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机产业的产能和供给侧问题
2018-05-04杨顺根
杨顺根
(全国橡塑机械信息中心,北京 100143)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橡机产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为有志献身橡机事业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国外技术和市场需求强劲拉动下,橡机产业在30余年时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从改革开放前的一机难求发展到供过于求,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发展到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橡机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同质同水平的自由盲目发展,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存在着产能过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这类问题不解决,将会持续制约我国橡机产业的发展。
1 产能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经济发展通常还要受到北京相关部门控制,地方若要建一个轮胎厂,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编写一个可行性报告送化工部规划院审批,涉及大量引进设备的企业可行性报告需要报送中国国际投资咨询公司审批。如果不获批准,工厂就建不成,从而也就拉动不了橡机产业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老一套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堤”了,谁有钱谁就可以建厂,从而引发全国橡胶企业蓬勃发展,市场大量需要各种橡胶机械。在这种背景下,谁都想赚取“第一桶金”,大大小小民企蜂拥而入,催生了大量橡机企业,形成无序生产。一旦某个橡机产品市场热销,马上会有众多企业参与开发生产,造成同种同质产品的产能大大超过市场实际需要,随即发生竞价销售,这对国有橡机企业而言,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在产品同质的条件下,国企产品的价格往往竞争不过民企产品的价格。
国际上,一些生产著名品牌橡胶机械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有300多个橡胶机械生产企业,一些产品有几十个、上百个企业生产,然而生产精品橡机产品的企业则不多。现将几个主要橡机产品国内外生产企业数量对比情况列于表1。
表1所列产品仅是国产橡机中的部分产品,大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而且是从无到有的发展,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愕,一些从未生产过橡胶机械的企业,一下步入了生产高端橡机产品的行列,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能力的企业才能控制好产品质量。众多企业参与一个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和技术扩散。对于掌握原始技术的工业发达国家,通常一种橡机产品仅有1~3个企业生产,如成立于1926年的英国Barwell公司所发明的精密预成型机,英国至今只此一家独产。
橡机生产企业多,产能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市场不断低迷,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困难。橡机产业又不像煤炭和钢铁产业,国家会出台政策进行干预和引导,而橡机产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由市场去平衡和调节产能。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我国橡机产业发展史是一部模仿国外技术的历史,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模仿原苏联20世纪四五十年代水平的技术到改革开放后模仿世界各国经过几十年开发的先进技术。时间久了,慢慢养成了不太容易改变的“模仿文化”,影响技术进步。
表1 主要橡机产品国内外生产企业数量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橡机战线的广大职工和技术人员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发的新设备、技术来源及技术特点如表2所示。
我国橡机产业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支撑下,发展到目前产量世界第一、品种世界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橡机生产大国,然而却是一个“大”而不怎么“强”的橡机生产国,原因一是现有橡机产品几乎没有自主技术,二是一些橡机产品得不到某些用户的认可。有实力的用户近些年来依然愿意选用进口橡机产品,如钢丝帘布压延生产线、钢丝帘布裁断机组、胎面和胎侧挤出生产线、内衬层生产线、人均班产600条的半钢子午胎一次法成型机、班产700条胎的VMI高度自动化的全钢载重子午胎四鼓成型机组、成品测试设备等。甚至还进口了密炼机和一次法炼胶系统以及目前橡胶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使用的AGV小车及智能机械手等产品。究其原因:一是思想问题,有些橡机产品国内用户看不上,国外用户倒喜欢;二是有些产品确有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技术水平的必要。
一些国产橡机企业还停留在过去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水平上,且生产不力,改进缓慢,使用中常发生一些小毛小病。倒是国外一些橡机企业不断进行供给侧改革,提供新产品,由此也吸引了国内用户,而且成效显著。据青岛森麒麟公司介绍,该公司引进的串联式高性能转子密炼机系统,可减少能耗40%~60%,平均母炼段数为1.2段,炭黑分散度达到7度以上,多台自动翻胶开炼机可将硫磺的分散性大幅度提高,小料自动称量自动投入密炼机。
