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个村的“八要素”实践

2018-05-05李唯睿罗亮亮冉阿建刘悦

当代贵州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农户贵州贫困户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唯睿 罗亮亮 冉阿建 刘悦

“八要素”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施工图。按照省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全省各级党委切实履行“施工队长”的职责,牢牢把握“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向纵深发展,贵州广大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涌流。八个村的“八要素”实践,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的生动缩影。

01 选择产业

赤水市和平村:把玉米退下来 把精品水果搞上去

“种玉米挣不到钱,这次下决心种经济作物了。”春节刚过完,赤水市官渡镇和平村村民廖中成开始了新的种植尝试。种了几十年玉米的他,今年种上了红心柚。

长期以来,玉米是贵州农业的“主角”,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在农耕文明中的“鸡肋效应”愈发明显,特别是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较低。廖中成说,玉米大多喂了牲口,不再是家里的主要口粮,“家里人习惯了吃精米细面”。

把旱地玉米退下来、把现代农业搞上去——自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这项战略决策以来,官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迅速。

“种山地特色的作物!种绿色生态的作物!”成为了官渡镇的总体构想。

官渡镇规划发展精品水果1.2万亩,项目涉及玉皇村、金宝村、和平村等9个行政村,6个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将马合公路、官葫路、官石公路沿线划定为核心区,在核心区内种植精品水果。截至目前,已栽植各类精品水果4500亩。以土地增值、农民增收为目标的产业调整,已在官渡镇的各个村落的田间地头火热开展。

02 培训农民

纳雍县枪杆岩村:发展产业有信心

“我家有7亩地,原来只种玉米和洋芋,将就能生活,今天这堂课讲了土地流转、产业调整,我也有了改种樱桃和李子的打算,我们周围几户人家土地都已经流转了。”3月10日,在毕节市纳雍县化作民族乡枪杆岩村,村委会办公楼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里,村民黄碑发对自家土地今年种什么有了新的打算。

黄碑发刚刚听了一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培训课,“邻居说这课讲得好,我就跟着来听了,我不识字,但今天这堂课听得很明白。”

讲台上,年轻的讲解员谢立结刚刚给村民讲完课,就被村民们围住询问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谢立结是纳雍县政府2016年初选派到各村的509名“扶贫特岗”之一,“扶贫先扶智,每次讲完课以后,村民们都会争着来问我会有哪些新项目,大家都有‘我要脱贫’的意识了。”

枪杆岩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主要以产业结构调整、贫困户识别等为讲习内容。重点针对所选产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解决贫困户不会种、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正在成为产业革命的大熔炉、脱贫攻坚的大课堂,为农村产业革命培训和引导农民,让他们对现代高效农业产业有信心、对脱贫致富有信心。

在望谟县平卜村,芒果种植专家刘清国(右)实地指导芒果套袋、病虫害防护等管护问题。(省农委供图)

03 技术服务

望谟县平卜村:农业专家传经送宝

“我们刚栽的时候果树病又多,又不知道怎么管理,幸亏有他们指导,才有现在的收获。”春分时节,在黔西南州望谟县油迈乡平卜村,芒果种植户王显志忙着在自家地里再种一些果树,而他口中的“他们”是来自贵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

“栽芒果苗第一必须把袋子撕了,第二是必须把土踩紧,第三条把苗扶正。只要记住这三条,存活率可达95%以上。”2013年,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加入望谟县同步小康工作队的芒果种植专家刘清国,如今依然忙碌在田间地头,为当地芒果产业作专业技术指导。

普定县朵贝村“朵贝”茶园一角。(贵州图片库供图)

在专家们的帮助下,几年时间,望谟县芒果产业从无到有,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种植点也覆盖到4个乡镇。去年,仅在油迈乡平卜村就有10多户人家收入达5万元以上。

几年来,刘清国和他的同事穿行在油迈、蔗香、大观、乐元四个乡镇来回培训近百次。“精品芒果一分种植九分管理。在培训中除了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还要改正当地村民粗放型种植的习惯。”贵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艺师张正学说。

