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特稿”:以深度调查报道引导社会心态
2018-05-05□文/林环
□ 文/林 环
(作者是解放日报“特稿”栏目主编、主任记者)
良好的社会心态,堪称社会稳定的“安全阀”。2011年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
社会舆论为社会心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大众所接受的信息纷繁芜杂、快速变化,权威、客观并能起到舆论引导作用的声音尤显重要;并且,大众维权意识增强,底层利益诉求也需要顺畅的表达渠道,全面、准确并能疏解不良情绪的声音对于扑灭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也颇具意义。
对于社会舆论、社会心态,如何以深度调查的形式来观察、分析、调控,是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对媒体人船头瞭望者角色的考验。《解放日报》自2012年开辟的大篇幅深度报道专栏“特稿”(获第23届上海新闻奖名专栏奖),涉足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舆情热点,在客观真实的报道中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代表的正确价值取向,有助于打捞“沉没的声音”,营造表达与回应的良性互动,助力社会和谐稳定。
一、打捞“沉没的声音”
2012年11月,《解放日报》特稿以《钻进垃圾箱的童年》为题,聚焦贵州毕节在垃圾箱里被烧的5名留守儿童。在舆论大哗、流言四起时,记者赴现场找到了第一位发现死者的拾荒者孙婆婆并广泛走访当地人、校方、政府相关部门,以调查结果有理有据地否定了“被杀害”等内幕之说,并明确提出需真正持久有效地关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考。这篇特稿获上海新闻奖三等奖,解放日报社总编辑奖年度二等奖。
此类舆情热点,长期以来被许多人认为是都市报特色。而实际上,专业、理性、客观,到现场去,采访核心当事人,获取和呈现最核心的事实本身,紧抓新媒体时机扩大影响力——这是传统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的长项之一。
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投毒案广受关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对这场“全民瞩目的新闻事件”进行舆论分析,明确提出“媒体对公共悲剧的不当渲染和无的放矢需要警惕”“某些媒体出现了主观臆想的报道描述”。[1]而《解放日报》的特稿报道小组第一时间分赴多地,采访到了除被看押的嫌疑人之外的核心当事人,包括全国独家采访到嫌疑人的一位密友,也包括和受害人关系最好且看到嫌疑人与受害人手机短信来往的一位同学。采访后根据领导要求对初稿严格核验,对每个信息都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印证,所有非铁证事实最终均未写入文中。2013年11月27日复旦投毒案开庭审理,在庭审宣布结束、全国舆情滚动播报庭审动态后出现短暂静默的窗口期,《解放日报》第一次尝试“先网后报”,将储备了半年的特稿《难以找到的真相》在官方微博、微信和解放网刊出,迅速被人民日报微博和众多媒体转发,评论量一小时就达数千,后来获第23届上海新闻奖二等奖。
2013年5月,《解放日报》“特稿”《永远的22岁》重访18年前清华铊中毒女生朱令和她的亲友,除了充满人文温情地反映朱家现状,还代为发出了朱令父母的明确表态:他们不上网,不赞成网友发起的过激行为,他们的生活重心还是在照顾朱令身上。这篇报道冷静、细腻、客观,对沸沸扬扬的网上舆论真正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在《解放日报》官方微博转发后迅速过万,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2014年3月,《解放日报》“特稿”报道南京小护士被打而致“瘫痪”一案。此案因涉及官员身份,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谣言四起。记者本着追问事实的态度赴当地找到各方核心人士,历时两周,以连夜蹲守、多方求证的方式,搜集到大量一手信息,令谣言不攻自破,被《盐城日报》等多家报纸整版全文转载,在网上也广受好评,单在新浪网就有8万多人次参与评论。
近两年,《解放日报》“特稿”记者报道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理性辟谣当时沸腾的“杀妻”“小三”“医闹”等恶意揣测;关注了曾被突发龙卷风袭击的江苏盐城阜宁县,见证普通村民的伤痛与希望;实地探测了建在“毒地”旁的常州外国语中学,探讨孩子流鼻血、家长罢课的背后究竟该由谁负责,未来又该如何防范……
牛津词典公布的2016年度英文词汇为“后真相”(Post-truth),简言之,情绪的影响力超过真相。2016年,反转,因此成为年度“特产”:前一瞬的落泪、同情,一转眼就能化作谩骂、鄙夷。在此特殊时刻,坚守底线、保持省思,深入现场、关切民意,更显其意义与价值。作为党报产品,《解放日报》“特稿”在热点报道领域一次次赢得全国性影响,既证明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对于传播力的作用,也符合公众对打捞“沉没的声音”的预期,更是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营造社会心态良性互动的有效作为。
二、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
