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岭南园林学术发展史实研究

2018-05-04童匀曦张希晨TONGYunxiLIMinZHANGXiche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庭园岭南广东

童匀曦 李 敏 张希晨 TONG Yunxi, LI Min, ZHANG Xichen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域的概称,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地区[1]。岭南地区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别具特色的环境风物和人文传统孕育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的营造史实始见于西汉南越国武帝赵佗在广州营造的宫署花园。然而,由于远离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延续发展的古代岭南园林基本不具备皇家园林的特征,而是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古代的岭南园林主要是由建筑庭园及风景名胜构成。明清以后,随着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园活动逐渐兴盛[2],出现了一批传世之作,如岭南四大名园等。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国家内忧外患,社会水深火热,岭南造园活动普遍停滞,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逐渐复苏。

据文献记载,1952年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夏昌世教授和罗宝钿教授带学生对顺德清晖园进行实测,开启了广东学界对岭南园林营造理论的学术研究[3]。20世纪50年代中期,夏世昌教授与莫伯治教授一起对粤中建筑庭园进行了调研[4],之后又对粤东韩江三角洲的建筑庭园也做了全面普查[5],撰写的《岭南庭园的地方特点》《漫谈岭南庭园》等论文在《建筑学报》等期刊上发表,从而为现代岭南庭园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6]。1962年11月17日,在广东园林学会成立大会上,学会首任理事长、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了“岭南园林”一词[7],后被业界广泛采用。此后,广东园林学会定期举办学术活动,发行《广东园林学术资料》,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8-9]。然而,1966—1976年间国家遭遇了一场特殊的政治运动,致使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巨大破坏,各项学术活动基本停滞,文献资料损失惨重。直到1977年后,有关岭南园林的学术研究才重新开始,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而日益繁荣。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国内各种期刊平均每年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的研究文章。

从20世纪50年代的前辈学者研究岭南庭园至今,有关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研究的文章一直未见报道,以致给国内外业界人士造成岭南园林理论研究长期滞后的错觉。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近60年来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的动态,探究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概述岭南园林营造理论研究的名家名作,进而展望岭南园林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图1 岭南园林学术文献主要研究领域分布图Fig.1 the main research area of academic literature about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词频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学特点,对近60年来岭南园林学术文献的关注领域、发展阶段、研究热点、论著作者及来源等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揭示岭南园林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及动态变化规律。

本文研究选取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其中,中文专著以广东园林学会提供的图书、读秀数据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作为数据源,中文期刊论文以《广东园林学术资料》①(广东园林学会编印)、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百度文库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数据源。以“岭南园林”“广东园林”“广府园林”“海南园林”“广西园林”和“行商园林”等为检索词,进行“关键词”“篇名”和“主题”检索。通过查重并剔除无关内容,得到1956年首次出现的相关文献至2017年7月间的有效样本1 297篇。其中期刊文章840篇,会议论文32篇,硕博论文343篇,学术著作52部,报纸文章30篇。

根据“岭南园林”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外文检索除了“主题=(‘Lingnan garden’or‘Lingnan gardens’)”②,新增“主题=(‘urban heritage’)AND主题=(Lingnan or Guangdong or Guangxi or Hainan or Hong Kong or Macau)”、“主题=(‘landscape design or planning’)AND主题=(Lingnan or Guangdong or Guangxi or Hainan or Hong Kong or Macau)”、“主题=(‘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主题=(Lingnan or Guangdong or Guangxi or Hainan or Hong Kong or Macau)”和“主题=(‘high-density urban environment’)AND主题=(Lingnan or Guangdong or Guangxi or Hainan or Hong Kong or Macau)”③,在Science Direct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Google学术进行检索,前者反映岭南庭园相关范畴内的文献成果情况,后者则是关于现代岭南园林的研究成果情况,通过限制来源期刊排除低相关性论文,并在日文数据CiNii中检索“嶺南庭園”。经查重,得到英文文献59篇,日文文献1篇,介绍岭南园林的外文网站5处。

