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的兵法思想及其 对《孙子兵法》的传承关系
2018-04-30萧新永
萧新永
《周易》是我国文化最古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其智慧包罗万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小序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的内涵,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因此,称兵法可援《易》以为说,是有其根据的。
春秋时代完成的这部划时代巨著——《孙子兵法》,隐藏着不少《周易》的密码,而造就了它的卓越内涵。《周易》包含《易经》古经与《易传》、易学。《易传》是解释《易经》古经的著作,特别是其中的《系辞传》的上、下篇。《易传》的作者,传统上归诸孔子,但北宋以后历代学者对此说,迭有怀疑,认为是战国末年汉朝学者的集体创作①王博:《易传通论》,中国书店2003年版,第40页。,本文先不论《易传》出书先后,而是要与《易经》古经,一起论述“《周易》的兵法思想及其对《孙子兵法》的传承关系”。
《易传》又称《十翼》,包含《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是古人解释《易经》古经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爻辞的权威著作。②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1页。
一、《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传承着《周易》的“阴阳观”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观”,如果去掉阴阳观,就无所谓八卦与六十四卦。《系辞传·上》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观点,论述着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形态,都是阴阳两种力量对立互变的结果,即事物的存在具有双重性,在观察事物的性质时,必须先从对立的两方面着手,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性质,而不是片面的观点。①闵建蜀:《易经的领导智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年版,第52页。一阴一阳的相反相成作用是运转不息的,也是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道”是阴气、阳气的运化及其规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非是一阴一阳的运化而已。②马恒军:《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499页。因此《易传》的《彖传》解释《泰卦》九三爻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时,认为是“天地际也”,没有平地不变成陡坡的,没有一去不复返的,这是循环论,也是辩证思维。
“阴阳观”,源自古代人民二元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春秋等,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其规律就是“变”。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等。阴阳是“统一对立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从属关系。
就上述所言,所谓一阴一阳关系,无非是阴阳统一、对立、互补、转化,就是太极图的图形,如图表一所示。
太极图里,阴阳一体(阴阳统一)、阴阳各半(阴阳对立)、阴中有阳及阳中有阴(阴阳互补),也就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空间、方位的变化(例如季节的变动、东西南北方位的改变),而产生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变化(阴阳转化),这些辩证观念都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内涵与程序。
诸多学者研究,认为《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内容充满着《周易》的“阴阳观”,因此在兵法的实践应用上更能启发人们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而要从两方面辩证地看,此乃今天所谓的辩证思维。③杨力:《易经哲学大智慧》,华夏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页。在某些学者的看法,称为“原始的辩证法思想”。④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