网络维权变得便捷。作为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虚拟社区和大型网络社交平台,天涯社区舆情研究部门近年来逐年撰写年度网络维权舆情事件社会心态分析报告,对天涯社区中带有地域属性的网络维权类帖文进行归类和总结,试图探究不同网络维权舆情事件背后的社会心态根源。例如,2012年前三季度天涯社区914个网络维权帖文,发生地域分布广泛,覆盖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91.18%。广东、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山东、河南等人口稠密地区成为网络维权事件的高发地。事件发生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民生、涉法涉警、企业纠纷、反腐倡廉、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灾害事故,其中,社会民生类占36.76%。[2]
民生备受关注,相关负面舆情则容易成为危害稳定的一大毒瘤,非理性声音一旦大面积传播就容易对社会和谐稳定形成挑战。而网络舆情,本身目的就是要引起媒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只要媒体恰如其分地关注并引导,舆情就能得到出口,消极影响也能最大程度地被消解。2016年10月,江苏淮安花庄村一位72岁村民和老伴跳楼自杀。由于老人患直肠癌十余年,网络热议“大病致贫”说,网民负面情绪大涨,当地晚报一条相关微博收到近17000条评论,其中多数为网民对有关部门的抨击,例如“被逼成这样,不如死了好”。而真相究竟如何?
《解放日报》特稿记者赴现场深入采访,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村干部、乡镇有关部门以及老人亲属,发现当地已超标做了救助工作,包括纳入低保户、开通医疗费“二次报销”渠道、扶持新建住房、捐款和救济等;而老人在自杀前几天还走门串户,挨个感谢村里帮助过自己的人,包括到村委拉着几位村干部的手道谢。至于自杀原因,有病痛原因,也有个人性格、家庭矛盾等因素。记者在特稿中阐明真相,并以“记者手记”的方式呼吁多一点温情、多一些理性,“一些网民不分黑白将矛头直指地方政府,更多网民在盲目跟风中催生大量误解,这于本就薄弱的农村生态而言,等同雪上加霜”。这篇报道在《解放日报》全面转型新媒体的上观新闻平台,点击量近70万,对于负面舆情及不良情绪的疏解起到良好效用。
2017年5月,一新媒体发布深度报道《在深圳三和玩游戏的人们》,以细节丰富的采写描绘了一群“没有身份证、身背巨额债务、与家人断绝往来、终日在网吧里流连忘返”的底层百姓,各大网站、公众号纷纷转载,成为舆论热点。该文观点是此类游戏生活“就像一个漩涡,进来容易出去难”。《解放日报》“特稿”栏目针对此,从受众需求出发,精心选取了媒体曾经争相报道的一位新闻人物——在网吧居住4年、今已走出网吧4年的大学生“77哥”,于5月31日见报特稿《出网吧记》,颇具反思意义地呈现其住在网吧以及脱离网吧生活的经历,积极正面地反映这位在游戏界有号召力的新闻人物对不少陷入类似困境青年的帮助,有效引导了舆论。这篇报道在上观新闻平台的浏览量将近150万,是“特稿”栏目稿件至今的点击量之首,在搜狐、网易、今 日头条等众多互联网平台均引发讨论热潮,仅在今日头条就获得近四千条网友评论。报道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家庭中有此类网瘾青年的读者纷纷向记者发来求助信息,另有不少媒体同行与记者联系,希望跟进报道。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各种矛盾叠加,每个人都有目共睹,甚至感同身受。中国是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而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要想为底层诉求建立顺畅的表达渠道,并能理性客观地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难度非同寻常。然而,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党报应有的作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媒体的应尽之责。
作为党报一员,首先要正视互联网由于参与门槛低、匿名、言论尺度相对宽松等特征,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已经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其次则要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困难群体,消除社会偏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实现,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这样才有利于预防和及时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利于让积极的心态成为整个社会心态的主旋律。
(作者是解放日报“特稿”栏目主编、主任记者)
【注释】
[1]吴心远.上海一周:反思“林森浩投毒案”中的舆论表现[OL].http://sh.people.com.cn/n/2014/0224/c134768-20630268.html,2014年2月24日
[2]陈媛.社科院蓝皮书:广东、山东等成网络维权高发地[OL].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3-01-07/112414953.html,2013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