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与延续

2018-04-27程晋义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转向

程晋义

摘 要:中西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自身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的特色,中国哲学关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道德论等问题。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存在着一个公认的说法,即西方哲学从诞生以来,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即从本体论哲学到认识论的转向,从认识论转向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本文写于中国古代哲学这门课程之后,希望通过文章的写作,加强对于中西方哲学的理解。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转向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并且不断的受到佛教及其它异域文化的影响。但是,总体来看,儒家的哲学思想依然占据哲学发展的主流脉络。中国古代哲学以伦理道德问题为中心,但是也有对于本体以及认识问题的探讨,本体问题用中国的传统名词来说,可称为“天道论”或“道体论”。比如,我们知道的朱熹的理学就把理作为本体。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统一起来。即将宇宙的最高本体当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以及强调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

我们知道,孔子哲学的最高概念是天,以天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他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①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是道,他以为人生的理想是“法道”、“从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以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无为而无不为。到宋代,理学家力图把道德原则与宇宙的最高根源统一起来。朱熹更以“理”为太极,太极即是天地的本源、至高无上的绝对,也就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实际上,程朱学派是把道德原则抬高到天地之上,赋以绝对的意义。宋明理学把宇宙的普遍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出现的道德准则统一起来,宣扬永恒的道德,表现了理学的时代的与阶级的特点和局限。

因此,在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哲学中,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是统一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特点。

二:中国近代哲学发生的转向

中国古代哲学家是运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模式研究本体论问题的,同西方哲学家运用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研究本体论问题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哲学家不像西方哲学家那样重视本体的存在意义,而特别重视本体的价值意义,试图用本体论为价值观奠立哲学基础。毋庸讳言,在以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现实为目的的科学研究方面,中国哲学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如何认识极其复杂的社会现实、寻找中国的出路,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康有为是近代第一个探求元学本体论的思想家。他在探求本体的时候,没有延续宋明理学应然本体“理”或“心”的观念,而是上承古代哲学中实然本体“元气”的观念。特别看重“元气”作为“元”的本体意义。谭嗣同从西方自然科学中引入了“以太”的观念,提出了“以太—仁”的本体论学说。谭嗣同“以太—仁”的本体论不再以传统哲学范畴为出发点,而是以“以太”为出发点,同康有为的元学本体论相比,更具有近代色彩。

三.西方哲学的转向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将哲学从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和社会。他早年曾学习研究过自然哲学,后来对自然知识不感兴趣了,转而研究人,尽管他还是尊重自然知识的。因此,学术界常把苏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学的转折性人物。这里的转折是以某一研究领域或论题的凸显为标志的。

通常认为笛卡儿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也是哲学史上的转折性人物。如果说古代哲学家致力于求存在论的原理,即求存在的终极原因、终极实体的话,那么笛卡儿的哲学所探讨的首先是关于人类知识的根本原理,即为科学为知识的确定性寻求可靠的根据、基础,成为人类知识这棵大树的根。笛卡儿的“我思”理论把“思”和“在”与“我”结合在一起,“我思”和“我在”概念的出现,表明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性的凸显,标志着主体主义的兴起,在哲学上这是重大的创新。虽然笛卡儿仍把上帝看作最高实体、终极原因,但这个上帝是从“我思”推论出来的。因此,“我思”理论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思路,可以说是哲学的转向、转折。

黑格尔把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到了顶峰。许多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将黑格尔看作西方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们反形而上学,矛头首先指向黑格尔主义。从这个角度看,黑格尔哲学成了康德哲学转向的“逆转”,即把西方哲学重新引向老路,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复辟”。那么,黑格尔哲学究竟是阻止还是推进了康德的哲学转向?笔者认为,就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而言,他是在恢复和发展柏拉图主义传统,谈不上转向;而就黑格尔哲学的组成部分而言,已有许多地方突破了传统,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在许多方面被用来批判康德哲学,实际上是在推动哲学转向。

对立的统一,据此论证理性的限度,把矛盾、对立的双方划分为两个不同领域。他还看到了矛盾的统一,肯定了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因此,黑格尔把康德所留下的道道鸿沟都填平了,知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体、理论与实践都是辩证的统一。尤其是,黑格尔主张,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不是彼此割裂的两个实体,它们不过是同一实体(即主体,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展开自身、经历了一番辩证运动又返回自身的过程,因此,它们是同一的(实体即主体)。黑格尔自认为他已克服了近代哲学家们在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问题上的二元论的困境。

四.总结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对于中西方哲学转向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本文的目的即对于中西方哲学能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因此,选择了中西方哲学转向这一题目来进行写作。我们知道、对于中西方的哲学的差异都有目共睹,很大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差异是天和人的关系上的不同,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天和人进行直接对话。而西方则寻求上帝、佛祖的庇佑。因此就从这一点说起,就注定中西方哲学的核心以及不断发展的转向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张再林 中西哲学比较论 [M] 西北大学出版社

[2]魏义霞 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M]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冯契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4]孙正隶 简明哲学通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5]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释

①出自《论语·泰伯》

作者简介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2016级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艺术展览与策划。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转向
最有思想的句子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试论哲学的功能
当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