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在贵州,和刘清国、张正学一样的农业专家,手把手、面对面地把一些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或是针对农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难题,积极出主意、做示范、传真经,用实际行动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04 筹措资金

普定县朵贝村:金融助推脱贫产业大发展

“朵贝茶”地处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1300米煤山上,茶叶“色清味甘,芳香浓郁”,是贵州著名文化名茶之一,更是普定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但是长期以来,本地的茶叶生产企业单打独斗,没有统一生产标准,茶企融资较为困难,普定“朵贝茶”一直未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脱贫致富带动效果不明显。

“小、散、弱”是不少农业产业存在的现实,决定了“融资难”“融资贵”必然成为其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2017年初,贵州设立全国首支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总规模3000亿元,其中,1200亿元为扶贫产业子基金,用于支持全省扶贫产业项目,加快助推脱贫攻坚。

“贵州银行安顺分行向公司投资的8000万扶贫产业子基金,为普定‘朵贝茶’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普定县金荷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定友表示,作为县级平台公司,将在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支持下,整合本地茶企抱团发展,新建6000亩“朵贝茶”种植园区和10000亩存量茶园提质增效,建设成一个集茶苗种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产业园区,积极打造“朵贝茶”品牌。

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投放,既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饥渴的难题,企业发展壮大后又能从长远保护贫困农户利益,形成良性循环,让扶贫真正扶到了根子上。

产业绕村、风景秀美的凤冈县党湾村。(郑华 / 摄)

05 组织方式

凤冈县党湾村:强龙头 创品牌 带农户

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过去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是全县41个贫困村之一。群众想致富、想脱贫的愿望非常强烈,却苦于没有门路。

为了改变贫困面貌,党湾村以贵州省监狱管理局、遵义市发改委、凤冈县委组织部等单位帮扶为契机,以党建为引领运用“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组织形式,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合作社、农村党员、贫困户带动起来,发展起了蔬菜、水果、烤烟以及养牛、养羊等产业。

2017年9月,永和镇引进上海格金农业公司,成立党湾长河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了1200亩土地,并吸纳了贫困户以“三变”模式入股的339亩土地,种植时令蔬菜,有效带动55户235名贫困户脱贫。

“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根据不同的岗位,每天领取70—130元的工资。还会根据阶段种植需求,免费给村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发放蔬菜种苗。”党湾长河蔬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助理胡晓岚说,每天基地蔬菜产量1.5万斤,订单销售到监狱食堂和遵义市部分超市,“我们还给农户自产蔬菜提供代销,不论量多量少,全部收购。”

48岁的村民刘宗福,12岁时患病致残,长期靠领取低保金度日,长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知道后,把刘宗福安排进了育苗班,按正常用工的劳力计算报酬,每月收入超过2000元。

如今,党湾村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成功退出贫困村的行列。

06 产销对接

道真自治县阳溪社区:“农超对接”破解产销难题

走进遵义市道真自治县阳溪镇火烧云蔬菜产业示范园,村民正忙着采摘青椒。不远处的阳溪社区蔬菜周转中心,10多个库房里堆放着辣椒、茄子、大白菜等不同品种的蔬菜,工人们忙着分拣、包装、装车,抢在第一时间将新鲜的蔬菜运往重庆、深圳、上海等地的超市。

周转中心不仅连接着大山外的市场,还连接着群众的致富路。

“上海要求我们每天供应30吨,我们根本不愁卖。”阳溪镇党委书记韩忠伟说,今年1-4月,阳溪镇280余吨蔬菜,销往渝沪两地,销售额106余万元,无一滞销。

“过去,我们镇的农产品始终处于‘一百亩不够卖,一千亩卖不掉’的状态。”阳溪镇组织委员代立说,以前因为镇里没有稳定的产品供货能力,一旦较大规模种植,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现在有了订单收购,他们只需专心搞好种植,销路和收入不再发愁。

