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鸭血糯文化探讨
2018-05-03张瑞娜
张瑞娜
[提要] 常熟鸭血糯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历史荣誉荣膺至今,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物产丰饶、科技发达的时代,其社会地位越来越不受重视,对其进行文化探寻和灌注成为发展和弘扬鸭血糯价值的重中之重。常熟鸭血糯有“御米”的历史地位,生動传奇的民间历史传说,文学作品及生活中多有体现,其中生活中的血糯文化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文化;本源;传说;作品;生活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基于常熟鸭血糯价值的再创造——血糯文化架构与探寻之旅”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10333023Y)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26日
常熟鸭血糯素来以稀贵且营养价值高闻名。自清代培育,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清代《常昭合志》记载:“血糯,亦名红莲糯。历史上各地血糯品种繁多,其中以常熟鸭血糯最为名贵,历年享有盛誉,而至今不衰。”康熙年间《李熙奏摺》述及:米皮紫红,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为滋养补品,曾列为皇宫内膳“御米”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鸭血糯的价值渐渐被忽视。而当人们重新审视鸭血糯,不论从其自身角度还是其产地——常熟,历史文化名城来看,鸭血糯的文化价值难以掩抑,成为挖掘和灌注鸭血糯发展价值的一大亮点。
一、鸭血糯历史追本溯源
对于鸭血糯的源流,学界有较为统一的说法,如1997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中记载:“鸭血糯,常熟著名特产,于清康熙年间栽培稻种时变异而来”;1995年《江苏文史资料集萃》亦有言:“常熟鸭血糯,别名红莲糯、血糯、补血糯,是清康熙年间栽培稻中变异而来的一个灿型稻米品种。”皆印证鸭血糯与清康熙年间的密切关联。后来有研究者将鸭血糯与《红楼梦》中“胭脂米”混为一谈,如宋章玮2013年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胭脂米:粒粒贵如金》一文,指出“胭脂米”曾在1962年被送往万国博览会展出。然而1987年出版的《优质稻栽培技术》、1995年出版的《江苏文史资料集萃·风物篇》、1999年出版的《江苏旅游大观》、2003年出版的《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中,皆认证了1962年参展的稻米品种正是常熟鸭血糯,而非宋章玮所言“胭脂米”。那么“胭脂米”与鸭血糯有何关联呢?
学者王家惠在《红楼五百问》(2014)中,通过考证多方文献,论证了《红楼梦》中“胭脂米”与康熙皇帝推崇的“御田米”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玉田米”、“御田米”、“御田胭脂米”是三种稻米。“御田米”在“玉田米”基础上优选而成,大江南北皆有种植,“御田胭脂米”却只产于丰润之王兰庄。这三种米的发生历程应是玉田米——御田米——御田胭脂米。之所以“大江南北皆有种植”,在于康熙皇帝将稻种广泛赠予大臣,令在民间种之。在《李熙奏摺》中有这样一段:“至于苏州乡绅耆老百姓与两淮商人,凡有来请稻子者,俱陆续分给。”御田米呈红色,这在御制文及《丰润县志》、《李熙奏摺》等资料中已有记载,而苏州地区产出此种稻品的,只有常熟地区。由此可见,常熟鸭血糯果真源自康熙皇帝,与“胭脂米”也是一祖同宗的关系,同为玉田米的优良品种,只不过经由康熙皇帝散发,产地不同于“胭脂米”在王兰庄,而在常熟。
虽易名换地,但难以抹去常熟鸭血糯实为“御米”的名贵地位。几经发展演变,原来的“御田米”在保留原营养价值及口感品质的基础上,更新了栽培技术,灌注了常熟深厚的民间文化,成为常熟著名的风物特产,并且享誉国内外。
二、鸭血糯文化探寻
(一)民间历史传说。考证历史文献及民间传说,常熟鸭血糯的传说大体有二:
一是历史依据与民间文化的结合。过去,河阳属常熟县,民间素有“河阳城里钱、王杀倭贼,倭变血糯赎罪身”的歌谣,钱、王二人即明代钱泮、王铁二人。王铁为常熟县令,与钱泮二人亲睹倭寇作乱,祸害百姓,立志率民兵团扫除倭贼,保卫家乡。明朝嘉靖年间,钱、王二人带领民兵杀了一天一夜,倭寇一个不留,稻田血流成河,但二人也壮烈牺牲。那年秋收,稻田里沉甸甸的糯稻穗,都变成鲜红色,碾出来的米也是红的,人们传说,这是“倭寇赎罪”。大家就称红色的糯稻为“倭血糯”。后来,一位文人认为此名不雅,便改名“鸭血糯”。因为,吴语“鸭”同“倭”。