3 主要研究结果

3.1 岭南园林研究文献主要关注领域

参考国家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专业领域设置,将岭南园林研究文献的主要关注领域分为7个大类,分别是:园林历史理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遗产保护、园林建筑工程、园林植物应用、园林人文艺术、园林建设管理。按各领域分项统计的文章数量显示(图1),这7 个方面的文献占比有一定的差异。按不同类型文献分项统计的结果显示(图2),期刊文章为最主要的文献数据源。

图2 岭南园林研究各领域论著形式分布统计Fig.2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of various fields works about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图3 不同类型文献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Fig.3 distributions of research field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

3.2 岭南园林学术研究的发展阶段

有关岭南园林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图4)。在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1956—1966年均成果3篇,1967—1976年间没有成果报道,20年的文献合计仅占统计总量的2.2%,说明相关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1977年至1996年的20年间,发表文献量缓慢增长,年均成果7篇,20年的文献合计占统计总量的11.1%,说明相关的学术研究缓慢发展;1997年至2016年的20年中,学术成果数量迅猛增长,年均成果达到56篇,20年的文献合计占统计总量的 86.7%,成果最为丰盛。

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1956—1976年间岭南地区风景园林营造和建设实践数量较少,专业人才不足,对理论研究的关注较少。1966—1976年间,社会动荡较

不同类型文献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可归纳为如下四种情况。

第一,在期刊文章类学术成果中,整体侧重“园林历史理论”、“园林植物应用”和“园林建设管理”三个领域,其中“园林历史理论”占比最大,是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图3a);

第二,在会议论文类学术研究成果中,明显偏重于“园林历史理论”,其次是“园林建设管理”和“园林建筑工程”(图3b);

第三,在硕博论文类学术成果中,“园林植物应用”是研究的重点,论文数量最多(图3c);

第四,在学术著作类研究成果中,主要侧重“园林历史理论”和“园林建筑工程”两个领域(图3d)。大,相关建设活动与学术研究基本暂停。1978年改革开放后,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乡风景园林建设量大面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近20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岭南地区城乡居住环境极大改善,涌现出大量结合地域特色及文化传统的岭南园林作品,促进了岭南园林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3.3 各个时期岭南园林学术研究热点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考察,关键词在论文中出现词频的高低,可以表明相关文献成果研究层次的深浅,是相关研究领域内重点与热点的判断依据[10]。本文按照所设定的年代区间,对各时期文献“关键词”词频汇总统计,按词频高低顺序排列,选取词频≥3的关键词进行同类合并后发现,各发展阶段的文献研究热点呈现一定的特性(表1)。

图4 岭南园林学术文献阶段性数量统计图Fig.4 periodic quantity of academic literature about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表1 近60年来各个时期岭南园林学术研究热点Tab.1 academic research hotspots of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past 60 years

根据统计结果发现,不同时期岭南园林学术研究热点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重点关注领域有不同的侧重点。这种差异性主要是受社会发展背景影响的结果。从首篇研究文献出现的1956年起算,以10年为一个区间,恰好能与一些社会发展阶段性大事件周期吻合。例如,1956—1966年间,中央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6年2月),全国上下学习将公园、花园作为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及市政卫生的政策的提出,使大量新的城市公园得到了建设[11]。同一时期,夏昌世等将岭南古典园林的研究结果初步运用于现代园林建设之中,开创了现代建筑技术与岭南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开启了岭南古典庭园园林精髓传承的新思路。1966—1976年间,受国家内乱影响,岭南园林建设停滞,研究文献为零。1977—1986年间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消费方式也在进行转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岭南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山水风光秀丽,成为了人们接踵而至的观光地。因此,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开发建设受到较多关注。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区和经济特区,建设了一大批新型的城市公园[12],如广州草暖公园等。1987—1996年间,建设部开始倡导创建园林城市,促进城市绿化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从绿化植物选择、垂直绿化、绿化管理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增加绿视率等技术问题。1997—2006年间,建设部发布实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岭南各地城市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针对性的规划研究。同时,有学者对岭南传统庭园营造技艺展开深入研究,将其艺术精髓运用到现代园林作品中,在国际园林(园艺)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赢得巨大的荣誉。2007—2017年间,岭南园林人积极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号召,开展岭南文化遗产生态基因[13]保护与传承研究,还有对清代外销画、外销瓷等历史图像展开的多维度细致研究,使得已消失的清“十三行”行商园林呈现出清晰的面貌。此外,高密度城市绿地系统、城乡绿道和城市公园建设标准、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等也逐渐受到较多关注。