孙子对阴阳这个基本道理进一步系统化、实用化,往治国理念、国防战略及军事战略层面展开,认为人类对军事战争的胜与败必须持两面看法,因此秉承着《周易》的阴阳“辩证思维”,落实在《孙子兵法》的内涵中,提出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进退、勇怯、治乱、奇正、动静、迂直、虚实、远近、高下、劳逸、胜负、先后、常变,等等,这些矛盾对立关系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随时可以向它的对立面转化⑤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一)》,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论述着战争变化多端的辩证道理。例如《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能与不能、用与不用、近与远等,甚或如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等思维是可以对立、互补、转化,而产生种种行为模式,以应用在战争、组织、谈判、外交、领导、管理、创新等领域,可说辩证之妙存乎一心。
孙子《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虚实篇》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些辩证论述,都在说明孙子受到《周易》的阴阳观之影响而产生的军事战争思想。
将领论兵谈战略,非要有辩证思维不可。唐朝《李卫公问对》,唐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李靖回答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唯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又曰:“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是故,握机、握奇,本无二法,在学者兼通而已。”①李靖:《李卫公问对》,台湾联亚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3页。这当中李靖的谋虑渊深、深通阴阳的辩证之道,举凡正奇的统一、对立、互补、转化,都能料正若奇,料奇若正,奇正皆得也。
二、《孙子兵法》的变化思维承袭着《周易》的“变化观”
如上文所述,《周易》与《孙子兵法》都从辩证观点谈变化之道,《孙子兵法》的变化观显然承袭着《周易》的“变化观”。
《系辞传·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也。”由于是天刚地柔,天阳地阴,产生天象地形的变化,“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就是阴阳两爻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系辞传·上》又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此即开开关关就是变,在开开关关中不断地出入往来就是通,这些《系辞传》的深刻文字,用来解释《易经》古经的思想是以“变”为开始的动态观,所以才会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等所谓“宇宙生成论”,次第展开,以致无穷大。
《易经》古经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每一卦都显示出由初爻至上爻“时、空、位”的意义与内涵及变化态势,晋朝的注易大家——王弼说:“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就强调了变化的蕴涵。具体到《易经》古经的卦象、爻象、卦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爻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等,天地万物无不是处在运动与变化当中。②于春海:《易经与取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4页。变化是活变、权变的,经过“时、空、位”的组合变化态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态的演出,有时行动缓慢几乎看不见变动的迹象,但一旦累积,就像变魔术般天地异位;有的行动特别快速,挡都挡不住,有如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手脚慢的人,几乎会有灭顶之虞。然不论快慢,都是变化。
易的变化有“易简、变易与不易”之类别,此乃“常”与“变”的辩证法则,也是自然天道与社会人事的普遍规律以及变化的类别。“常”与“变”,是体用关系,常是原则、制度、标准,很科学,但是执行时必须要有权变作法,否则窒碍难行。所以“变”执行久了就成为“常”,例如组织管理问题,一经改善(变),就要建立或修正制度或标准,据此执行日常作业,并维持改善后的管理水平,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习惯了就成为常态。所以常与变往往是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相互转化,正如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一样。然而所谓的“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的名言,“变”是人类于处理事情时会出现的调整手法,所谓临时应变决策是也。
