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研究
2018-04-27盛祖添曹义超
盛祖添 曹义超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区间竞争的加剧,天府新区正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的挑战。本文分析后得出天府新区的产业发展动力不够强劲,投资发展动力前景不明确,体制机制发展动力和人才发展动力较为强劲,但和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的结论。因此要依托新区现有优势,从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人才引进、引导示范等角度入手,构建天府新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
关键词:天府新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
作为承担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任的增长极,国家级新区自身的发展速度要快、水平要高。为此,国家级新区在规划时,往往会刻意营造出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增长局面,将那些有活力的、联系效应大的、体量较大的部门和行业集中起来,并以更高的发展优先级去发展以形成“发展极” [1]。而天府新区自获批成立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中下水平,于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天府新区的GDP增速分别比全省水平低0.6%、高0.4%、高0.9%,构建天府新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已显得十分必要。围绕培育和完善发展动力机制,李蓉、田军谊(2013)认为应当通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体系、增强主体自我创新能力几方面的工作来加速天府新区发展动力的转变[2]。杨富兰(2012)认为天府新区的发展程度与成都、重庆相比有差距,因此存在“势差效应”产生的动力,应当依托成本、政策、机制、区位、产业、人才和科技几方面的优势,培育天府新区的发展动力[3]。荆锐、陈江龙、田柳(2016)通过对比浦东新区和江北新区的发展情况,认为成熟便捷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吸引高端外资的全球资本引入能力、合理的产城融合、发展型政府和政治精英的影响力这几个因素均是国家级新区快速发展的驱动力[4]。张忠德(2006)认为,以产业集群化带动新区发展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5]。综合来看,天府新区的发展动力还不成熟,而借鉴成熟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经验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并且要聚焦用产业、投资、体制、人才方面的动力推动天府新区构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
一、天府新区现有的发展动力
(一)产业发展动力
天府新区早在规划之初,便将建成“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纳入了战略定位中,并且提出了“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口号。以2017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天府新区157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仅占四川省总面积对的0.3%,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省的6.3%,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但天府新区除了汽车行业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外,其他行业的产值都在1000亿元以下,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江新区有多个1000亿元以上产值的行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此外,其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也并没有很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比全省高出0.9%,对比其他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的产业发展动力不够强劲。
(二)投资發展动力
天府新区2015年和2016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9.8亿元和1615.1亿元,同比增长12.8%和16.1%。而2017年上半年,仅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1172.2亿元,同比增长48.4%。相比于其他新区,天府新区仅有2017年上半年的增速领先,其余年份均处于较低水平,天府新区的投资发展动力尚不明确,能否保持住今年上半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势头,是其投资发展动力今后是否强劲的重要决定因素。
(三)体制改革动力
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天府新区自批复以来也在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上作出了众多尝试。如精简机构,新区将原有的23个工作机构优化调整为了16个;如从“任命制”转变为全员“聘任(用)制”,采用市场化、绩效化的选人用人制度来提高行政效率等。天府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尝试较为积极和大胆,但各个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的成效难于量化,因此很难判断哪个新区做得更好。
(四)人才发展动力
天府新区对于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都较为重视,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每年都会拿出10亿元的资金,用于引进各类人才。在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发布的《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天府英才计划”实施办法》中,各类人才可按划分的层次获得高至500万元、低至10万元的奖励补贴,并且享受相关政策保障。天府新区的人才政策力度比滨海新区的力度都还要高出一些,但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天府新区的人才吸引力并不是非常突出。对比其他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的人才发展动力没有明显优势。
二、天府新区发展动力转换分析
(一)天府新区现有发展动力不足
总体来看,与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天府新区的产业发展动力不够强劲,投资发展动力前景不明确,体制机制发展动力和人才发展动力较为强劲,但和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级新区相比,可以发现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有以下一些原因。与成熟国家级新区相比,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获批成立时,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再加上当时新区的数量少,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因此发展的条件非常有利。而天府新区被批复至今,我国逐渐走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宏观经济的发展条件就比不上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此外,目前全国共有19个新区,其中西部地区就有5个,因此新区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新区的特殊政策效应相对减弱。与其他新生代新区相比,天府新区的体量较大,不能像以贵安新区、兰州新区为代表的小体量新区那样,通过部分较大金额的投资,就获得一个百分比极高的增速。加之四川省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对新区吸引投资,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都产生了明显影响。
