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
2018-04-29梁军帅才
梁军 帅才
在今年开学季,记者多地调研发现,过去异常火热的医学专业似乎遇冷,不少学生对从事医学专业望而却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穿上“白大褂”。
“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 记者在甘肃省庆阳市农村调研发现,一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因无人学医而面临医务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甘肃省虽然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医疗人才,但选择学医的人仍然越来越少。
实际上,医护人员的子女从医的比例非常低,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为例,医护人员的孩子学医比例不到10%。中国医师协会今年公布的报告显示,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说:“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
成因复杂 据了解,年轻人不愿意穿“白大褂”的原因复杂。一是职业风险大。一些病人家属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医院就该是起死回生的地方,往往忽略了医疗的高风险性。大型医院越是优秀的医生越是超负荷工作,医生过度疲惫容易导致医患沟通效果不好。二是医学本科生择业高不成低不就。在我国,省级医院基本只招博士、硕士,地市级医院至少要求硕士学位,部分硕士、本科毕业生去二甲医院,专科毕业生去县级以下的医院成为常态。通常,医学生不愿去小城市或乡下,即使愿意,还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只有证书没有学位,以后不准报考临床专业研究生,这意味着几乎没有希望再进入三甲医院工作。三是职业起步薪酬低,医路漫漫成長难。兰州一所医学院负责人表示,自己女儿博士毕业2年后在苏州一家公立医院工作,工资加绩效为8000多元;而本科毕业的侄女做医药代表,工作首月仅工资就有7000多元。工资偏低、就业心态等综合因素下,许多医学生更愿意去制药企业当医药代表。
即便医学人才紧缺,不少专家指出,医学教育还是必须坚持精英教育,需要历经从基础到实践,再到人文的系统培养过程。专家建议,需要为医生提供合理收入,改革不完善的医疗制度,解决培养人才与基层需求脱节的问题。 (摘自《半月谈内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