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身处地玩游戏,换位思考研问题
——以一次建构体验园本教研为例

2018-04-28

幼儿100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积木主持人建构

自清水积木投入各班后,孩子并非如我预想中专注、深入、持续地游戏。审视现状,既有区角设置问题,又有材料摆放问题 ,更有教师的支持策略问题。如此种种,都归因于教师自身对建构材料及活动缺乏客观深入的了解与感受。为了让教师从本质上了解建构、学会指导,我园开展了一次体验式建构园本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让老师亲身参与积木建构活动,在游戏中感受游戏,发现问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走近建构,了解建构,支持建构。本次园本教研活动有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设身处地玩游戏

1.趣味游戏认积木

游戏意图:在轻松愉悦、趣味横生的游戏中带领教师找积木、认积木、辨大小学命名,增进教师对积木的种类、数量、形状、大小、功能以及积木之间量(大小、组合)关系等方面的了解。

游戏实录:

主持人:请拿出一块最小的正方形木块,比比谁最快!(老师们根据要求快速翻找,举在手上示意)它的名字叫小方块。

主持人:请找出它的两倍大的长方形木块!它的名字叫基本块,是这组长方形积木中的基本单位。

主持人:请找出基本块双倍大的积木!猜测一下它会叫什么名字。(双倍块)

主持人:那么,哪一块积木是四倍块呢?(教师根据命名对应寻找)

主持人:这四种积木属于一个单元,因为它们的形状相同。(圆柱单元、三角单元同法出示)

主持人:还有一些积木名字比较形象,(出示大岔路,介绍后拿出小一号)这个叫什么?(小岔路)

游戏总结:对积木的认识和了解是开展积木建构的前提,只有了解积木的形状、大小、名称和功能,在建构游戏时才能快速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一块,只有了解到不同积木之间的关系,才会灵活地解决建构中遇到的困难(大小不适、数量不够、寻找替代积木等),认识积木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基础。

2.亲身体验玩建构

游戏要求:以班级为单位,三人合作完成一个建构作品,限时10分钟。

游戏场景。

游戏总结:教师把自己当成幼儿,亲历建构游戏,习得建构技能,尝试分工合作,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认同幼儿的建构行为,设身处地发现建构中存在的游戏问题,为后续教研环节做准备。

环节二: 置身事外看学习

活动意图:将自己的建构作品假想成幼儿作品,通过观察、研讨与交流,看懂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建构技能和幼儿学习与发展现状,明晰下一步的支持策略。

活动实录:

1.关于“建构技能”(以“房子”和“过山车”为例)

主持人:从作品中你看到了哪些建构技能?请你用手指出来。

(平铺、围合、垒高、架空、连接、转向连接……)

主持人:你认为这两件作品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师:我最欣赏第二个作品的创意,它巧妙地运用了“大岔路积木”设计了弯道,就像过山车一样。我们班孩子很少搭这样弯曲回环的路面,也许他们还没有具备转向连接的经验吧,我想带着他们也尝试搭一搭。

主持人:那么,你想如何支持孩子?

师1: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提供立交桥、过山车等相应的图片让幼儿欣赏,给予鹰架。

师2: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实物或场景,激发幼儿搭建的兴趣。

师3:给予有效的行为支持。参与孩子的搭建,适时、主动提供拱门积木,引导幼儿思考:这块积木可以怎么用?或者提示幼儿寻找:哪块积木可以搭出像过山车一样的路面呢?

2.关于“认知发展”(以“模式”为例)

主持人:除了建构技能外,你看到了幼儿的哪些认知发展?

(对称、空间与方位、排列、模式、量的比较)

主持人:在这个围合的作品中,幼儿建构的排列模式是什么?请用字母表述。

师:ABABAB……

主持人:你如何支持孩子获得进一步的排列模式经验?

师:肯定幼儿的搭建,引导孩子发现、表达自己的建构模式(ABAB……)引导:除了这样排还可以怎样排?(或调整排列模式)如果有困难,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增加间隔物,呈ABBABB式)。

活动反思:教师有了亲身搭建的经历,辅以真实的场景为媒介,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建构技能所表征的含义,以及作品中体现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研讨就有感而发,交流就有据可依,也更能引发教师对建构支持策略的深入思考与适宜性选择。

环节三:换位思考研问题

活动意图:引导教师回顾体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矛盾,寻找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藉由发现、理解、思考本班幼儿在建构中常见的问题,实施切实可行的调整与支持。

活动实录:

1.场地问题。

主持人:刚才的建构体验游戏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场地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搭的积木总是被人碰倒。

主持人:为什么会碰倒?

