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切入,追求散文教学适切性
2018-05-02陈健
陈健
散文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文学体裁,具有“兴之所起,笔之所至”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散文教学的适切性,根据其特点设置教学策略,从散文的角度巧妙切入,令学生充分感受到散文的特点。
一、摒弃暗示,个性解读
在教授散文时,教师要避免给学生过多心理暗示,令学生落入思维的窠臼中,而是应注重个性化解读,这样做更符合散文的特点。散文具有文辞灵动、特点鲜明的优点。不同的作者往往有不同的文风,若能在教学中令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则更符合散文教学的适切性,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教师并未用暗示性的语言让学生意识到这篇文章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能令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深情。教师转而让学生尝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感受作者和父亲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学生在分析中发现,文章中的父亲给人慈爱的感觉,但是和传统的严父形象并不吻合。而且阅读作者的其他资料可以知道,其实当时父亲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并没那么好,父亲对朱自清也十分严格,朱自清甚至离开了家庭,将妻子孩子接走,在杭州成立了小家。学生敏锐地发现文章最后提到了父亲给朱自清写的信,作者从这信中发现父亲已经苍老,因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故此用充满忏悔之情的语言写了《背影》,并回忆起了父亲为自己做的一切,创作出了这个慈祥的父亲形象。在这番分析后,学生充分理解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文章有了充满个性的解读。
二、遴选文字,深度赏析
不少散文作品都有精妙的词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赏析,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散文作者斟酌词句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散文中最具有特点的词句,然后让学生尝试从多种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深切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魅力。
《春》一文在语言上充满了特点,教师在教授时可以选择其中最具有特点的词句,让学生展开分析,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赏析。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为何作者这里要重复用‘盼望着?”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没有想到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入手分析文本。在分析中学生发现这原本被自己忽视的文字却很好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这种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急切,而一个“近”字,让人感受到春天仿佛真的近在眼前。这样阅读者在阅读下文时就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充分体会到春天的美好。除此之外,文章中还有不少具有特点的词汇,如作者用“朗润起来”形容山,用“涨起来了”形容水,这些都是山水“睡醒”的场景,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三、推敲结构,品味内涵
不同的散文有其独特的结构,推敲散文结构也是具有散文适切性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让初中学生琢磨散文的结构特点,并思考作者为何要在创作中设计这样独特的结构,并尝试从中感受到文章的内涵所在。
《济南的冬天》一文展现出了济南的冬天具有“响晴”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进而品悟文章的内涵。学生发现文章主要写了济南的山和水的情况。文章第一节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展现出济南冬天的整体特点;而第2~5节具体总写济南的冬景。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山水在各种不同状态下的风貌,有阳光照耀下的小山,也有薄雪覆盖时的小山,还有城外具有淡雅特点的小山和碧绿的水。这些内容涵盖了济南冬天山水的全貌,让人意识到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怀有深厚的情感,不管其处于何种状态之下,作者都对其感到喜爱。而文章开头部分的对比也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山水的情有独钟之感。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学生了解到作者此文的内涵,作者用诗情画意的笔法展现了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词句、段落、篇章的品读中,提高其评价能力,让学生在推敲中有针对性地感受散文的内容。
学者胡卫亮在研究散文教学时提出,目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理解能力不强等问题。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将散文等同于其他文体,而应该从散文的特点入手,找到最符合散文特点、具有适切性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散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学会.用散文的视角切入[J].语文教学通讯,2016(Z2).
[2]胡卫亮.刍议初中语文教學中的散文审美性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