一档以访谈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家访谈》,内容涉及中国艺术家和德国或其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艺术家之间的互访以及与沿线居民的互动。以艺术观念为起点,可以打造出一档以阐述艺术观念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观察》栏目,艺术家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文化交流体验,对比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差异和文化差异。文化交流中,人作为交流主体会发生心理变化、感觉变化,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可以深入到这些基于人的文化交流而发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内容和空间中去,以心理内容为起点,设置一个基于文化交流、沟通产生的心理变化的纪录性栏目,比如《心理空间》。

从电视节目类型来看,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高端产品,也是国际影视市场的主流片种。国内新闻传播学教育实践教学历来也非常重视这一片种,这类做法早有先例。早在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改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就派出摄制组赴新疆柯尔克孜族自治州拍摄了《柯尔克孜族》10集系列片,1985年,又在广西百色地区摄制了《白裤瑶》,该片在法国1986年真实电影节上获提名奖,这是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亮相。1985年后至今,中央民族大学已完成涉及17个民族的40多部(集)人类学影视片。[3]云南大学依托民族学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科在拓展民族研究特色方面的资源和手段优势,面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了“民族学调查方法技能实验”“民俗摄影”“影视人类学”等特色性实验课程。

以“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为载体,以协会文化传播媒体中心为依托,打造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形成高端影视节目生产基地,批量产出的高品质影视人类学作品可以与中国、德国以及其他欧亚国家主流媒体寻求长期合作,极大提升二次传播影响力,同时也以影视节目成品的形式,完整保留中德文化艺术交流的文化人类学历史资料。

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这个优质实践平台上,来自中国的传媒学子将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提高。从实地操作角度看,学生将独立完成节目策划、采访拍摄、文稿写作、后期制作等专业流程,锻炼编导能力;学生将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面对面采访交流,锻炼国际化环境下的采访报道能力;学生们还将广泛接触欧亚各国商界、政界、学术界的众多名流,加深他们对国际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的理解,拓展国际视野。

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基地的形成,无疑将强化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DCKD)“蓝色集装箱”大型文化交流项目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对接,搭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本文作者柯泽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二级)、学术带头人、长安学者,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赵哲超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何依尔·博荣和李荣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研究生)

【注释】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1

[2]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2014.6

[3] 王海飞:《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研究》,《民族研究》,2018(1):95-104)

猜你喜欢

新丝路传播学院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新丝路
放歌新丝路
和治友德 筑梦新丝路
携手启航新丝路 共绘发展新蓝图
新闻与传播学院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