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的现状与推进新途径
2018-05-04贺静
贺静
摘 要:中国与东盟跨境合作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已成为一条重要的纽带,目前双方已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伴随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的互补性增强,将进一步推动双方的合作进程。然而在当前跨境旅游合作过程中,部分东盟国家旅游电子商务滞后、跨境旅游通关手续繁琐、双边合作项目比较单一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的发展。针对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发展现状与面临的现实挑战,据此提出推进双边旅游合作的新途径。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面临的挑战;发展新途径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迎来了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强中国东盟旅游深度合作、提升双方旅游服务品质,进而扩大中国-东盟旅游双向交流规模已成为双方共识。从2003年到2017年双方旅游互访的数据来看,中国与东盟双向旅游人数已从387万人次增加到了3500多万人次,创旅游交流规模的历史新高。由此来看,东盟10国已成为访华市场中的最大旅游群体,同样在东盟10国中,中国作为主要客源国的地位也在不断增强。据《2016-2017东盟旅游消费分析报告》资料显示,2017年越南方向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98%,成为东南亚地区出游人次增速最快的一匹“黑马”,特别是芽庄、河内、下龙湾、岘港等目的地深受中国游客欢迎。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从传统旅游项目的开展将开始向医药健康旅游等多方面发展。2017年12月7日,“2017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在广西巴马县开幕,来自政企界人士、医药专家学者围绕医疗保健机构与旅游服务企业的合作、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等相关议题展开交流探讨。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合作将会展开新的篇章。
一、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发展现状
(一)中國与东盟互为重要的客源地
现阶段,中国与东盟双向游客数量急剧攀升,已互为重要的客源地。据泰国旅游和体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双方互访旅游人数达到了2364万人次,在各年旅游数据中创造了新的高度;2016年,双方互访旅游人数超过了2200万人次,而且每周来往双方旅游航班超过了2700架次。2017年前10个月,赴泰中国大陆游客累计约820万人次,同比增长5.26%,占外国游客总数的28.45%;赴柬埔寨中国游客人数达63.496万人次,同比增长42.7%。预计到2020年至少会增长到200万人次。同时,中国旅游市场对东盟游客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主要客源市场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有6个是东盟国家。特别是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来华旅游人数已超过百万人次,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广西每年入境旅游人数近一半来自东盟国家,并已经超过300万人次;越南来华旅游人数达316.73万人次,同比增长46.6%。据统计,2007-2017年的10年中,中国与东盟互访的年度游客流量扩大了近6倍,这对于发展双方的旅游业,乃至其他经济合作都至关重要。
(二)双方旅游资源合作的互补性不断增强
目前,东盟各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国家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服务方面依然欠缺必要的文化理念;而中国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文化理念等方面具有先进的经验,通过中国与东盟双边国际合作,能够实现东盟旅游业“弯道超车”。例如,据参考消息网报道,2017年10月25日,由四川文旅企业携手柬埔寨文旅企业倾力打造,总投资2.2亿元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吴哥王朝》在暹粒落地。该项目的成功落地,能够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到柬埔寨的旅游投资和建设,进一步促进中柬旅游文化的交流。同时,我国旅游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拓展领域不够深、不够广,而通过对接东盟各国旅游项目,能够很好地宣传自身的旅游文化。此外,据红网报道,2017年12月17日,湖南对接东盟旅游合作座谈会在邵阳举行,该省将东盟各国游客作为湖南旅游新兴国际客源地,大力营销湖南“锦绣潇湘”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湖南旅游资源与传播湖湘文化,是湖南旅游产业主动寻找外向型发展的新路径。
(三)双方旅游组织成为旅游业合作的重要渠道
中国—东盟中心作为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为中国与东盟旅游机构搭建了旅游合作平台。通过这些组织,双方旅游机构可以互换优质旅游资源,有效推动了旅游业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据中国新闻网资料报道,2017年7月29日,由中国—东盟中心、桂林旅游学院发起,联合了中国和东盟双方的18个旅游企业、学校,搭建了“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该联盟的成立,主要是借助旅游教育合作与交流,实现优质客户资源的互换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由此增加了双边游客流量。自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平台启动以来,双方旅游合作关系得到了不断深化,旅游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据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微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7年末,东盟各国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约达到了2500万人次,中国接待的东盟游客达1300余万人次。双方人员交流保持了合理增速,但仍然有不断增长的潜力。
