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成熟的方式处理分歧”
2018-05-03
防止成为美国新一轮遏制中国崛起战略“马前卒”的声音,在印度国内开始出现。但以此判断美日印澳试图联合围堵中国的计划已经瓦解,又显得过于轻率。
在地理和现实发展双重作用下,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并立,正是印度当下最显著的性格特征。一方面它要在中美大国的博弈中保持柔性,另一方面还暗藏成为世界大国的欲望。
南方周末记者 杜茂林
南方周末实习生 吕慧乾
2018年4月27日,这注定将是被世界铭记的一天。
一边在朝韩边境的板门店,两双有力的手握在一起,这是朝鲜战争停战以后,朝韩双方举行的第三次首脑会议。距离上一次最高领导人会面已经过去了10年多的时间,两国商定争取在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另一边在中国武汉,同样是两双手握在了一起——中印两国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这似乎预示着:近一年前,中印洞朗对峙剑拔弩张的气氛被一扫而光。
也就在这一天上午6点11分,印度总理莫迪在新浪开设的官方微博更新:“很高兴在武汉市会见习近平主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富有成效的会谈,就加强中印关系和其他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在多家印度媒体报道中,都不约而同地形容此次“习莫会”为一次“交心”的会晤。
聊天、散步、茶叙,从公开的图片来看,此次会晤的确友好轻松。
除了“交心”,信任也是常被媒体提及的词汇。在南方周末2017年防务年鉴中,就特别提到中印关系改善的关键,正是重建战略互信。
从“龙象对峙”到“龙象共舞”
自2014年以来,莫迪是第四次来访中国,而第五次,也不会等太久。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青岛举行,这意味着,莫迪四十多天内将再访中国。“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这表明两国在非常认真修复因边境问题受损的双边关系。”《印度斯坦时报》称。
和频繁的见面一样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每次来华的地方还有所不同。
从北京到广州,从西安到杭州、厦门,在中国东南西北的土地上,都曾有过莫迪的足迹。这次到访九省通衢之地的武汉,莫迪的中国之旅又迎来了一次全新体验。
编钟、编磬、建鼓等乐器,混同二胡、笙等现代民乐器的演奏,融合凤舞和长袖等舞蹈的演绎,呈现出和谐多彩的乐舞场面。
显然,这是“习莫会”的日程表中,早就安排好的场景之一。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荆楚文化中,中国礼乐制度影响深远。而荀子认为“乐”的功能之一就是“和”。
“和”正是此次“习莫会”的中心议题。从“斗”到“和”的转变与博弈,实际早已开始。
2018年2月23日,中国春节假期刚结束,街上热闹的气氛还散着余温。印度外交秘书顾凯杰就被莫迪派往北京访问,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印关系走出低谷的开始。长期穿梭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涛,和顾凯杰有过交流。在她看来,顾凯杰代表着印度国内的知华派,“他们对中国有着清醒、成熟的认识。”
在北京,顾凯杰先后见到了外交部长王毅和国务委员杨洁篪,就改善双边关系达成了初步共识。
和平的“橄榄枝”接连抛出,先是印度外交部要求印度高级领导人和政府官员远离流亡藏人在印纪念活动,一个月后,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会议又在新德里举行。
莫迪访华之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在京举行,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成员国首次参加会议。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在会上的发言中就透露,自去年底以来,中印两国的各种对话机制取得快速进展,并表示这些进展有助于“在我们的双边接触中建立信任和谅解”。
据李涛观察,印度国内这一年来,从学者和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识都在加深。“中印间的许多分歧,实际上来源于长期的不了解。”
作为一山之隔的邻居,一度因为洞朗对峙趋冷的中印关系,正是在这样善意的“互动”中迎来和煦的春风。
“在涉藏、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上的持续‘降温,为两国关系改善奠定了有效基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亚和印度洋研究中心主任郭学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过去一年来,中印两国经济上的经贸合作,并未受到军事对峙太大的冲击,双边贸易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超过800亿美元,比2016年增加了20.3%。中国已经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印度视中国为对手,是一个极大的战略错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亚问题专家韩华说,“近一年来,印度和美国走得过近,让它得不偿失,莫迪看到了这一点。”
对于中印领导人之间的首次非正式会晤,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印度反思过去的对华态度,而作出的战略和战术性的调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也表示,此次谈话时长和深度都超过以往,开创了中印关系“新模式”。▶下转第5版
◀上接第6版
“拉吉夫·甘地1988年赴中国,对中国进行了‘破冰访问,莫迪此次武汉之行也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访问。”《今日印度》如此看待莫迪的访华之旅。
舆论热议的背后,中印关系仍处于关键时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室主任赵干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印度是在美、日等国拉拢下参与到‘围堵中国的体系,还是选择与中国共同发展,仍然是考验中印关系的‘试金石。”
摆在印度面前的“试金石”
赵干城的谨慎不无道理。逐渐崛起的印度,已成为大国角力场中的重要一员。
“印度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属于‘香饽饽,处在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军事科学院中美安全中心主任赵小卓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曾这样形容印度的地位。
莫迪似乎看准了这一点,积极为印度的“东进政策”赢取空间。在他担任总理的近三年时间内,印度与日本关系发展迅速。在媒体的报道中,莫迪被认为像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他们性情相近,抱负相同。