师:因为我们选的地点靠在通道边,走来走去,一不小心就会碰倒。

主持人:那么,你觉得班级的建构区应该放在何处合适?

师1:远离通道。

师2:相对独立。

师3:可以设置灵活隔断,将活动场地围合,别人就会绕道而行。

主持人:建构区要相对独立,不受干扰。还有谁也出现了碰倒的问题?

师:我们组虽然远离通道,但是因为场地太小,左右受到夹击,施展不开。

主持人:可想而知,建构区的场地还要尽可能大,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空间可以活动。如果在空间无法扩大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碰倒的问题呢?

师:控制人数,保证人均活动面积。

小结:场地要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尽可能大、独立,可以做适当的区域围合。如果空间受限,则控制区域人数,以保证人均建构的空间。

2.时间问题。

师:十分钟太短了,我们还没搭完,你就喊停了。

主持人:对不起,今天的限时较短。本次建构体验活动重点并不是考量大家的建构水平,而是通过体验读懂幼儿,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体验,想必大家对游戏时间这个因素都有了切身体验了。

师:一定要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被迫叫停的感觉太不爽了。

主持人:对,这一点至关重要,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孩子投入、深入游戏的前提,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至少一小时的游戏时间。

师:如果一小时结束了,孩子还想玩怎么办?

主持人:是的,这也是经常会出现的矛盾,我们不可能任由孩子无止境玩而影响了其他日常活动,如何规避这个问题呢?

师:我们可以允许他保留作品,下次继续。

小结:一定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为了避免突如其来的游戏结束指令,可以提前几分钟给孩子释放结束信号,提醒他游戏快要结束了,孩子听到信号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或加快游戏,或保留作品,未完待续。

3.噪音问题。

师1:噪音!在地板上玩积木,响声太大了!

师2:垫上软垫,就好多了。

师3:由此,我还想到了区域的动静分开问题,建构区比较闹腾,不适宜与安静区域相邻,否则会干扰其他区域的活动。

主持人:对,合理安排区角位置很重要,不仅要考虑采光、水源问题,还要做到动静分开,减少区域间的相互干扰。

小结:不同区角的设置和环境的创设有不同的要求,建构区不仅要采光足,空间大,还要尽可能避免噪音。

4.材料问题。

师:材料不够。我们搭建的房子需要很多四倍块,但是不够用,所以我们就用其他积木拼接替代了。

主持人:拼接的方法其实隐含着量的守恒这一知识。当幼儿遇到类似问题时,也许就是一个坎儿,我们要适时引导他们越过建构中的坎儿。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吗?

师:寻找替代物。可以适当增加辅材,替代积木,以物代物。

主持人:辅助物也可以丰富建构情节。如果我在这座房子里投放一个毛绒玩具,可能会生发怎样的游戏呢?

师:孩子会在建构中进行娃娃家的角色游戏。

主持人:同理,我换成了警察,这里就成了公安局,也许,围绕公安局主题的游戏就此展开了。由此可见建构与角色游戏有时是关联的。

师:我们的积木混倒在大篓子里了,乱七八糟的,也很难找。

主持人:摆放太乱难以找到合适的积木,这就是无谓的时间浪费。由此,你得到了什么感触?

师: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收归习惯,将积木分类摆放,取用时才会一目了然,幼儿按类摆放整理积木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收归习惯,还习得了分类的技能。

小结:材料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投放充足的建构材料,同时要引导幼儿主动寻找辅材替代缺乏的材料,丰富建构游戏,要提醒幼儿将材料分类摆放,及时收归。

5.意见分歧。

师:我们班是三位老师一起搭的,因为时间仓促,没有事先商量,合作的时候意见不统一,也没有明确分工,所以显得手忙脚乱。

主持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制定计划。中班幼儿可以尝试游戏前自主制定计划,大班幼儿可以协商制定小组游戏计划。这样,建构时就有章可循。

师:游戏时要懂得分工合作,谁搭房子,谁围院子,无形中习得了合作的学习品质。

小结:计划的制定要因人而异,不同年龄的幼儿游戏的计划和执行力不同,教师需要个别化指导。在建构过程中允许幼儿有改变,在建构游戏结束后,可以带领幼儿回顾计划,比对实物,看看计划执行得如何,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大班幼儿可以引导他把改造图画出来。

结语: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体验式园本教研让教师亲历“做”,在“做”中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理解游戏的教育价值,理解环境的重要意义,理解问题的根本内因。体验,让教师回到了儿童的世界,成为儿童,和儿童一起建构适宜的活动。期待本次体验式建构园本教研活动之后的精彩!

猜你喜欢

积木主持人建构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主持人语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星钻积木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