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初中生德育的认识
2018-04-27黄志君
黄志君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意识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各种思潮也达到了顶峰,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冲击,这也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正所谓“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所以学校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而言,对他们进行德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德育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说:“德,国家之基地也。”《论语》中《为政篇》第一句就是“为政以德”。爱因斯坦的见解更是入木三分,他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于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他们处在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他们以后的未来和发展。因此,完善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则显得非常重要。发展德育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思想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的地位
首先我们谈谈德育在现行“智育”大环境下的地位。建国以来,“德育为首”是教育界一直坚持的教育原则,但如何将德育落到实处,一直是个难题,文革前,有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自“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自此与学习成绩挂上了钩,在目前中国教育界,“智育第一”虽然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在实践层面已是大势之趋。升学模式的教育实践使智育成为“硬任务”,德育成为“软指标”,也使德育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实际的肯定。今天我们重谈德育,就是要构建德育可行的大体系,让德智并行,从课程的设置和社会实践着手,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渗透教育。
二、德育的环境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对环境的模仿和感受,往往在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虽然这个提法有些唯心的味道,但却说明了人的后天成长依赖于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更是广为盛传的佳德模范,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他们的周围需要崇高的灵魂。然而校园也好,家庭也罢,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形象,一些不健康的作为却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所以对孩子的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不能过分依赖于学校,在孩子整个成长培养的过程中,不能“重智轻德”,我们不会忘马加爵、王宝森此类人性道德失败的教育。由此可见,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价值引导。
三、德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的定位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习近平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开展“立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通过达到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有纪律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此实现德育的最终目标。
四、德育的内容
不同时代的教学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都决定着学生德育的内容。在现时,我国初中生德育内容是什么呢?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规定,我国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是: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可见,我国现行的德育教育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现代德育“以人为本”,把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作为德育的终极目标。
五、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会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成效。目前我国采用的德育方法是怎样的呢?现在的德育方法为:说服、范例、榜样、行为练习、陶冶教育等。其中最受广大教师同仁青睐的是陶冶教育。陶冶是指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初中生的学习活动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运用环境、气氛和审美等各种活动中积极教育因素对初中生进行正向的感化和熏陶,使得初中生的心灵、品德得到感化和塑造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自古就备受推崇,孔子、老子倡导和践行的“无言之教”就是情感陶冶法的生动实践。情感陶冶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或核心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设置好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这好比种树,德是根,才能是花和果,没有根的滋养,不可能有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如果能把德育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份责任,那么,我们对孩子们就都会有一股火辣辣的热情。德育是关爱,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批麻烦。”德育是培养孩子心灵的工作,因此是艰巨的、复杂的,无法简约速成。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笼统的灌输,这种德育不是人性的塑造、养成,而往往是一种改造和压制。更不是严厉的批评、训导!德育是关爱,是基于师生平等的、发自教师内心的关爱。在关爱里,有潜心的倾听,有真诚的赏识,还有大度的包容,让学生在享受平等与尊重中获得道德的力量。德育是细节,德育不只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德育更多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学生的一句谎言,一个小动作,一个异样的表情,一种不屑的态度,一次或大或小的错误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情况,去剖析心理,去耐心引导,事事是德育,处处有德育,时时皆德育,德育在生活的细节中。德育是期待德育是塑造心灵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如果把美好的品德比喻成竹子,那么生命的拔节需要春风的呼唤,需要春雨的滋润,需要阳光的沐浴,更需要自身积极向上。道德更重要的是养成。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提供美德成长的沃土。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春风、春雨、阳光,所要做的是引领、唤醒、呵护、期待,而不是拔苗助长,润物细无声,收到德育的良好实效。
当德育工作者用倾听者的身份进行青少年德育工作,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关爱,我们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育德,使下一代、整个社会都充满高素质品德,那这个时候德育的环境就有了天然的优势。此外,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从科教兴国战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德育的本质,以此来反问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想现代德育工作者正在用实际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把具有现代化道德思想素质的主体作为德育的究极目标,用工作成效向国家与全社会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即通过德育成就学生受用一生的好品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崇真、向善、至美”的人。
(作者單位: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崇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