3.4 研究文献作者及来源构成情况

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爱多德·赫奈(Jorge Eduardo Hirsch)提出评价科学家个人成就的h指数(h-index,学术成就指数)。即:“在一个科学家发表的Np篇论文中,如果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都大于等于h,而其他(Np-h) 篇论文被引频次都小于h,那么此科学家的科研成就的指数值为h”,h指数越高说明其论文的影响力越大[14-15]。据此,对上述样本文献的研究者进行h指数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4的分别为李敏、陆琦、夏昌世和翁殊斐,说明这4位作者的相关论著影响力较大(表2)。

表2 岭南园林学术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学者Tab.2 high-index scholars in academic research area of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图5 岭南园林学术研究来源期刊类型分布情况Fig.5 source journal type distributions of academic literature about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表3 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岭南园林学术研究论著Tab.3 high influence academic research works about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梳理“岭南园林”相关文献后发现,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论著以岭南庭园、植物造景、植物应用等基础研究为主,也包括了城市绿道建设、热带园林等文章,扩充了现代岭南园林的学术内涵和研究范围(表3)。

岭南园林文献来源期刊的情况如图5所示。其中,《广东园林》《中国园林》《南方建筑》排名前三。这说明,目前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与园林专业相关度较大的期刊和学报上发表,传播面尚不够广。一般来讲,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可以反映出某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16]。统计结果显示,近60年来岭南园林研究论文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数量占比为20.7%,说明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较好评价。

对岭南园林学科领域硕博论文学位授予单位的文献统计显示(图6),相关论文成果主要集中在华南农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其次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南大学等。岭南地区以外的高校硕博论文占比仅6.7%,可见有关岭南园林的硕博研究论文分布有较强的地域性。

3.5 岭南园林研究的外文成果概况

通过对相关英文文献的统计分析(图7),发现有关“urban heritage”(城市遗产)的研究成果最多,占比达33.9%;其次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占比32.2%;“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园林规划设计)占比16.9%;研究成果数量最少的是“high-density urban environment”(高密度城市环境)和“lingnan garden”(岭南庭园),占比均为8.5%。其中,有关“lingnan garden”的外文文献多由中国学者撰写,发表在国内英文杂志上,如2 0 0 0年发表于CHINA TODAY(《今日中国》)的Lingnan Gardening Art。日文文献仅译为日文版的《漫谈岭南庭园》(夏昌世、莫伯治)。介绍岭南园林的外文网站共有5处,其中3处为旅游网站④,1处为维基百科⑤,内容均为岭南园林景点的介绍。有1处采访报道谈及了岭南庭园风格及造园手法⑥。在这些文献中,对于传统岭南庭园的研究论文作者主要为中国学者,并有英文旅游网站做简介。国外学者多注重对现代岭南园林的研究,论著内容主要集中在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个研究方向上。

图6 岭南园林硕博论文主要研究单位构成情况图Fig.6 main research unit of thesis and dissertations on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图7 岭南园林英文文献研究领域比例示意图Fig.7 the proportion of related literatures written in English on 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通过对上述59篇相关英文文献数据库收录情况统计,被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文献率为49.2%,说明这些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国际认可程度。其中,SSCI出现25次,SCIE(包含SCI)出现24次,EI出现14次,A&HCI出现1次。这说明迄今为止有关岭南园林的国际化研究主要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论题为主,其次是工程技术类,艺术与人文类稀少。