(四)双方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截至2017年末,中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旅游合作机制,并趋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例如,中国与东盟各个成员国签订的单独旅游合作协议,以及在“东盟对话”框架下,双方定期举办“10+3”旅游部长会议,这些都为双方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在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年的背景下,中国-东盟中心联合北京电视台,赴东盟十国拍摄旅游纪录片“你好东盟”,并举办“中国—东盟旅游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东盟旅游图片展”。当前,中国与东盟双边正在积极通过多个媒介平台,在国内外多种类的旅游展会上,多角度、全方位地以纪录片、画展的形式展示双方的人文风情与特色旅游资源,旅游合作交流频繁且逐渐完善。
二、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东盟国家旅游电子商务有待完善
东盟在旅游电子商务方面起步较晚,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旅游机构电子商务网站仍然停留在在线预订、离线确认的半手工作业状态,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旅游网站仍以传统旅游业经营模式运行,如旅游线路、景点介绍,以及网上订票、租车等模块固定,而旅游路线设计、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新项目涉及的特别少。在上述情况下,中国与东盟旅游信息化对接程度较低,难以发挥电子商务的巨大效益。根据新闻网公开资料整理,截至到2017年10月,老挝正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不足中国的35%,旅游产品的网购消费中,75%的付款仍使用“货到付款”和“柜台付款”等传统方式完成,而其他如网银、电子钱包等在线支付方式占比只有10%左右。2015年-2017年中国赴老挝旅游业的收益中,旅游电商网站的收益仅为线下支付的46.23%。同时,截至2017年11月,柬埔寨、印尼、文莱等国旅游景点对接中国旅游电子信息网如途牛、去哪儿、穷游、携程等数量较少,多数景区尚未开通电子商务网站。
(二)跨境旅游通关手续较为繁琐
当前,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在跨境旅游通关手续较为繁琐,尚未实行免签政策,因此双方游客在通关、办理签证等入境手续还需复杂的流程,由此导致便利性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旅游合作进程。以马来西亚为例,2017年该国为中国游客设置了三种最新的签证方式,即申请EVISA电子签证、网上申请ENTRI、自行或通过旅行社办理个人旅游签证。然而,中国旅行团或个人的每次申请一律要经过电邮,每封电邮只能申请5个名额。若要为数百名中国游客申请电子签证,就得传送数百封的电邮,特别耗时。而且,中国游客申请电子签证后从中国到马来西亚的往返必须是直飞,而从新加坡入境的仍需缴纳高昂的签证手续费。由于电子签证的申请方式比较复杂,多数中国旅行社为游客选择了落地签,但在通关的时候还是遇到更多繁琐手续。据微口网资料显示,2017年11月,由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通关验证手续繁琐,约5000名中国游客在新马第二通道排队4小时后得以入境马来西亚。因此,繁琐的跨境旅游通关手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合作的进程。
(三)跨境旅游合作项目比较单一
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合作项目仅限于广告宣传、旅游促销和一些旅游线路等项目,而在诸如跨国体育、婚礼蜜月、医疗护理、大都市夜生活、美食,以及水上娱乐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合作还远远不够,这一点限制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深度合作的有效推进。据中国新闻网数据统计,直至2017年第三个季度,文化旅游、自然景观、海岛风情、都市旅游等4个领域,依然是中越跨境旅游的主流产品,而关于度假旅游与专项旅游的关联产品较少,极大地阻碍了中越跨境旅游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旅游合作项目集中于观赏、浏览等,而在开发具有特色的婚礼蜜月旅游项目方面比例不足10%。虽然印尼共和国旅游部为了增加中国游客对本国的访问量,于2017年7月25日至28日在中国三个城市即北京、重庆和广州进行潜水销售活动,但该项目日期还在筹备阶段,尚未得到大力开发。总体而言,中国与东盟各国跨境旅游合作项目依旧单一,难以有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四)跨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
在当前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的过程中,双方所接壤地区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而且海陆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依然有待提升。其中,中国与越南接壤的铁路数量、里程均较少,整体交通网络服务功能依然低下。据新华网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0月,中越接壤的国际铁路数量仅有2条,而其中昆明至玉溪段里程为88公里,仅仅开设宝峰、晋宁东、化成等城战,还未全面开通与越南的国际铁路线。同时,部分东盟国家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中国游客的体验。据环球网资料显示,截至到2017年末,柬埔寨航空客运方面,只有金边-暹粒一条固定航线,柬埔寨首都金边至今没有开通高速公路,公路交通耗时之长非中国游客所愿接受。在此情况下,中国游客如想去西岗、吴哥旅游,那么该游客需要从暹粒回到金边才能去西港,或从西岗返回金边到暹粒再去吴哥,两种选择都需要多耗費2-3倍的资金与0.5天的时间。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不利于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的发展。
三、推进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的新途径
(一)加快构建旅游合作信息平台
为了合理配置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技术人员应共同搭建具有酒店预订、旅游信息咨询等旅游信息平台。通过这类平台,打破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在宣传、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维护不统一的局面。通过合作打造多语言旅游APP,以及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发布覆盖中国、东盟各国最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餐饮住宿、接待旅行社等信息,向各地游客宣传推广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在技术上还应解决跨国异地支付结算、支付安全和认证系统等问题。同时,中国可与东盟国家开展跨国旅游电子商务合作,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网络,实时更新旅游信息动态。重点依托去哪网、同程网等中国知名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或旅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覆盖中国―东盟旅游区的旅游电商平台。