(二)天府新区发展动力转换的优势所在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当前,全球正在经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这种浪潮不仅存在于国外到国内,也存在于国内的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天府新区有157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并且在现代制造业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业上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承接现代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二是对接国家战略的优势。国家发布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到,要把成都打造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之一,天府新区作为成都地区最具有活力、最具有改革动力、最具有开发条件的国家级新区,正面临着对接国家战略,走向国际舞台的绝佳机遇。此外,天府新区的建设还与深入实践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取向不谋而合,这也使得天府新区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三是交通条件的优势。天府新区的依托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拥有高速公路13条、电气化铁路干线5条、高速铁路5条,拥有连接欧亚大陆的蓉欧国际快速铁路,并且还将在2020年拥有天府国际机场,与原有的双流国际机场形成双机场,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三、构建天府新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发展角度建议
天府新区要依托已有优势,继续承接产业转移,抓好产业聚集,并且要防止出现功能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情况,要改变通过房地产和土地开发来推进功能区发展的老思路。要依照专业化的分工要求,先打造地方的主导产业,落地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龙头产业,再通过龙头企业、项目、产业来集聚和带动各类中小型企业,并在之后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加大新区产业的集聚效应。要壮大以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继续培育新能源、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产业的过程中,也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天府新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进一步增强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二)体制改革角度建议
天府新区已经进入全面开发阶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根据开发建设需要,做出与此相适应的调整。可以考虑进一步强化成都直管区管委会的职能,将眉山片区委托直管区代管。当然,为加强对天府新区成都部分的统筹,有必要对成都片区的体制作进一步调整。同时大胆探索有利于新区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尤其要借助自贸区建设的机会,推动建立贸易通常、便于投资、规范透明、服务到位的综合改革创新区。学习浦东新区经验,引用国际流行的法律机构的做法,来推进政府部门的改革。通过法律和法规为政府的部分职能事权划界,赋予部分职能事权给非政府机关的法律机构。增强金融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金融领域的机构、市场、工具和业务变革,打造新区成为金融要素聚集高地。
(三)人才引进角度建议
目前天府新区有着人才和科技等创新要素的集聚优势、有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优势,这些优势让天府新区对于各类人才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此外,天府新區还要注重产城结合,建设宜业宜商宜居的环境,打造“川蜀美食”“三国文化”“熊猫基地”等城市名片,用优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各类人才落户天府新区。针对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低工资”瓶颈导致的难以吸引创新人才的问题,应当通过加大人才招揽资金投入、搭建招才引智平台、成立创新人才研究中心等途径来解决。要大胆创新,完善高端人才的柔性使用机制,进一步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四)引导示范角度建议
要积极打造引导示范工程,促进天府新区各个方面发展动力的形成。如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上,天府新区要加强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意文化创新园区、成都中法生态园国、中韩创新创业园别产业园等国别园区的建设,要加快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以更好的合作平台和合作条件来促成国际国作。在打造科创动力上,要注重引进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大项目,并且要引进和建设相关产业的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研究院等科创中心,在天府新区内形成科创中心集群。
参考文献
[1]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李蓉,田军谊.《依托科技创新转变天府新区经济发展方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9),129-132.
[3]杨富兰.《使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天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2(08),106-107.
[4]荆锐,陈江龙,田柳.《国家级新区发展异质性及驱动机制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和南京江北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06,860-865.
[5]张忠德.《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6,282-284.
作者简介
盛祖添(1994—),男,汉族,四川峨眉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
曹义超(1994—),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学术新苗项目资助,是“天府新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盛祖添,曹义超,王玉林,廖雯磬,钟佳伟,徐原媛。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