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勤努力源头活水育新才
2018-04-28黄丹
摘 要:十九大圆满结束后,习总书记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来到上海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并对红船——中国革命的摇篮、共产党的“产床”进行了瞻仰,表明了对红船精神继承和发扬的决心,表明了对初心的坚守。国家领导人的实际行动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和感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首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才取得了辉煌成就。
关键词:教师;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我国在文学、艺术、医疗、军事等方面都各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教育则是横贯在每个体系中既无形又坚韧的主线。我国历来对教育相当重视,并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确立为一项长久的基本国策,同时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学生座谈,他不仅对教师这一职业高度赞赏,而且借用荀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句话表达了对教师的尊重,同时,习总书记还对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不仅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际上,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并不是一件易事。这是因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这类群体具有复杂化、成熟化、脆弱化的特性。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不仅在体格上已经成熟,其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其自身还拥有比较健全的知识体系,而且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基本上已经固定,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往往还会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另外,由于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多数人表现为意志不坚定、缺乏韧性。但是从角色上来说,他们与中小学生无异,都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都可被称为阳光下渴望成长的小树,至于是否能得到茁壮成长,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充沛的雨露的滋润。而这些雨露来自于教师的谆谆教导,也就是说,教师就是雨露的源头,就是水源。我们知道,没有活力的水源就是死水一潭,没有活力的水源,就会变成污水,没有活力的水源,就不会蕴涵新鲜的氧气和丰富的矿物质。因而,水源虽重要,但比水源更重要的则是水的活性。只有让源头成为活水,滋润学生心田的才是琼浆玉液,只有让源头成为活水,一颗颗幼苗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满园桃李才能开满艳丽的花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关键在于立足本职,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把书教“活”,把话说“活”,把学问做“活”,把学生育“活”。具体来说,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思想要有活性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可谓教育的宗旨。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必须服从党的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武装自己,及时更新自己的工作理念,明确党在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把握不同阶段的教育政策,坚决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落后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必须时时审视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动态修正,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与党与人民的要求保持一致。
二、品德要有活性
“立身必先立德”,这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品德的内容得到了显著扩充,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进步,使得信用已经成为社会更加关注的重要品德,而快节奏的生活,又使得强大的抗压能力成为当下另一种重要的品德。另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品德不仅包含善良、勤劳、热情、守法、刻苦、负责等常见的优良品质,还包括诲人不倦、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等职业道德。与纯粹的专业知识的灌输相比,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品德,不可否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高教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从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到2016年3月四川师范大学滕刚案件,这些命案的发生充分暴露了品德教育的缺失,而这些案件的诱因往往则是很小的一件事。只有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断更新品德教育内容,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三、知識要有活性
高校教师应当明白,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不是最完善的,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延伸。以语言文化为例,互联网的问世使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造成了冲击,但也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扩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永远处于上升的通道,知识体系的内容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另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高校教师如果只具备本专业知识,将会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风险。高校教师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地进行充电,才会掌握前沿知识,更好地提升自己,从而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大学生的尊重。
四、技能要有活性
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化教育的影响,对新鲜的事物更加敏感和青睐。因而,高校教师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以学生为主,认可学生的价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合理的教学道具,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实现从理论教学到体验教学的转变,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五、交流要有活性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教师最为反感,更不会对该教师的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加强互动与交流。另外,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对话,还应当关爱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需求、毕业规划。再者,高校教师还应当对美术、音乐、时事、文学、科技等领域内的动态信息有所掌握,以便于能够与大学生进行更好地沟通,增加师生情谊,努力消除隔代鸿沟,使新时代的高校教育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以上五点则是针对如何激发教师这一教育水源的活性,所提出的几点建议。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授业”的作用,更应该体现自己“解惑”的价值,善于创新,敢于挑战,勇于担当,使自己“活”起来,使整个教育事业“活”起来。当代大学生代表着青春和力量,对于国家的强盛以及民族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高校教师只有盘活自己,确保教育水源的清洁性、营养性、丰富性,才能为社会输送思想灵活、知识灵活、兴趣广泛、能力显著的复合型人才。
有句话说,“中国的发展看教育,教育的发展看教师”,教师对于国家的重要价值可见一斑。前不久,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如何以这一精神为指导,如何让那些莘莘学子们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我想,高校教师应当针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更深刻的思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对于教育而做出的探究,古人尚且如此,何况当下的我们呢?但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决不是一句空话,对此,习总书记曾经说过“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了贵在行动;又说“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指出了不忘初心的重要性。此外,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还指出“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这实际上与十九大报告对教育行业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因此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提升自己,改变自己,让源头活水汩汩不断地流入辛勤耕耘的花园,为祖国孕育出更多的时代新才,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努力!
作者简介
黄丹(1990.03—),女,汉族,河南,学士学位,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