军事战争亦复如此,《孙子兵法》认为战场的形势,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计篇》运用经与权、正与奇、直与迂等阴阳观念诠释五事、七计(经、正、直)与十二诡道(权、奇、迂)的组合变化、组合阵势,强调守常(经)应变(权)的辩证法则。常是制度组织文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诡也)、领导模式(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等软硬件设备。然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有人主动执行,在执行时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要有“因敌制胜”或“践墨随敌”的应变心态。因为实际的战场状况,不是我们当初规划或参与时的常态环境了,而是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涓滴变化,这叫作“量变”,很多量变行为几乎是涓滴成河、累土城塔,将领如何预应(Preactive)外界环境以及对方(敌人或竞争对手)细致的变化,是国家或军事领导者必须重视的核心议题。
这部兵书的动态谋略,取胜的关键在以“常”为指导战略,须能掌握分分秒秒“变”的几微细节,所谓“兵贵胜不贵久”,战胜的一方是掌握了那变化的一秒钟,主动调整对策而致胜的。
《九变篇》是一篇讲战场变化的教战手册,曹操解释为“变其正,所用九也”。张预说:“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之谓也。”《九变篇》全篇说明九种变化的篇章,孙子说:“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又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因应变化取胜的关键在准备、主动、细心,以应付突如其来变化。《军争篇》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也。”谈的是正与奇的分合变化是否符合我方在战争变化当中的利益,此乃高明的用兵之道也。
唐太宗问李靖将军:“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李靖的回答切中核心,他说:“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李靖认为战争本身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推移,无不正无不奇,敌人莫测,可能向两端分化,可能是两者的合一,此为“分合为变”的核心涵义,所以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其在变化中,可能变化无端,群龙见首不见尾。
《势篇》有一段话描述得很透彻,对营销或创新的观念有所启示:“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这段文字是借声、色、味来比喻奇正战势的组合变化。声、色、味对人类来讲,感觉是千差万别的。每一感觉是五种元素的组合,无穷的组合变化,就好像是奇正演变出来的千姿百态一样,无穷无尽(天地)、不竭不枯(江河)、运行不止(日月)、交更循环(四时)。
上述这段话指向一个主题,那就是大自然与人世间的事物或行为都是处于不断循环变化与组合变化的,尤其是人类五官感觉的组合变化。
孙子强调五官感觉的组合变化,这可能是他把生活的体验应用在军事战略上。孙子提出五官感觉是一种组合变化的创新思维。
色、味、声是大自然给与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要素,人类必须借助组合变化,以奇正互用,才能无穷变化了。奇正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奇的基础是正,奇由正出,奇源于正。奇正相生,奇可变为正,正可变为奇,所以曹操批注《孙子兵法》时谈到“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因此,不论是创新思维或是营销思维都像是源泉活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注入脑海里面,不管组合、分散、扩大、缩小、替代、相反、借用等方式都能激荡脑力,发挥想象空间,无穷无边,一个新的战争模式或新的解决方式就诞生了。
五官感觉的组合是无穷尽的,是用有限要素的资源,组合成无穷变化,是人类创新思维的活水源头,是领导者以脑力激荡的方式,造成创意无限的延伸。将领可在战略、战术上展开无穷尽的组合变化。
总结上述,《周易》尚变是其核心,这可从卦名、卦象、爻象甚至卦德中去寻求,至于变化的法则,爻随象数而变,象数随时空而变,从中可以找出变化的轨迹,而古来善用变易者,只有兵家与阴阳家,可见《孙子兵法》言“变”有其《周易》尚变的师承关系。
三、《周易》的阴隐阳显与《孙子兵法》避实击虚之关系
《周易》认为万事、万物都含有阴阳,其中阴为虚,主隐;阳为实,主显,如同太极图一样,一黑一白,包含着隐与显的两大状态,从而产生阴隐阳显两种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指的就是隐显的神奇变化。
而“阴阳不测谓之神”就是阴阳变化,捉摸不定,虽然《孙子兵法》第六篇专论“虚与实”,但几乎全本兵法处处可见论述虚实的阴隐阳显的描述。虚实范畴指的是力量弱势的虚和力量强势的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力量弱势的虚,是因主隐;力量强势的实,是因主显。
《虚实篇》教导弱势军队之将领要懂得避开强势者(敌方)之阳显力量,其对策在于想办法转化我方之阴隐力量为阳显力量。做法是当遇到整体资源强势的竞争对手时,我方就要设法分化对方的整体力量为若干个小力量,接着我方以集中资源的相对优势攻击敌方某一个相对劣势(力量),即能达到先避实击虚、再以实击虚的战略目的。此即《虚实篇》所讲的:“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这句话太经典了。