4 结语及展望

近60年来,岭南园林的营造实践与理论研究范畴已从传统的建筑庭园发展到内容广阔的城乡风景园林建设,创造了许多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园林艺术作品,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面向未来,岭南园林学术研究应当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4.1 进一步加强岭南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现有学术文献主要侧重对岭南庭园风格特征和造园手法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夏昌世、莫伯治等前辈构建的庭园布局、庭园建筑、建筑装饰、水石景和庭园花草的基础框架上[17],加深了对空间布局、营造技法及风格特征等方面的探索,增加了叠山、理水、技法、植物配置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内容[18-22]。同时,更加重视岭南园林的文脉发展,对于某一时期、某个地区发展中出现的一类岭南园林或代表性个案作详细研究。以广东“行商园林”最具代表性,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达到岭南古典园林巅峰[23]。随着技术手段的丰富,研究方法从文献和实地考察拓展到对历史图像的探索,通过历史图像对行商园林的建筑装饰、水庭布局进行了复原研究[24]。今后要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系统地评估岭南园林营造成就、明确保护方法、构建较为完善的岭南园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正如孟兆祯院士所指出的:“对岭南园林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要特别保护岭南四大名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要深入地总结成就与认识不足,从文学艺术与因地制宜的传统理法之中追寻广东园林悠久的文化传统”[25]。

4.2 注重从实践经验里提炼岭南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岭南园林建设行业现在已营造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开创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园林艺术形式,如精美的城市公园、优雅的住区园林和舒适的庭园酒家。其中既有广州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深圳仙湖植物园等对城市格局有深远影响的公园绿地,也有广州云山诗意、大一山庄、深圳蔚蓝海岸、香域中央等园林住区,还有广州北园酒家、泮溪酒家和白天鹅宾馆“故乡水”中庭等优秀园林。然而,这些经典作品却较少由设计者写成文章供后人学习参考。如从1956—1980年间,有关岭南园林的研究文献仅有31篇,可见当时岭南园林工作者是勤于实践却疏于理论提升[2]。

1978年改革开放后,岭南城乡公园建设迅猛发展,园林绿化成就步入全国前列[26],“芳华园”、“粤晖园”等岭南园林精品在国内外参展获得大奖。岭南园林工作者开始注重将取得的成就与造园经验提升为学术成果。如对广州文化公园“园中院”景区设计时“题与意、陈与新、放与收、内与外”的探讨[27]。同时重新整理文革时期未能及时出版的《岭南庭园》等书籍手稿,出版了一批专著,如夏昌世和莫伯治所著的《岭南庭园》、李敏和吴劲章所著的《世纪辉煌粤辉园》、周琳洁主编的《广东近代园林史》等。这些研究与实践凝聚了岭南人对岭南园林发展的持续奋斗与思考,今后应进一步加以深化。

4.3 拓展岭南园林营造理论与国际热带园林研究相接轨

从气候带上来看,中国岭南地区基本位于热带北部(南亚热带)地域内,属于热带园林的研究范畴[28]。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古代别称“南洋”)人员、物资与文化 交流密切。受南洋文化的影响,岭南建筑与园艺方面汲取了许多近代南洋建筑与园林的营造特点,呈现出兼容并蓄、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但是,现有的研究文献在这方面的关注度不高,罕见有对岭南园林与世界热带地区园林景观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岭南园林国际化的传播与发展。从21世纪信息化时代全球视角来看,岭南园林的时代诠释应努力接轨于国际热带园林研究与交流平台,更好地善用岭南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乡土文化,挖掘拓展岭南园林的艺术精髓,创造具有岭南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的国际化风景园林精品。

注释:

① 《广东园林学术资料》为广东园林学会和广州市园林局编印的不定期学术交流材料,1979年创刊为《广东园林》杂志。

② 岭南庭园 或 岭南庭园(复数)”