“印度是日本‘印太战略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2018年3月底的日印外长战略对话中,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如是说道。
在此轮中印关系改善之前,美印军事安全合作也一度走得很近。2017年的美印日史上规模最大的“马拉巴尔”军演,让地区形势陡然升级。前不久,又传出澳大利亚有意参加2018年的“马拉巴尔”军事演习,以积极推动澳美印日四国安全对话。
如今看来,这些安全合作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挫折”。
据《澳大利亚人报》4月27日的报道称,澳大利亚国防部确认,该国今年将不参加由印度、美国和日本参与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有分析认为,澳被排除在演习之外,是因为印度不想在此刻激怒中国。
在郭学堂看来,现在的形势正发生改变。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外交和军事战略,让印度忧虑感增强。防止自己成为美国新一轮遏制中国崛起战略“马前卒”的声音,在印度国内开始出现。
然而,如果以此判断美日印澳试图联合围堵中国的计划已经瓦解,又显得过于轻率。
“中国仍需对美日印澳的合作保持关注,通过双边或者多边会谈的方式,实现与印、澳等国的良性互动。”赵干城说。
在此次双边会晤中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习近平提到“要以更加成熟的方式处理好分歧问题”。这无疑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经验和教训的反思。
因为在洞朗对峙之前,莫迪也一直表现出与中国合作友好的姿态。他向中国人推广瑜伽,在新年节日向中国人发微博表示祝贺,甚至在习近平生日之际,向他致以祝福。然而,印度军队非法进入中国境内,并发生对峙,又展露出莫迪异常强硬的一面。
2018年2月14日,莫迪访问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藏南地区),引发中方强烈抗议。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4年莫迪参加总理选举时,就曾强硬地说:“‘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任何超级大国能够抢走。”
对印度而言,保证通往印度的两个陆道的安全,至关重要。西南通道的制高点是西北面的阿克塞钦,东南面通道的制高点,则是藏南地区。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可供大部队顺利北上和南下的道路。
这些关键地带的争议自然是敏感问题,中印双方心知肚明。
在地理和现实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并立,正是印度当下最显著的性格特征。一方面它要在中美大国的博弈中保持柔性,另一方面还暗藏成为世界大国的欲望。
无法挪移的地缘邻近,中印两国出现摩擦在所难免。4月28日下午,孔铉佑在媒体吹风会上透露,在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的会晤过程中,双方没有回避分歧。
如何管控这些分歧呢?毕竟,能否妥善应对,关系着中印安全大局。
真的安全了吗?
2019年,印度又将迎来大选。寻求连任,将成为莫迪一年来的中心任务之一。
回到2014年5月20日,印度新德里国王大道的国会大楼前,视频中莫迪踏出车门,在大楼前跪了下来,给了台阶深深一吻。
此时的莫迪,意气风发,他刚刚在几天前,带领印度人民党赢得了30年来的最大胜利,莫迪也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入主马场道7号总理府。
在他上任后,中印关系有了更大的进展,特别是在经贸领域。据印度方面介绍,莫迪执政的这几年里,印度吸引的外国投资中,来自中国方面的投资增长最快。
经济领域务实的莫迪,迅速赢得了中国的好感,却也让人们逐渐忘记了莫迪的另一个身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这个机构主要负责为印度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问题提供咨询。成员包括国家安全顾问、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等要员。
在洞朗对峙最为紧张的时期,环绕在莫迪身边的这些重要人物,推波助澜。那位声称印度军队已经“足够强大”,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国家安全的印度财长贾伊特利,就是个十足的强硬派。
国家安全顾问,莫迪的重要助手多瓦尔,曾在巴基斯坦卧底7年之久,他曾公开主张,提高印度的导弹技术以瞄准中国的经济设施。
“这些人物,看似对华强硬,但随着对华政策的回调,他们就会变得相当务实。”郭学堂说,“比如多瓦尔在中印关系缓和中,就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尽管还有种种担心,但事情正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但最终要让安全落地,收获和平,除了在领土争端、流亡藏人等方面要积极应对,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印度洋。
韩华回忆,十年前,一位美国学者问她,未来中印可能在哪个方面存在潜在的冲突危机?韩华回答说,印度洋。
长期以来,印度的战略家认为:印度控制印度洋不可避免,要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洋。印度的这种排他性海洋意识,使得他对任何国家对于印度洋的合理性看法保持警惕。
1998年,在进行核试验后,印度国防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就认为:印度洋安全的威胁将主要来源于中国。
印度洋作为世界海上运输最为繁忙的线路之一,它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地缘经济意义。要知道印度洋是中国战略资源进口与对外贸易重要的海上通道。
韩华说,“印度洋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战略利益,与印度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发生了冲突,导致了双方在印度洋‘低调的竞争。”
“解铃还需系铃人”,求解“中印分歧”,还须两国从全局出发考虑其应对之策。
“不能让长期‘无解的领土争端,破坏中印发展大局,”赵干诚认为,“两国若能搁置争议,在经贸、文化甚至军事安全领域展开良性合作,将会是现阶段最好的应对之策。”
渐进式发展中印关系,在郭学堂看来,是一种好的模式。“既要让印度在双边和多边问题上有不满意的地方,让他知道中国在核心国家利益问题上不会让步,也要有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地方。”
在中国西藏,有“天上有一条银河,地上有一条天河”的说法。这里的“天河”就是被藏族视为“母亲河”,梵语中意为“梵天之子”的雅鲁藏布江,它从雪山冰峰间流出,经藏南谷地,最终转向印度,将亚洲领土面积最大的两个文明联在一起,亘古至今。接下来,它还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见证更为稳定的中印双边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