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思考
2018-05-02■冯聪
■ 冯 聪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北京 100035)
0 引言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指“根据矿产资源的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勘探、冶炼、制造等工程技术措施,使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一切活动。”根据这个定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包括资源的一次利用、二次利用,从改变资源的自然赋存状态开始,延伸到高端工业产品制造,再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采选业、冶金及制造业,矿产资源的转化和运输,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高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主旋律。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的形势变化,新时代提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重点在提质增效,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高单位资源的GDP产出率。同时,处理好资源保障与约束条件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开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
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概况
1.1 采矿业“三率”水平稳中有升
总体来说,我国黑色和有色金属等资源开采回采率大多能达到90%左右,选矿回收率大多处于85%水平。“十二五”期间,黑色金属开采回采率提高了5.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提高了1~2个百分点。2016年,原煤入选率连续11年提高,已达70%;原油采深增加,采收率总体稳定,保持在27%左右。
1.2 矿产资源(非油气)综合利用产值持续下降
2016年,全国矿产资源(非油气)综合利用产值①综合利用产值指矿山企业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尾矿和残矿等矿产品的销售额。大幅下降至598亿元,是连续第三年下滑,同比下降13.3%,但远低于2015年的46.2%的下降幅度(参见图1)。
1.3 能源消耗强度下降
铁、铜、铝、铅等重要金属生产的能源消耗强度仍远高于发达国家。矿山企业总体能耗高,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选矿厂的电耗约占生产成本的60%,比国外同类矿山电耗高15%~20%。
在冶炼环节,铜综合能耗下降到241.0千克标准煤/吨,同比减少24千克标准煤/吨;铅冶炼综合能耗下降到383.9千克标准煤/吨,同比减少4.1千克标准煤/吨;电解锌冶炼综合能耗下降到848.4千克标准煤/吨,同比减少33.3千克标准煤/吨。
图1 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值(2006—2016)
图2 2006—2015年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
1.4 尾矿利用率低
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有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2016年,我国尾矿产生量为16.03亿吨,同比基本持平;尾矿综合利用量为3.58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22.33%,综合利用潜力依然巨大。
1.5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迅速
2000年以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再生有色金属主要品种(铜、铝、铅、锌)总产量约为986万吨,同比增长2.2%。
2 影响因素分析
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关键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措施规范引导,实现产业整体升级。根据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结合产业现状,制定相关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推动技术创新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1)矿山采选技术装备水平进步明显。随着矿山技术进步,我国不少大型矿山技术装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水平尚不能满足工艺装备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选矿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选矿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同类矿山的1/6~1/3。
(2)科技创新带动开发利用水平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难度不断加大,创新技术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56家矿山企业共获得72项国家级科技奖、354项省部级奖、1362项专利。2012—2017年,国土资源部先后优选出六批334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并予以推广。
(3)开发利用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做出了规划,在资源禀赋、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基础上,对运输半径内矿山分布及矿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 提出着力推动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开展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大型沉积盆地综合区划,实现油气、煤炭、煤层气、盐矿、铝土矿资源有序开发和综合开发,发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整体优势。
(4)国家产业规划体系逐步完备。围绕倡导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开发利用水平在“点、线、面”上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在各产业领域,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出台了多项规划。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订的《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
(5)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多部门在制定用地用矿、财税金融、技术推广等政策时,鼓励低品位矿、矿山废弃物、难利用矿产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节能节水、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构建矿产开发利用标准体系,确保各项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国土资源部先后发布了39个矿种“三率”最低指标要求,划定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最低指标”和节约与综合利用“红线”。
3 新形势下的战略定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韧性,是制定矿产资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需要矿业及其延伸产业整体发力,重点在破解矿产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1)通过协调利益分配提升资源开发效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结果,政府、企业、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果,直接影响矿山企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决定着开发利用水平。政府作为管理者应注重资源效益,发挥资源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中央与地方政府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只有理顺各级利益分配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主体活力。