二是纯粹意义上体现民间智慧的传说。上自周朝,相传虞山原是一条龙脉。太伯、仲庸二人遵从父上立幼子季立为王的意愿,离开中原,退逃至南方常熟虞山,仲庸死后便葬在虞山上。季立恐仲庸之灵吸取龙脉精华,于己不利,便在虞山上筑起高台。不料高台恰巧立于蛟龙之上,将蛟龙镇压于此数百年。魏晋时期,有蒋姓、姬姓大户都看中虞山宝地,皆欲在虞山之巅立桩为主,为此争喋不休,蒋氏立桩被姬氏拔掉;姬氏立桩被蒋氏拔掉。后蒋姓族中出了一位有道术的人,请来黄巾力士,以虞山上生长千年,身长百丈的古树为桩,以千吨巨石为案,姬姓再难拔起。正当蒋姓得意洋洋之时,大祸临头。原来,此桩不偏不倚立在蛟龙头上,被镇压百年的蛟龙大怒,抬头便将所立之桩顶至云霄,打桩处出现一个笔直的、深不可测的洞,蛟龙从中逃出。这就是史书上所言“出蛟”。蛟龙逃出后洪水肆虐,霍乱百姓,民不聊生。好在并州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名叫周处。常熟人拥戴英雄,盛情款待,并赋予他一把吴钩,以降蛟龙。周处手持吴钩,人与龙在虞山上鏖战几番回合。但见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杀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从兴福到虞山之巅,杀出一条黄石裸露的山涧。蛟龙败北,一头撞开岩石,从地底钻了个洞,从长江里逃走了。现在的山涧,叫破龙涧;洞为破龙洞。第二年,农民惊喜地发现用破龙涧的泉水灌溉的农田,禾苗生长与众不同,颗颗米粒像血一样红,以此,人们称之为“龙血糯”。至于为何又名为“鸭血糯”,相传明初年田产红米一奇事被朱元璋知道,常熟县令遂将“龙血糯”作为贡品上呈。皇帝大喜过望,问此米何名,县令一想“龙血”岂不犯了皇帝忌讳,惊恐之间“呀!呀!”了半天,快嘴太监误解了县令的意思,说此米名为“鸭血糯”。朱元璋钦定,鸭血糯作为御米,需年年进贡皇室。
(二)文学作品中的血糯文化。血糯虽不与红米划等号,但血糯却是红米经年演绎流变之一种。血糯的名称来源多样,但从颜色和行至上看,红米与血糯确为前世今生的关系。若追溯血糯的源头,《国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吴王夫差还自黄池,息民不戒,越大夫種乃倡谋曰,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其民必移就蒲赢于东海之滨”,这是说自战国时期,市面就有红米出售。
在诗歌中,红米、红稻亦多为吟咏的对象。唐白居易《小草亭》:“绿醅量盏饮,红稻约升炊。”唐王建《荆门行》:“看炊红米煮白鱼,夜向鸡鸣店家宿。”此外,唐诗《山中里》亦有:“青泉碧树夏风凉,紫蕨红粳午爨香。”宋陆游《雨中夕食戏作》云:“粳粒微红愧食珍,蕨芽初白喜尝新”,另作有“红饭青蔬美莫加,邻翁能共一瓯茶”,可谓是红米饭的绝佳爱好者了。宋王禹优《送李著作》中有言:“饭馈海陵红稻软,鱠擎淮水白鱼肥。”苏澈《山村》:“旋舂红稻始经镰,新煮黄鸡取次甜”,“软饭莫嫌红米贱,酒香故取泼醅浑。”郑板桥《喜雨》:“共说今年秋稼好,碧湖红稻鲤鱼肥。”清代谢墉在《食味杂咏》写诗赞叹道:“京畿嘉谷万邦崇,玉种先宜首善丰。近纳神仓供玉食,全收地宝冠田功。泉溲色发兰苕绿,饭熟香起莲瓣红。人识昆仑在天上,青精不与下方同。”可见血糯自古以来广受盛誉,正如范成大所赞叹的:“红莲胜雕胡”。红军歌谣中亦见红米的身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饭好香,每顿吃个精打光。”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中体现出红米饭的革命文化气息。
在清代皇皇巨著《红楼梦》中,血糯以“胭脂米”为名两次登场,且都颇具艺术感染力。一次是在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乌进孝交租的列单上有记:“胭脂米二石”,而“下用常米一千石”,另有山珍海味数百上千,几番对比尤显“胭脂米”的珍贵。还有一次是在七十五回,贾母吃了半碗“红稻米”粥,留下半碗令给凤姐儿送去。参想以贾府之地位和财力竟至于分食一碗粥,只可想见曹雪芹意在突出“胭脂米”的价值。
(三)生活中的血糯文化。从政治生活角度来看,血糯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源头;二是后期弘扬和发展。
