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母亲在紫阳行医的日子

2018-05-02刘芳

金秋 2018年1期
关键词:紫阳县听诊器卫生院

文/刘芳

我母亲任美霞1936年出生,1966年从西安医学院(现交大医学部)毕业到陕西省紫阳县从事医务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上世纪80年代末期落实政策,调到西安市未央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区人大代表,直到退休,她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母亲从西安医学院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面对乱哄哄的局面,母亲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她怀揣一颗报国心和从医梦,告别故乡和亲人,只身来到秦巴山区紫阳县瓦房店人民公社,成为公社卫生院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内科大夫。上世纪60年代的紫阳县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当地村民贫穷落后,缺医少药情况十分突出,一般村民都是小病无处看,大病无钱看。

我母亲深知,贫困山区因为医疗条件所限,卫生院的科室不可能分得那么细,所以仅掌握本行内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外科、儿科、妇产科等都能拿得起才行。于是她白天走村入户,了解乡亲们的健康状况,免费为他们把脉看诊;晚上,刻苦钻研各科医学著作,分析各种病理,整理药方,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全科医生。母亲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前辈学习,在乡村医务一线苦苦探索,用心呵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小小的听诊器伴随母亲走遍了紫阳的山山水水。由于我母亲看病态度和蔼,讲解细心,诊断准确,服务周到,找她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偏远山区来了个好医生”的消息不胫而走,瓦房店卫生院的口碑也叫响了,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从小孩到老人都知道生了病去找任大夫。同时,我母亲也做到了不管来的是什么人,得的是什么病,只要自己力所能及都不拒之门外。

对紫阳县瓦房店村村民贾耀风来说,1968年冬天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时节。这年冬天,他家兄弟媳妇即将临盆,而孕妇已经40多岁了,有低血压病史,属于高危产妇。如果当时往县里送,没有汽车,不通公路,单凭人抬,一路颠簸,会直接影响母子生命安全;而且去县里的路上还隔着一条汉江,到了夜晚就停止摆渡了,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找任医生比较安全可靠。

当我母亲见到面色苍白的产妇和万分焦急的家属,连忙安慰道:“不要紧张,只要你们与我们医生配合好就一定能行”。卫生院医疗条件简陋,母亲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准备好接生消毒的器具和手电筒与马灯。随着分娩临近,孕妇的低血压导致脉搏摸不着了,大人、孩子随时有生命危险,怎么办?这时我母亲果断决定为孕妇输血,因当时只有她的血型符合孕妇血型,所以我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血输给了孕妇,然后又给分娩孕妇输了些有利于稳定生育的葡萄糖。这些得力的处置,使产妇顺利分娩,母子平安。那个出生的孩子叫贾学梅,今年已经40多岁了,一家人至今还念念不忘他们的救命恩人——任美霞医生。作为内科医生的母亲当了多少次“接生婆”,已经数不清了,每当经她手顺产的婴儿发出响亮啼哭的那一刻,既是产妇及家属最兴奋的时候,也是任医生最开心的时候。

母亲在秦巴山区的医疗事迹之所以感动村民们,是因为她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仁爱之心。自她到瓦房店卫生院以来,从早上8点开门接诊到晚上七八点才下班,只要还有病人,她就不下班。有时晚上十一二点,卫生院门外有人叫诊,母亲也二话不说,起身开门接诊。在紫阳最初那几年,母亲有了我和弟弟,当时父亲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担子全压在了母亲肩上。我和弟弟都是很小就寄托在老乡家,上班时送去,晚上再接回。由于母亲下班经常没个准点,我们盼呀盼,很多时候很晚了才见到母亲的身影。好不容易盼到了星期天,母亲又时常巡诊,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儿时我们姐弟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很有限,母亲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病人。

母亲在紫阳行医的那些年,山区人民的日子过得很苦。母亲行医尽量是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她看病很少收取门诊费、手续费,为困难农民接生,只收取几元钱的消炎药品费用。她常说:“山区人民不富裕,我们做医生的要更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尽可能不要让他们因为看病而致贫或返贫。”

上世纪80年代末,母亲要调到西安工作,方圆十里八乡的村民得到消息后都赶到卫生院与她依依惜别,他们有的手里提着土特产,有的手里拿着锦旗,表达对这位“乡村最美医生”的不舍与感激之情,母亲同样也难以割舍对第二故乡土地和人民的感情,毕竟这里留下了她艰苦奋斗的汗水和足迹,留下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调到西安后,母亲数次带我和弟弟回紫阳,同相识的、不相识的乡亲聊聊天,拉拉话,吃吃农家饭,了解当地卫生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

尊前谈笑人依旧,听诊器里有乾坤。母亲离开紫阳已近30年,离开我们也已经7年了,但她当年看病使用的听诊器我依然珍藏在身边,更珍藏在心底,直到永远……

猜你喜欢

紫阳县听诊器卫生院
杀死细菌与病毒—UV紫外线听诊器设计
听诊器设计
一个毛绒玩具就能拉动脱贫?——紫阳县新社区工厂助力脱贫攻坚
一个深贫镇的“预习课”——紫阳县毛坝镇“重眼下脱贫更重长久致富”
用好一把“叫鸡米”——紫阳县毛坝镇盘厢河流域壮大村集体经济
听诊器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听诊器
卫生院切莫孤军作战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