敌人或竞争者的实力有实也有虚,实与虚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辩证思维。对方的虚就是致命的弱点,《虚实篇》认为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要攻击其薄弱的地方,最好能够“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我方先分析敌人优劣势,区隔战场,分化敌人一统的整体资源(力量)为分散的个别(局部)力量,以弱化敌人的整体资源(力量),使某些局部的敌人力量成为弱势力量,我方就抓住其中一股或多股较小力量进行主动攻击,而达到避实击虚、再以实击虚的战略目的,诚如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围魏救赵”所说的“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的观念。毛泽东也说:“这样在全体上我们劣势(就数量而言),但在每一个‘局部’上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如前所述,“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人类懂得在谈判桌上要互相冲虚耍诈就是懂得阴隐阳显的避实击虚之道。纵观过往战争历史,得到孙子真传的、会操作这句话的人还是孙子的自家人——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孙膑运用“围魏救赵”与“减灶战略”,最后把敌人庞涓万箭齐发射死在一棵大树下,这两个战略就是阴隐阳显的“避实击虚”、再以实击虚是也。
先前谈到的“围魏救赵”,魏国庞涓出兵攻打赵国,留下空虚的魏国都城大梁,大梁乃虚处(阴隐的阵地)也,我方的战略就是把大梁这块阴隐之地阳显出来,成为我方的目标战场,所以孙膑据此战略,主动出击攻打大梁,迫使在前线的庞涓不得不快速班师回朝,拯救失火的后院,使齐国间接地解了赵国邯郸之危。此为孙膑因敌变化而取胜的案例,也是庞涓被动“因敌变化”“践墨随敌”而失败的案例。
四、《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对《孙子兵法》天、地、道、将、法之五事管理有着传承关系
《系辞传·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说卦传》将天道、地道、人道进一步说明:“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天、地、人曰三才,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的三才之道均有阴阳理论的思维,分开天、地、人,天道指阴与阳、地道指柔与刚、人道指仁与义,各自对应阴与阳。柔是阴,刚是阳;仁是阳,义是阴。《易经》既然是为人而作,就得兼顾天地关系,而《易经》古经的六爻,从最下面往上看,爻位又分为阴爻与阳爻,例如初爻为阳爻,二爻为阴爻,是为地道;三爻为阳爻,四爻为阴爻,是为人道;五爻为阳爻,上爻为阴爻,是为天道。人立于地上,仰望星空,至此天人地成一体,旨在表达天地人的关系,人的价值只有在宇宙间才能发挥出来,人类活动乃效法天地的自然法则与社会规律。三才之道与易经六爻之关系表,如图表二所示。
(图表二) 三才之道与易经六爻之关系表
《计篇》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此为五事,是治国用兵的五个纲领。
孙子成长在春秋末期,略晚于孔子,他应当有受到易经思维的影响,故《孙子兵法》承袭着《周易》的三才之道,结合“五事”(道、天、地、将、法),成为治国治军之道,五个纲领以“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进行较量,而得出敌我优劣的比较结果。
孙子是一位思想深遂的战略家,他的《孙子兵法》反映出战争的本质及客观的规律,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他立足于全局洞察战争的本质。第一句话就把“兵”这件事情提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确立了“兵”的应有地位,这是本质所在。接着就是全面展示综合实力的“五事”,五事是指军事管理的五大纲领要素,其内含如下:
(1)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是指国家或事业的经营方向、理念与组织文化,只要合乎道义,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就能得道多助。这是能够掌控的内部主观环境。
(2)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是指时间轴线的变化所产生的自然现象,例如天候、昼夜、冬夏、节令。这是指无法一手掌控,但是可以因应或克服的客观外部环境。
(3)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指空间轴线的变化所形成的自然现象,例如地形、地势、距离远近、腹地的宽狭与辐射范围。这也是指无法一手掌控,但可以因应或克服的客观外部环境。
(4)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是指将帅等指挥者的资质条件,要有智慧、诚信、仁爱、勇断、严管。这是能够掌控的内部主观环境。
(5)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是指组织架构与编制、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后勤资源与资材运用。这是指能够掌控的内部主观环境。
此为五事关系,如图表三所示。
图表三 五事关系图