③ 主题=(“自然遗产”)并且主题=(岭南或广东或广西或海南或香港或澳门)”、主题=(“景观设计或规划”)并且主题=(岭南或广东或广西或海南或香港或澳门)”、“主题=(“可持续发展”)并且主题=(岭南或广东或广西或海南或香港或澳门)”和 主题=(“高密度城市环境”)并且主题=(岭南或广东或广西或海南或香港或澳门)”

④ https://www.topchinatravel.com/chinaattractions/qinghui-garden.htm. http://www.greatwalldiscovery.com/travelguide/guangzhou-attractions/nanyuegarden. http://www.chinaplanner.com/gardens/privategardens/pri_lian.htm.

⑤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gnan_garden.

⑥ http://lifeofguangzhou.com/node_10/node_228/node_233/node_244/2006/02/10/113954044283.shtml.

参考文献:

[1] 李敏. 论岭南造园艺术[J]. 广东园林,1993(03): 2-8.

[2] 陆琦. 应深入岭南园林的研究[J]. 南方建筑, 1999(03): 83-85.

[3] 刘业. 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 2001.

[4] 林广思. 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 新建筑, 2012(04): 94-98.

[5] 林广思. 岭南现代风景园林奠基人——夏昌世[J]. 中国园林, 2014(08): 108-111.

[6] 彭长歆. 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 南方建筑, 2010(02):36-41.

[7] 林西. 把爱国主义的诗篇,用劳动和智慧的彩笔,写在祖国的土地上[Z]. 广东园林学术资料(二), 1962(02): 1-5.

[8] 林广思. 林西之于广州风景园林建设和管理的贡献[J]. 中国园林, 2014(12): 5-8.

[9] 杨苗丽, 周艳红. 留得青绿在人间——林西[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10] 陈能, 张凤梅, 徐卫红, 等. 2001ü2009年《情报杂志》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03): 83-86.

[11] 汪菊渊. 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 1992(01): 17-25.

[12] 李青. 广州:岭南园林的70、80、90——兼谈岭南园林特色[J]. 广东园林, 2012,34(6): 14-19.

[13] 赵爽, 李敏. 论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建设中的生态基因保护策略[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05): 17-22.

[14] 宋振世, 周健, 吴士蓉. h指数科研评价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3(01): 117-121.

[15]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ÿ 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102): 16569-16572.

[16] 党亚茹. 科研水平对高校声誉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 2005(10): 122-128.

[17] 夏昌世, 莫伯治. 漫谈岭南庭园[J]. 建筑学报, 1963(03): 11-14.

[18] 马次航, 邓其生. 岭南石景风韵(上)[J].广东园林, 1984(03): 15-28.

[19] 马次航, 邓其生. 岭南石景风韵(中)[J].广东园林, 1984(04): 9-21.

[20] 马次航, 邓其生. 岭南石景风韵(下)[J].广东园林, 1985(02): 1-13.

[21] 谢晓蓉. 岭南园林植物景观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2] 杨宏烈. 广州古典园林水景特色的认知[J]. 广东园林, 2001(01): 12-18.

[23] 杨宏烈, 高刘涛. 粤商园林海山仙馆的文化特色研究[J]. 中国名城, 2013(08): 43-48.

[24] 高伟, 卢颖梅. 还君明珠——探索历史图像中的广州行商园林[J]. 中国园林, 2015,31(08): 110-114.

[25] 孟兆祯. 着眼三世广东园林[J]. 广东园林,2011(03): 4-8.

[26] 吴劲章, 谭广文. 新中国成立60年广州造园成就回顾[J]. 中国园林, 2009(10): 37-41.

[27] 郑祖良, 刘管平. 广州文化公园 园中院 [J]. 建筑学报, 1981(09): 24-28.

[28] 李敏. 热带园林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J]. 中国园林, 2004, 20(11): 58-64.

图表来源:

图1-7:作者绘制

表1-3: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庭园岭南广东
忆岭南
雨岭南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里巷庭园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不辞长作岭南人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广东舆情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