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2018-05-03潘莉莉
潘莉莉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一、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现状
(一)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研究现状
学科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科专业领域内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结合体。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学科专业结构不仅体现了知识的进步、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供需情况。
我国关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系统性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后研究逐渐成熟。关于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和改革历史的研究、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问题以及提升策略研究、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关于国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改革的启发。这些研究主要包括描述性研究、实证性研究和个案研究。
研究者们在总结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应该符合不同的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应构建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平衡。指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包括: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专业布点过于集中、学科专业同质化、无特色等。并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出发,提出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互相依存。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虽然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但是,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似乎进入了瓶颈期。
(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现状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因为面对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已经不能适应客观需要。随后,“供给侧改革”成为热议话题,《中国教育报》上首次提出“应重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尽管国外早有关于高等教育供给方面的研究,但国内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两年。研究范围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研究、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和政府职能的研究、国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和启示等描述性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通过量化研究分析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层面研究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的尚不多见,本文将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求出发探讨两者的逻辑关系,这将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和高校学科专业改革步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科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科专业领域内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结合体。高校学科专业在建设和改革中最基本是兼顾学术性与市场性。
(1)学术性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两个方面,从“学科”的定义来看,“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个科学门类的分支。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为12个门类(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划分的依据是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及理论体系。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即科学研究。因此,学科结构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术的进步。
(2)市场性
从“专业”的含义来看,“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者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学科分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的门类。专业设置的逻辑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与学科不同的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所以专业结构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人才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
学科结构与专业结构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学科结构是专业结构的基础;专业是实现学科培养人才的载体;一个学科可以支撑若干个专业,一个专业也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组成跨学科专业。有人认为高校发展是以学科建设和改革为龙头,有人认为学科建设和改革与专业建设和改革基本一致。但无论如何,学科与专业是共存于高校内部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兼顾学术性与市场性。
(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求
从经济供给侧改革来看,经济增长是由供给侧的三驾马车(劳动、资本和技术)实现的。而高校可以为社会输出所需人才和科研成果,人才和科研成果就是经济供给侧的三驾马车中的劳动和技术,此时,高等教育便具备了市场供求的属性,因此供给侧改革可以应用于高等教育改革,称之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对外满足社会需求,对内促进教育发展。
(1)满足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对外要满足社会需求,因为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传授知识和科学研究是为了培养人才和向社会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以服务于社会。只有作为供给侧的高等教育提供了高品质和有效的供给,社会经济才能繁荣发展,这是外部系统对高等教育寄予的期望也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职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教育供给这一端进行的结构性调整,旨在消灭落后产能,提高教育产品质量,满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
(2)促进教育发展
虽然高等教育是经济供给侧的一部分,具有市场供求的属性,但是它依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学术性。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高等教育结构内部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因此,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真正的动力在高等教育结构内部。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就是回归大学的学术性,促进教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而高等教育不仅具有市场性,最重要还有学术性,因此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不仅要高度关注社会需求,更主要是按照大学自身的逻辑运行。它的导向应该是学术,在遵循学术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适度的调整运行模式以贴近社会需求。
三、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综上所述,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是两种改革都具有学术性与市场性的特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以指导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使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
两种改革的关系在逻辑上可分为两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因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从机制内部通过“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实现外部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内在关系就是通过促进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和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来实现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外部关系就是要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出发,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与产业结构相契合,使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详见图1)。
学科专业结构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之后,尽管专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本科专业种类不断增加,但是问题还是接踵而来,如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脱节,高等学校优势与特色本科专业较少,热门专业重复建设等。
首先,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脱节,热门专业重复建设必然导致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社会新的人才需求呼唤新供给,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供给方便需要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实现对接和平衡需求侧。由此看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下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在高等学校优势与特色本科专业较少的问题上,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求在教育供给端进行结构性调整,消灭落后产能、提高教育产品质量,要求学科专业结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结构优化:第一,建设合理的学科专业内部结构,即教学与研究方向(或专业方向);第二,重视师资队伍及其结构建设;第三,重视学科专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资料、试验设备、必要的场所(空间)等。而这种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必然促进大学按照其自身内在规律和逻辑运转,最终促进教育的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内在关系。
结语: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两者存在天然的契合关系。两者的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使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走出瓶颈期,也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2]杜才平.近十年国内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研究文献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94-99.
[3]齐亮机,刘敬发.高等教育结构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山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