(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效益。我国矿山企业普遍缺乏市场调控意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生产调控的主动性不强,不具备利用市场手段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能力。目前,全行业平均利润率3.68%,低于我国工业产业6%的平均水平。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强资源政策与人口、产业、投资、金融、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矿产资源综合效益。
(3)推进矿业生态文明建设。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实现稳步增长,但可靠、可行、绿色的矿产资源新增储量不足。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生态红线内矿业权退出,对矿业产能构成实质影响。实现矿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的转变,需要通过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实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
(4)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平衡两种资源。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物质与能源转换节点。应大力培育新型矿业企业,通过金融市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优化国内资源供给结构,利用国内的优势资源(如钨矿、镁矿、稀土矿、铟矿等)盘活境外的紧缺资源。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资源供给结构实现质量变革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矿产资源供需空间错位问题,实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有序退出,提高资源供给的生态质量。在规划划定的能源资源基地和国家规划矿区,通过技术工艺创新,加强生产管理,推广新型产业模式,提高资源供给和使用效率。建立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机制,丰富储备模式。国家应逐步发展根据市场条件机动灵活地投放矿产资源的能力。促进国际矿业产能合作,构建多元、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体系。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领域合作,以资源开发利用合作为支点带动整体战略实施。
4.2 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效率变革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在横向上,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型产业,通过优化布局,提升资源型产品与资产集中度,发挥规模优势;实现资源产业与制造业、金融业、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业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纵向上,构建从勘探、采选、冶炼、制造到回收再利用、环境恢复治理的完备高效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通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注重发挥我国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的雄厚实力和影响力,综合发挥我国装备制造业优势及在采选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优势,提升矿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层次、多类型企业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技术输出、人才输出,为提高全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思路。
4.3 倡导创新型发展实现动力变革
矿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管理创新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结合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技术工艺创新。实现在采选、冶炼领域的技术突破,提高选冶复杂难利用矿产资源的能力。实现采选冶设备的大型化、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提高开采深部矿产资源的能力,实现“高地应力、高温和高井深”深部采矿技术的产业化。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进一步打破技术转化壁垒,提高转化率。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带动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创新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4.4 培育新型企业实现主体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推动国有矿山企业深化改革,支持民营矿山企业发展,培育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打造跨国矿业航母,通过市场手段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注重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结合我国资源禀赋特点,推动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区内鼓励培育高质量的小型矿山企业发展。
4.5 推动“藏矿于技”实现储备机制变革
设立“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增加国家战略资源储备。”配合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的建设,在实施矿产地储备、矿产品储备的基础上,开展开发利用技术工艺储备,实现“藏矿于技”。在全产业链推广模块化的生产工艺,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灵活调整工艺流程,动态调节产品种类和质量。一方面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在节约资源前提下,保证产品合理利润;另一方面丰富国家在极端情况下的资源供应渠道,增加应急能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4.6 开展全产业链评估实现评估体系变革
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科学评判,直接影响国家资源安全政策的制定。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全产业链评估,并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的资源国情调查。调查内容上,建立物质循环的概念,在采、选、冶,输送、利用、回收再利用环节关注物质变化评估;在注重提高物质利用效率的同时,关注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计算单位物质形成的生态成本。在前期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丰富调查内容,结合资源环境统计工作,研究开展全产业链评估。
[1] 薛亚洲,等.全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2017)[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
[2] 杨卉芃,冯安生.国外非能源矿产[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7.
[3] 鞠建华,黄学雄,薛亚洲,等.新时代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矿业,2018,27(1):1-5.
[4] 陈其慎,张艳飞,邢佳韵,等.矿产资源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中国矿业,2017,26(11):1-9.
[5] 李裕伟.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的原理与方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28(2):8-13.
[6] 雷岩,刘伯恩.构建国外矿产资源稳定供应机制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7(6):51-55.
[7] 于汶加,陈其慎,张艳飞,等.世界新格局与中国新矿产资源战略观[J].资源科学,2015,37(5):86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