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海霞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把握好四个“度”
2018-05-05梁益畅
□ 文/本刊记者 梁益畅
201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海霞提交了《关于在全国播音员、主持人中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的提案》,得到新闻出版界别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署支持。
《中国记者》杂志近年来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经常刊发学界、业界资深人士相关主题文章。为进一步促进探讨,3月7日本刊记者在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别小组会场对海霞进行了专访。
一、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一股清流
海霞:大家对播音员、主持人这个职业非常关注,尽管全国广电队伍里播音员、主持人的总人数并不多,但社会影响力非常大。他们的言行举止、在节目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对我们国家形象的认知。所以我觉得播音员、主持人真的是使命重要,责任也非常大。
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能不能承受这么多关注;另一方面,做的事情是不是足够好,能不能完成这个岗位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我觉得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个人修养,更重要的还是职业的操守。而这背后,根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是真的在播音员、主持人的心中成为一种信仰、理念。
我这个提案是针对全国的播音员、主持人提的,实际上在整个新闻系统里面,也有这样一些问题。我是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希望能够尽全国政协委员的一份职责,做一些事情。
海霞:西方新闻观会有这么强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新闻发源于西方,整个新闻理论是从西方媒体发端的,西方建立了一整套逻辑体系,也一直在做相关的工作,而我国无论是广电还是报刊,很多理论都是从西方学过来的。但是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西方的新闻理论要和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跟中国的发展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思想、理论根源。
海霞:我觉得这就是术与道,其实任何术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道来调节。比如,如果我在播音的时候气息不通,很多时候是因为心理状态不够稳定造成的。要解决心理状态的问题,不是说做个深呼吸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更多地听取一些有感悟或经历的老同志、专业人士的指点,他们的很多想法会给我一些启发。他们的这些想法,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个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一种体现。
□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海霞在会场接受记者采访。(梁益畅 / 摄)
其实,每个人都有职业的瓶颈期、困惑期,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给人一种心理支撑,成为一个精神家园。每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需求。我们怎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变成一股清流,流入、灌溉他们的心田,在职业生涯里精神上不断地得到来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海霞:在学校与媒体之间,加强沟通说明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每次到高校讲课,效果都比较好。学生们的确有很多疑惑,高校老师的一些讲法,他们又不太信服,但学生们特别相信一线的媒体人。因为我们有实践经验,所讲的都是在工作中真实发生的。所以,如果高校能请到一些一线的优秀媒体人进入课堂,会有更好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是如此,结合新闻实践来讲会更有说服力。
二、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海霞:我建议主要从四个方面持续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改进资格考试内容,强化入职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教育的广度。
目前,国内对于新闻从业人员采取的是资格考试准入制度,几乎完全照搬了高考模式。资格准入考试不能等同于高考,它既是对于准备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业务能力的综合检验,更应是对其新闻观、职业观的一次全面审视。我们有必要把好这重要的第一关。
以播音员、主持人为例,国家相关部门应在三大资格统考门类中加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知识的比重和广度,增加对重要理念的解析考察。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的现场考核中,应增加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场问答题。这是检验从业者新闻观和职业观是否正确的最好方式和重要时机。
二是严格管理培训制度,强化上岗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教育的深度。
对于新闻工作人员,仅靠目前的持证上岗等硬性管理,还远远不够,个别媒体人言行失当等问题依然严重存在,需要从思想根子上解决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从业态度,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一种自觉遵循和理念信仰。
因此,各级媒体要加强从业人员上岗前的系统化培训工作,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岗前培训和日常管理之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提高上岗把关能力。对于那些虽有较强专业能力,但崇尚西方新闻理念的人员,要发现苗头,及时教育,观其态度,再定用否。绝不能重能轻德,更不能姑息迁就,对于用人失察者,各级媒体机构也要出台惩戒制度,追究其把关责任,双管齐下,防控结合。
三是开展有针对性活动,强化在岗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教育的精度。
加强在岗新闻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教育活动,对于有效应对职业疲惫感、事业困惑期,增强职业自豪感,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目前业界普遍存在着只关注从业人员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看重工作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寡,而疏忽对在岗人员的思想辅导和职业规划。即便有像“两学一做”这样阶段性指令性的学习活动,也常见采取把从业人员临时召集起来,听场空洞、乏味的报告,搞个司空见惯的演讲,应付了事的情况,令人生厌,不仅引不起思想共鸣,也满足不了他们的情感诉求,久而久之必将挫伤其职业荣誉感和事业进取心。
因此岗中培训应该作为一项硬性管理制度,真抓落实,创新形式,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紧密结合,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向性和操作性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大家听了有干劲,学了有收获,做了有效果。
四是实施高度信任政策,强化在岗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教育的温度。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这是新闻界期待已久的春之声。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队伍,需要各级媒体机构积极有为——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加快推进现有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步伐,对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既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也要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支持保障,正如人们常说的“既给面子,也给里子”。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才能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才能增强整个队伍的事业心、归属感。
政协委员热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观点1:我们报社在招收新人的时候,问他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知识,一问三不知,问西方新闻观的理念,倒是能回答得头头是道。这不是某一年或个别学生如此,而是普遍情况。所以,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刻不容缓。
观点2: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跟研究相结合。这种研究可以跟西方新闻观对比,用大量案例做支撑。西方新闻观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多,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该有自信。我有次和西方媒体说,中国的新闻体制能更好地营造正面舆论,使得一个社会团结一致向上,你们做得到吗?他们无法反驳。
观点3: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读一读原著,需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解读的东西很多,材料也很多,也有教材,但都是第二手材料,到底是不如第一手材料可靠。还有些反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你问他反对什么,他又说不知道,其实他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什么,更没有读过原著,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观点4: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能只是学马克思关于新闻的论述,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需要懂得根本的方法论。很多同志在这一点的认识上,还需要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