这当中,“道、将、法”都属于人道范围。就军事立场而言,“五事”关系图,说明道、将、法是军事组织的内部环境资源,是将领能够掌控的管理对象,这与人的领导统御、管理模式有关;天、地是军事组织的外部环境资源,是军事无法掌控的管理对象,这样形成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其中人(道、将、法)是组织机能之首(人力招募、军事制度、后勤装备、财务管控等)。因此,《周易》三才之道与《孙子兵法》五事之传承关系如图表四所示。
图表四:《周易》三才之道与《孙子兵法》五事之传承关系
总结而言,《周易》之《易传》与《孙子兵法》均主张天、地、人三才之道。
五、《易经》古经的《师卦》全言兵学思想,是《孙子兵法》思想内涵的来源
《易经》古经中有一卦全言兵学之理,即《师卦》,且对《孙子兵法》富于传承关系。《师卦》的卦辞与六爻的爻辞,内容论述的尽是军事战略与管理行为,《师卦》本身就是一部古老的兵书,因此指导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领导统御等思想内涵,《师卦》在讨论兵法时更有“时、空、位”的阴阳观与变化观,如此的传承关系扩大了后人理解兵法应用的视野。换言之,研究《孙子兵法》时,《师卦》的卦爻辞,以及解释《师卦》的彖辞及象辞,都可丰富兵法研究的内涵与理念及原则。
根据《师卦》卦辞与爻辞所明显表露的兵学思想,吾人可以认定《师卦》是讲军旅、用兵之事的卦,是中国用兵论兵之思想源头,中国兵家思想,莫不以此为立论之依据。①陈立夫主编:《易学应用之研究》,台湾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91页。
《师卦》是《易经》古经的第七卦,“师”为兵众之称。以兵众释“师”,《师卦》蕴涵着丰富的兵学智慧,“众”字的运用是《师卦》论兵的思想核心之一。
《师卦》的卦象是上卦是坤,坤为地,取象柔顺;下卦是坎,坎为水,地中有水,取象险阻,全卦有内险外顺之象。然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地与水相互依靠,相互关系。诚如《虚实篇》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水遇到障碍物就要想尽办法避开,或迂或回,或钻入蝼蚁之穴,寻求逃生之路。水能权衡轻重,借地之便,因利制动,尽之用兵之利也。
战争之事,如何于内部进行运筹帷幄,即便是困难重重,总要出师有道,才能决胜千里,顺利完成战事。所以这个下险上顺之象,也就涉及军事将领的人才高度。《师卦》告诫我们,军旅之事,不能不审慎决策与行动。
《师卦》的卦辞是“贞,丈人吉,无咎”,贞乃坚正不二之谓。卦辞是《师卦》军事思想核心之一,主要是讲军队领导要坚持正道,才能师出有名,既受人爱戴,更能处事吉祥,灾祸远离,这就是“丈人”。“丈人”犹言“才德兼备、善于御众的一位资深望重、能以法度约束兵众的将帅”;又称之为“中道人才”,中道就是中行、中正之义。《论语》说“过犹不及”,故以中道为主体。所以中道人才乃德行与专长兼具之人才也,军队需要的就是这种“中道人才”。
如前所述,治国、治军大计有“五事”,即五个纲领,而这“五事”还必须通过“七计”的比较标准,进行敌我优劣比较,只有通过如此严格检验的将领,在未来如发生战事,就如孙子自信满满地说:“吾以此知胜负矣。”
在“五事”当中,“将”的核心价值是将领人才的资质条件,就是“智、信、仁、勇、严”等五德(五大资质)条件,如果符合条件的就是《易经》所讲的“中道人才”。“七计”中的“将孰有能”是用来比较敌方(竞争者)的将领与我方(本单位)的领导者,谁家的领导者具备五德条件。
具备五德条件的将领,是国家的辅弼重臣,是国家安危的依靠。所以《作战篇》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谋攻篇》也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用这种德行与专长兼具的中道人才(丈人)为将帅,将无往而不利,行险而顺也。
我在《论易经师卦与孙子兵法之关系》一文中将《师卦》卦辞、爻辞归纳为“师、贞、律、左次”四大原则,并且论述将领的制度力、授权力、领导力、执行力、决策力、激励力六力管理,此为军事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核心。①萧新永:《论易经师卦与孙子兵法之关系》,《孙子研究》2015年第5期,第95页。卓越的将领基于四大原则,付诸六力管理。吾人肯定《师卦》《孙子兵法》的传承关系,好像天衣无缝般缜密。
六、《需卦》《讼卦》《师卦》《比卦》四卦的排列顺序与孙子的道胜思想有关联性
《序卦传》云:“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故受之以比。”从这段话可看出人类争斗,无论大小,事出必有因。
《需卦》是饮食的卦象,饮食为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如果欠缺粮食或分配不均时必引发争斗、诉讼;《讼卦》要求以法律的处理方式,诉之谈判之谋略手段、诉讼之法律手段来解决。如果谈判不成或诉讼无门,不平的一方就会聚众以显示实力,用实力来解决纷争,因而会引起更大的冲突,最后导致战争行为,这就是《师卦》;《师卦》的《彖象》:“师者,众也。”劳师动众,行险而动,是军事战争的行为;军事战争的最后结果不是一方被消灭,就是双方坐下来谈,谈出结果出来,用和平的手段比邻而居,就是《比卦》,该卦的《彖传》说:“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所以天下之间,弥漫着纵横捭阖的气氛,比附结盟,联合友邦,这就是孙子《谋攻篇》所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把军事与外交结为一体。但孙子更重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胜谋略,出于人道主义的想法,最终达到《比卦》所讲的朋比亲合之道、天下太平之境域。
很明显,《需卦》《讼卦》《师卦》《比卦》四卦的排列顺序有着因果关系而突出《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在于道胜思想,是全面学习与领悟《孙子兵法》后的最直接感受,孙子的道胜思想是以道为指导,胜在无形。道胜依于德,而不在武力,道德教化,泽及人类。