德国产的胎面、胎侧与内衬层挤出压延生产线实施全线自动控制,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确保质量。
VMI的半钢子午胎Maxx自动化一次法成型机,激光测量与监测,自动上胎圈,自动卸胎并放置在输送线上,全自动操作,成型周期最少可达34 s。
配备胎坯自动输送的全自动液压硫化机,一人可监管24台硫化机。
利用国外先进设备建成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森麒麟泰国轮胎厂,年产1 200万条高性能半钢子午胎,用工仅为470人,为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我国橡机产业结构性改革指出了方向。
此外,合成树脂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也迫使橡机企业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从2010年前后开始,少数橡机企业和橡胶企业由于市场需要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产生探索自动化生产的设想,在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1)为解决胶料质量一致性而开发的生胶破碎复配系统;
表2 新设备及其技术来源和技术特点
(2)以减少混炼段数,达到节能和提高炼胶质量为目的的智能化低温炼胶系统;
(3)智能机械手在子午胎成型机上的应用,解决了自动上胎圈、自动卸胎等过去需要手工操作的问题,并开发成功了智能化一次法成型机等高水平成型机;
(4)探索开发电磁感应加热直压式金属内模轮胎定型硫化机,拟取代采用胶囊定型硫化的轮胎硫化机。据称新型硫化机可节能86%;
(5)工业机器人在部份轮胎企业中应用,实现了从成型、硫化、检测、仓储等生产过程中的智能输送;
(6)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和仓储面积的智能化立体仓库;
(7)智能机械手在摩托车外胎及其内胎硫化工序中的应用;
(8)智能机械手在骨架油封注射成型机上的应用,目前,1台智能机械手可操作2~3台骨架油封注射成型机;
(9)少数橡机企业开始涉足生产智能机械手。
智能机械手或者叫机器人,是一种工业通用的智能机械部件,首先在汽车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和集装箱码头智能输送得到了大量应用。在橡胶制品生产中用机器人取代部份手工劳动,是个别企业在近几年进行的尝试,至于在橡机企业产品上的应用也是刚刚开始。
对于全国橡机企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条不想走也得走的路,除提高既有产品的可靠性外,尚需在产品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多做工作。但对于许多中小橡机企业,做好供给侧改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对于国内橡机企业而言,荷兰VMI是一面镜子,为什么该公司能持续做到供给侧改革,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借鉴。
对于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需要厘清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否则将是空话。这些问题包括:
(1)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供给侧改革是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要允许失败,允许交学费,直到成功。
(2)需要经费投入和改革条件。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尚处于“温饱”状态,或只是为了“赚钱”而已。希望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加大投入和创造条件,实施智能制造,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推进供给侧改革前进的步伐。
(3)在解放初期,由于政治原因,对于苏联提供的技术,绝不允许怀疑其不足之处。在随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外部环境依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科学技术开始被重视,并被称为是第一生产力。从事橡机产业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在橡机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所作为。此外需要改变社会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现象。
3 结论
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复苏前景不明朗。国内经济虽处于向好向稳状态,但依然存在下行压力。橡胶产业在产能过剩、内销有限、外销受阻的情况下,致使一些企业减产、停产或半停产,甚至倒闭。根据轮胎协会资料,从2010年到2015年,倒闭轮胎企业14家。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全线下滑,主要轮胎企业利润下降23.42%,平均开工率仅为65%左右。力车轮胎企业和输送带企业情况类似。近来虽有好转,但仍不乐观。
美国对我国轮胎双反案涉及TBR企业179家、PCR企业200余家、OTR企业100家,影响上下游产业300万工人就业问题。
橡胶产业市场低迷,无法拉动橡机市场的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多数橡机企业而言不是一件易事,但行业必须在提高既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基础上,推进并拓展国际市场。2016年是橡机市场几年来比较低迷的一年,2017年年初开始有所好转,但要完全复苏,恐怕还有一个过程。对于一些民企,业者已到了“换代”的时期,其后代能否接班上辈人创下的产业,并有所改革和发展,期待后辈们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