1、源头。探究前一方面,康熙皇帝对于血糯的贡献在于其对“米色微红而粒长”的“御田米”的推崇,使得红色稻米名声大噪,广泛种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红稻米是姓“爱新觉罗”的。在康熙皇帝亲笔撰写的《几暇格物篇》中有言:“曾颁给其种与江浙督抚、织造,令民间种之。”此外,据考证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奏本:《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李熙奏摺》,曹雪芹之父曹頫及李熙等大臣,皆康熙受赠与稻种,并悉心种植,自此大江南北红稻盛行,不至于太过珍贵。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源头伊始,血糯便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君为臣纲”的道德伦理内涵,体现了浓厚而丰富的政治文化内容。其一,体现为顺从效忠。君授稻种,令臣种之;臣谨受令,接稻而作。“御田米”此时成为维系君臣关系的一支纽带,君臣在一接一授间完成某种神圣的仪式,“御田米”便是这种封建专制纲常伦理的载体。其二,体现为和合共生。康熙在御制文中这样写道:“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上有所愿,下必声响,故而“至于苏州乡绅耆老百姓与两淮商人,凡有来请稻子者,俱陆续分给。”(《李熙奏摺》)这种源自信仰的“百应于一呼”,正是中华文化中“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和合共生。
2、后期的弘扬和发展。1954年,毛泽东在阅读《红楼梦》时,对书中“胭脂米”格外倾心,后令专家和学者探访考证胭脂米的出处。多方考证及查阅古籍,得知河北王兰庄产胭脂米,便专门写信给河北省委询问此事,信中道:“唐山专区丰南县有一个王兰庄营田,种一种特种水稻,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自此,沉寂多年的“胭脂米”又声名鹊起,成为国内口口相传的稻中特品。招待国际友人的用途,以及1962年,血糯被选送万国博览会展出,使得“胭脂米”成为中国物产之丰的国力象征,同时化身为政治外交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
从日常生活角度来看,血糯文化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取其团圆之意,二取其温暖之色。团圆之意源自江南一带的节庆习俗。每逢团圆佳节,如除夕、中秋等,江南人家餐桌上多有“八宝饭”。“八宝饭”以血糯、白糯为主料,佐以糖桂花、蜜枣、白糖、猪油等辅料,聚散粒于碗中,倒扣盘中,制成浑圆规整的形状。形聚、色暖、光亮、味甜,给佳节增添暖意和喜庆色彩。其次,鸭血糯含铁丰富,具有滋补功效。尤其因其色泽红润,给人一种触目即天然而温暖的感觉。“食补”虽联结“食”与“补”,但两字蕴涵的深意千差万别。以白饭比“食”,血糯比“补”,白饭则体现生存需要,而血糯则体现为情感需要。一碗飘散热气的血糯粥,在生活中多成为父母与子女、夫妇之间情感的传送带,凝聚的是无言的温情与浓浓的爱意。朴实无华的饮食关切,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含蓄而厚重的情感侧影。
三、结语
常熟鸭血糯的价值存在于书里,存在于生活中。书中的“苏南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图画读本》,章百家主编,1999)、“著名特产”、“风物名品”等字眼皆赋予鸭血糯神圣使命和特殊荣耀。体现于生活中,无论是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常熟鸭血糯都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成为兼具文化价值和饮食价值的物质载体。文学作品中也不乏那一抹红色靓影,多被文人墨客吟咏歌唱。在今天这样一个注重知识产权与文化底蕴的时代,常熟鸭血糯的文化探索之道值得迈步甚至奔跑,文化保护也亟待开发。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编委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集萃·风物篇[M].江苏文史资料,1995.
[3]章百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图画读本[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4]戈炳根.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潘君明.苏州民间故事大全[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6]宋章玮.胭脂米:粒粒贵如金[N].北京日报,2013.4.17.20.
[7]王家惠.红楼五百问[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