《杂卦传》说,“比乐师忧”,是指《师卦》,军队要打仗,令人忧苦;《比卦》,相互靠近,朋比为邻,和平相处,令人喜乐。所以孙子的军事战略思想很有智慧地以人道主义的思维在兵书中导入《比卦》的和平境域,例如《军争篇》言词剀切,殷殷劝说:“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在比邻为朋的王道思想中,孙子认为国家君主及将领不能情绪用事,要有很高的情绪智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孙子不赞成情绪与感性,他在《火攻篇》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论述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不以邻为壑,理性对策。所以情绪管理也是朋比亲合的和平思想,多么符合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以及领袖的领导智慧。大国以下小国靠仁,小国以下大国靠智。当今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美国特朗普总统似乎患了孙子所叮咛的“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之治国用兵大忌,中国应该以智慧坚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孙子开示,建立实力以待对方。只要中国培养出《师卦》与孙子所强调的强国实力,并且平时不怒而兴师,不愠而致战,相反,每日一善,协助邻邦改善民生,提升经济发展,用“一带一路”倡议,远来近悦,则道胜之日,指日可待。
从因粮食欠缺发生争斗,经由诉讼协商不成的《需卦》《讼卦》,到不幸发生战争,好在能够和平解决的《师卦》《比卦》,不难看出《孙子兵法》的智慧论述在军事战争领域,他以“上兵伐谋”的独到见解,悟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胜思想,则包含了军事以外的思想,同时传承来自《易经》古经四卦的因果关系及其智慧。换言之,这四个卦,从纷争到朋比,点醒了孙子的战略思想,认为最佳的处理方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七、结论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哲学书,含《易经》古经与《易传》。《易经》古经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每一卦都显示出由初爻至上爻的“时、空、位”意义与内涵及变化态势,各爻都有其专属的阴或阳。《周易》有着东方独特的阴阳观与变化观,是《周易》的方法论,提供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的辩证思维,扩大了后人理解《孙子兵法》应用的视野,于今不坠。
《周易》的阴阳隐显智慧,“阴阳不测谓之神”,指的就是隐显的神奇变化。军事战争中,绝对实力的大小不一定会影响一场战局的胜负,重点是如何转换绝对实力为相对实力,绝对劣势为相对劣势,阴隐化为阳显,总之,就是《孙子兵法》所标榜的“避实击虚”战略,不以自己弱势的“虚”来攻击对方强势的“实”,而是看清时势,在一定的条件下,改变我方阴隐(虚弱)力量以及敌人阳显(实强)的态势,制造我方在局部上的优势为相对的“实”,主动攻击在局部上处于弱势的对方之“虚”,而达成灭敌的任务。
《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象征着天、地、人自然形象,《易经》古经并设定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规范,以因应效法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自然形象。孙子在思考宇宙间人类的价值时,领悟到人类活动乃效法天、地、人的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则,因而构建《计篇》具有纲领性质的天、地、道、将、法之五事关系。
《师卦》论兵,体系完整,内容深刻。有关战争的“师(众)”“贞”“律”“左次”四大原则,即从战争的地位、战争的性质、治军原则和战争的谋略四个方面提出的基本思想,为后世的兵学思想提供了纲领性原则,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兵法,尤其是被称为兵家圣书的《孙子兵法》。①于国庆:师卦之兵法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响,http://www.etaoist.org/taoist/index.php/2011-08-22-02-11-46/2011-08-07-03-57-17/1320-2011-11-25-06-13-01。
《序卦传》提出的《需卦》《讼卦》《师卦》《比卦》四卦的排列顺序及因果关系,认为导致战争的前因后果就是粮食问题,所以论述备战资源条件的《作战篇》就接在《计篇》之后,可见后勤资源的重要性。孙子在《计篇》强调的五事关系,应当以“将”为核心,这也是《师卦》的“丈人”核心,结合《作战篇》的备战资源,以寻求最佳的军事解决方案。而孙子的人道思想,构思出战争要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以“上兵伐谋”的独特见解,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胜思想,这些智慧传承自《易经》古经的四卦之因果关系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