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履的“自然”绘画美学

2018-04-27金小云

世界家苑 2018年3期
关键词:华山作画自然

王履的简介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明初画家,医学家。王履精通医术,谦虚好学,以医学家而闻名于世,并且擅长诗文,热爱绘画。自元代正十三年(1353)前后,王履开始学习绘画,在学画后喜欢收藏古画。明初时期盛行元代萧散简远,以柔润为主要形式的画风,而南宋笔迹刚硬的风格遭到普遍非议,王履却独爱南宋马夏一派,他认为“粗也而不失于俗,细也不流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琐蒙尘之鄙格,图不盈咫,而穷幽极遐之胜。”[1}王履的画也非明初柔润的形式,而更多的似马,夏的风格。

王履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敢于冲破时代的束缚,坚持自我,当所有人都顺应潮流,一味临摹,他却不安于现状。在知天命的年纪,厌倦摹古,为绘画寻找新的出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总能在混沌的现状中,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王履就是明初时期清醒着的人,他感受到摹古只能使绘画走向消亡,提倡在实践中创新。中国的绘画,渐渐从刚硬走向柔润,到了元代,已柔到了一定的地步,绘画的各种体制已经俱全,再不有所创新,只能是万马齐喑。王履的出现,不仅是对绘画的传承,还指引了绘画新的道路,清人郑板桥,石涛,就是沿着王履的道路,进行创新的。

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

(1)“意溢乎形”

“中国的绘画,发展到元代,各种体制形式俱全,明代开始重复前人。浙派重复宋,吴派重复元。当绘画走投无路或将欲变革的时期,人们便好发议论”。[2]王履是由元入明的画家,他凭敏锐的艺术直觉看出绘画如果继续遵循宋元重意轻形的道路,将走向衰落。重意轻形的倡言者们并不是完全不追求形,而是相比突出自己的情怀,形放于了次要。后来的学者没有元人超脱的胸怀却一味模仿元画空灵的风格,完全不求形似,致使情意也无法表达。

王履为救这一流弊,在《重为华山图序》中,开头便说:“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以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作画必须有画家的主观印象和情思,寄托于客观物象,才能形成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必须是形和意的高度和谐统一。“王履指出,对于绘画作品来说,‘意和‘形作为审美意象的两个矛盾侧面是相互依赖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3]艺术形象必须体现其客观的形态,其本身的独特性,再融合了艺术家爱憎悲欢的情感,是画家面对客观的事物,结合自己的心境,产生的作品。

当明初画家都在模仿元代的柔润画风,王履敢于在明初提出和别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看到中国画即将走向衰落的趋势,一味的得意忘形,他强调的得形求意,“意溢乎形”的观点,是智慧与独特个性的体现。

(2)“法在华山,意匠就天”

王履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魏晋宗炳画山水“身所盘桓,目所绸繆”[5]唐人韩干画马,以马为师,他反对“画物欲似物,”却“不识其面,”作画一味模仿。

王履觉得:“彼误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是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因此亲自登临华山,游历三日,面对实景进行创作。“既图矣,意犹乎未满。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饮食,存乎玩物,存乎听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一日燕居,闻鼓吹过门,惕然而作曰:‘得之矣夫。遂麾旧而重图之。斯时也,但知法在华山。竟不悟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1],在身临华山写生之后,觉得没有透彻的领悟用恰当的技巧图绘华山实景,因此,静处,行路,睡觉,吃饭喝水,游戏,听音乐,写文章,每时每刻都思虑着图绘华山这件事,都在领悟华山之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感悟,突然通晓明了华山实景与绘画技巧之间的处理关系,“麾旧而重图之”,任凭自己的理解作画,完全不受固有成法的约束,洋洋洒洒。“王履又指出,画家有了对自然景物的身经目睹,和实地写生,并不等于完成了绘画创作,画家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触发,感悟,和深化审美的情意,并将自己的审美情怀以及自然的表象熔铸成为统一和谐的审美意象”[6]这和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道理。

(3)“庶免马首之络”

王履的“意溢乎形”讲的是绘画主观与客观的平衡,“法在华山,意匠就天”,讲的是绘画技巧应实用于创作中,依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领悟而作画,那么,“庶免马首之络”讲的便是表现客观事物时,应突出物象的本质特色,字面的解释就是不要像马络一样,套在任何一匹马的嘴上都合适,即避免艺术形象的概念化。画北方的太行山就是太行山,南方的黄山就是黄山,而非其他山脉,画某一具体山脉,就该把握它的大体走势。这就要求作画者从整体上把握物象的特色,不是概念化的笼统概括,缺乏细心的观察。“元末明初的绘画,其弊病颇似韩愈的《南山诗》,缺乏山水的个性,无论画什么地方的山水,都是一个样子。王履画华山则不然,它具有华山的鲜明形象,决不像海虞山,更不像太湖山”王履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崇尚南宋马夏笔迹刚硬的画风,为表现华山的特点,以锐利坚挺的勾线,小斧劈皴的皴法,山石正面留出大片空白,薄施淡绿或赭色,表现出北方山石特有的坚硬质感。

王履的《华山图》充分表现出了华山的个性,他执着于对真理的探求,“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7]王履以自己的实践,把握了华山的本质,才能创作出富有特色的《华山图》。

(4)“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王履上承姚最的“心师造化”,唐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人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一精辟的理论。“它对过去长期存在于画家胸中的师古人,师心,师造化的争论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扭转了自元初赵孟頫以降,画家特重师传,动辄某家法,某家皴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公式化的不良倾向”[6]王履并没有否定心的作用,只不过心中的华山要依赖于眼中看到的华山,眼中看到的华山要依赖于现实中的华山。心,目,华山,这三者的第一性是华山。“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7]王履将华山作为自己创作的来源,当他登上华山顶峰时,华山便是他师法的绝对对象,连平日常见的树木,此时在华山山顶看到,也能把握它的奇巧怪异,就是因为他以师法自然的态度对待。

王履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他的探索精神给那个时代的摹古之风带来清新的气息,他的实证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主流文化走向衰败的时候,他坚持自我,以自己的行动警醒世人。

作者简介

金小云,(1993,01-)女,汉,江苏省淮安市,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美术教育。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00)

猜你喜欢

华山作画自然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多彩的华山
藏在华山中的美
中华之源——西岳华山
指纹来作画
巧巧手
华山旅店盗窃案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作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