关于具体做法,韩忠伟介绍,村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实行订单化生产和销售。同时,为了避免种植养殖合作社盲目种菜和上菜,镇政府注册成立了一个国有商贸公司,统筹各村(社区)合作社的经营业务,负责与企业(超市)进行业务对接,按照企业下的订单布局全镇产业发展,给各合作社下任务计划,并负责统筹货物对外配送。

通过“农超对接”,一方面农户可以作为工人取得工资性收入,还可以赚取土地流转资金,有效增强了农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农超对接”既可解决城镇居民买菜难、蔬菜不新鲜、时间受限制等问题,又解决了菜农难以预测销售市场的后顾之忧,也节约了商家成本,多方受益。

07 利益联接

兴仁县丰岩村:贫困户稳定增收收购。

“县里出台了薏仁米收购价保护政策,我们的种植热情被大大激发,今年我将家里的空闲土地全都种上了薏仁米。”王安说。

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3月,兴仁县贵州薏道科技有限公司的年轻团队正在忙碌地工作,他们紧盯电脑屏幕,快速敲击着键盘筹备最近京东上线的众筹活动。

岑巩县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地方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文旅”发展,实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图为岑巩县万亩桃花一角。(毛权武 / 摄)

积极保护和提升兴仁小白壳薏仁米,不断建立健全薏仁米种植区域行政村(居)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平衡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是兴仁县发展薏仁米产业最基本的载体。合作社

阳春三月,兴仁县城北街道丰岩村,薏仁米种植户王安来到自家田地里,检查土壤情况。去年秋天,他的20亩薏仁米大获丰收。“这小小的薏仁米成为了我们致富的黄金米。”王安激动地说。

2016年,兴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兴仁县薏仁米产业发展办公室,投入2.5亿元,由贵州供销惠农薏仁实业有限公司,对兴仁县境内种植的小白壳薏仁米毛谷,按每公斤5元的保底价可以将建设示范区出台的一系列控制体系、标准化种植要求等技术规范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提升兴仁薏仁米品质。目前全县已成立薏仁米种植专业合作社141家,覆盖农户3万余户。

兴仁万亩薏仁米基地一角。(杜福仁 / 摄)

同时,在产业发展中,随着土地有效流转,通过扶持企业发展种植产业,使种植业顺应种植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的趋势,村级集体经济、农民群众持续增收有了产业支柱,土地流转增效有了平台。

2017年兴仁县“兴仁薏仁米”种植30万亩,覆盖全县78个贫困村,7.5万户农户,带动4200户贫困户(2.3万人)种植薏仁米,贫困户户均收入7350元。

08 基层党建

岑巩县岑峰村:党建聚发展合力

春日暖阳下的岑巩县思旸镇岑峰村葡萄基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葡萄树新发的根藤长势正旺,穿行其间的群众正忙着剪枝、锄草。

“原来我们村主要种传统农作物,老百姓一年只能得到五六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够用。现在我们发展葡萄产业,盛产期每亩收入可达8000元到10000元,平产期收入也可有5000余元。”岑峰村支部书记杨洪尤说。

岑峰村曾是一个贫困人口多、矛盾纠纷多、光棍小伙多的“三多村”。近年来,岑峰村以党支部带动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推力,以打造特色品牌为主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葡萄、脆红李、稻田养鱼等产业,打造“绿色、无污染、原生态”品牌,既保存了青山绿水,又赢得经济效益。

如今,岑峰村葡萄种植基地初见规模,“借着产业革命的春风,我们还打算延伸产业链条,向深加工要效益,生产葡萄汁和葡萄酒,通过互联网销售,使葡萄产品交易由线下扩展到线上,由单一到多元化转变。” 杨洪尤说,要让小葡萄串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岑峰村正大力推广“塘约经验”,把基层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建在生产小组上,推广“村社合一”,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对接龙头企业、对接合作社、对接市场。

猜你喜欢

农户贵州贫困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