(二)不断完善边境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景点的舒适性、便利性,也会对旅游产品能否转化为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发展极为重要。因而,不断加强双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设施的质量,增强跨境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具有关键作用。为此,一是共建中国-东盟海、陆、空通道,积极建设中国经缅甸、老挝通往中南半岛的沿海铁路、高速公路,并与沿江主要港口、景点相连接,缩短游客在途时间。二是强化双方边境接壤的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合作,中方旅游企业可投资东盟国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吸引东盟国家和地区投资中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旅游合作环境,推动跨境旅游业的合作共赢。三是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搭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特色美食街区和旅游购物场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不断更新旅游风景道、驿站、露营地、房车营地等设施,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三)积极拓展旅游合作新模式
中国与东盟各国应积极开发旅游合作新模式,从而促进旅游經济的循环发展。例如,中方与东盟各国可以以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部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为基础,建立“生态旅游功能区”,在严格保护规定的基础上保障生态功能区的完整性。同时,依据当地旅游环境建立具有生态旅游功能的旅游景区,并推进“景区”、“社区”、“园区”的联动发展。丰富并完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产业集群,推进旅游功能区的建设,以此实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升级转型。此外,中国与东盟各国还应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旅游方式,如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乡村旅游等,推进生态旅游多元化、旅游合作模式创新化发展。
(四)简化手续提升跨境旅游便利化
目前,简化中国与东盟各国跨境旅游流程,增加海、陆、空交通跨境签证的优惠政策,是促进双方跨境旅游签证业务规范、高效的重要工作。例如,广西、云南等与越南等接壤的边境口岸区,双方可以推行“互联互通”的便利化的入境签证措施,从而增加游客的出入境便利性。东盟其他的国家如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可以实行无纸化电子通关申请,即游客在旅游网站申请出入境,以此节省通关时间。同时,双方出入境服务大厅可设立通关电子服务平台,将跨境游客信息录入平台。游客完成网上入境申请后,可以在口岸通关大厅的电子平台进行自主操作,从而完成一站式的通关手续,提升游客出入境便利化程度。
(五)建立健全跨国旅游权益保障机构
由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组织旅游、工商、司法等部门共同协商,建立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障方案,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旅游地区的各方职责、处理流程与惩罚措施等内容,以此保障跨境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一,联合建立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如中国-东盟国际旅游投诉处理中心,由此类专业机构负责跨境旅游中游客权益受损的问题,从而增加客户对该区域的旅游信心。第二,共同合作规范旅游管理的标准。双方可从规范边境旅游管理标准、程序开始,依据现有的国际惯例进行设定,以此实现跨境旅游管理的标准化。第三,推进旅游业关联领域的标准化,制定具有统一标准的跨境旅游管理文件,从而推动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六)合理旅游路线及相关产品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进程,可以合理地将旅游产品地域结构进行组合。为此,中国与东盟旅游机构应依据游客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旅游路线并搭配组合旅游产品。一方面,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旅游景区。中方可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加强旅游资源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景区,以此推进本国旅游企业走出去,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另一方面,共同研发设计旅游线路与关联产品。中方与东盟各方旅游机构应充分整合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产品,包括从而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游客的跨境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邓颖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12):40-45.
[2]罗文标.中国与东盟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建议[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03-106.
[3]李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合作探析[J].经济纵横,2012(4):34-36.
[4]马超,张青磊.“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旅游安全合作——基于亚洲新安全观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16(4):19-24.
[5]红网. 对接东盟,加速湖南全域旅游国际合作[EB/OL].http://ldhn.rednet.cn/c/2017/12/18/4506966.htm.[2017-12-18].
[6]刘宏盈,韦丽柳,张娟.基于旅游线路的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2(4):131-136.
[7]罗夏钻.东盟入境旅游档案开发利用研究——以广西为例[J].山西档案,2014(2):75-78.
[8]同行网.中国游客成东盟旅游主力,去年往来突破3800万人次[EB/OL].http://www.zyoo.net/ News_44919.[2017-12-7].
[9]余海燕.中越跨境旅游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升级路径[J].对外经贸实务, 2017(9):80-83.
[10]李志勇.“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内容、途径及政策建议[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7(5):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