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产生及审美
2018-04-27曹亚环
摘 要: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和佛道的兴盛有极大的关系,山水画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它既是运动的,又是具有者响效果的。每幅山水画都是画家捕捉到的具有最佳审美效果的动势,山水画具有空白美,它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虚实互动,共同完成对山水画意境美的创造。
关键词:魏晋难北朝;中国山水画;产生;审美
一.山水画的产生
山水画萌芽于晋,这在文献资料中是有很多记载的。在顾恺之所著作《论画》一文中,第一句便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顾恺之还写了一篇《画云台山记》,不过只是一篇山水画构思的文字稿,还不能算是正式的山水画论。但还是可以作为山水画萌芽时期的最早文献来看待。与顾恺之同时期的宗炳写出了一篇很像样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这都说明,晋代山水画已有不少作品。
当然,这也与这个时代有关,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分裂、大重构的时代。这一时代群雄割据,政治多元,社会环境险恶,是多情善感的知识分子痛感人生短暂,为躲避祸端,士人们或清淡饮酒,或隐秘山林,追求游仙隐秘的生活。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然山水的怀抱中,归依山水,同山川丘壑融为一体。
二、早期山水画的特色
晋代期间的山水画创作原作,是很难见得到的。幸好敦煌壁画中还保存着一部分北魏和东西魏时期的作品。我们用几张常见的壁画来进行分析,257窟中北魏时期壁画,内容是鹿王本生故事。画面上最前面一堆山,一个一个,整整齐齐像锯齿一(原画很长,山皆如此),也像梳齿一样,正如张彦的远所说的“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人本来比山基小,若在山的后面远处,那就应该更小,但这幅面中,山后面的人和马都比前面的山高几倍,一辆载车的车厢里大约能装下十来座山,完全不合比例。这就是张彦远所说的“人大于山”。图左画出了一道蓝色的河流,河水中间画的是鹿王把落水树的人驮上岸的内容。那个落水人骑在鹿身上,占满了整个河流,如果这个人横躺者,他的身长将所和河流一样宽,所以这样的水是无法泛舟的。即张彦远所说的“水不容泛”
魏晋时期画山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人物背景,二是实用性的地图之类,三是独立的山水画。独立的山水画,虽然也有人物、禽兽之属点缀其中,也许其比例过大,但是画家意在山水画,传统的习惯又不能全部地去掉,所以人物、禽兽仍然存在。晋宋期间及后,山水画很兴时,很多名画家皆作山水。晋明帝、戴逵、戴勃、顾恺之、宗炳、王微、萧贲、陆探微、张僧繇皆画过山水,当然不知名的山水画家更多。山水画的产生,当然和当时社会的思潮有关,它是一种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晋晋产生的山水画,而且兴起了山水画科至唐大备。
三、山水画的审美
(一)山水画的节奏美
“节奏”一词多用 于音乐方面。把“节奏”这概念用之于山水画上,可见石涛的《画语录》,其中写道:“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虽然石祷说的是山川的动势其有节奏感,但山水画中所描绘的包括自然山水在内的一切事物,在画面中组成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其表现的虽是瞬间的定格,但由于选择的是动势的最佳瞬间,因而在整体上、客观上,仍然具有一种节奏感,产生节奏美.
1.运动的节奏
自然山水相对地看是静止的。水是动的,但其载体是不动的,它有既定的线路和走向;山是静止的,但山势起伏,高低,又有波浪似的动感。所以,那节奏就在这不动不静、亦动亦静中显现出来。山水画的节奏是山水画整体的综合美感,不是山一水、一木一石的个别印象。它虽然不是表现全部内酒的运动过程,而仅仅是运动的瞬间,但是这一瞬间必须是最佳瞬间,最佳定格,这才能产生最佳的节奏感。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必须“意在笔先”,在诸多瞬间,或者说在整个运动的诸多环节中,选择一个审美效果最佳的动势,然后诉诸丹青,才可成为佳作。
2.音响的节奏
山水画是无声之诗,凝固的音乐。观赏山水画固然听不见声音,却可以看得见声音。山水画中的最观是山水画音响节奏的物质基础,而这种音响节奏的艺术效果,是从视觉形象产生并通过视听通感而实现的。
四、山水画的空白美
中国山水画的画面上,几乎都有空白的部分,这空白部分就是天、水、云、雾。那么,这些不画之画、未写之语,在山水画中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1.以虚衬实,主次分明
山水画家尽管在画面上追求全方位、全最式,不考虑固定光源在自然最观上面产生的物理效果,也不注意与描写的客观物象保持固定的距离、固定的视角和固定的位置。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景无巨细,一一加以罗列,而是大胆地取舍,在虚实、浓淡、隐显和轻重处理上,是非常严谨的。清代华琳说:“画幅之留白处,尤当审慎。”王石谷和恽南在《画荃》的评选中说:“画之空处,全局所关。”正因如此,画家为了达到突出重点景观,强化物象主体的审美效应,才以空白这种形式美,去获及“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2.虚实相生,互相发明
精人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声,无画处皆成妙境。”可见,空白非无画,空白美与实景美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应成趣、相得益彰的。实景需要空白映衬、烘托,诚如清代王学浩<南山老屋画论》所云:“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互相发明”,郭熙在(林泉商致)作了形象的解释:“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可见,空白与实最是相互依存相映生辉的。
3.虚实互动,节奏鲜明
山水画中由空白造成的节奏感还表现为具有休止:符的作用。在一幅山水画中,一块空白使景物嘎然而止,或在一块空白之后陡然出现;有时表现为过度性,即高潮的前奏或高潮过后的尾声;或两个高潮之间的一个短暂的间歇。诸如此类在构图上均表现为强弱、浓淡、疏密、隐显、张弛、聚散等等,形成高潮迭起或几经起伏而渐渐消逝。总之,形成一个有序的给人以美感的律动。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师惹大学出版社,2001.
[2]包泉万.中国山水画论DMO.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
[3]宁稼雨.阮籍[M0,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陈綬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6]需仲康译性.庄子[M].虱汉:武汉出版社,1997.
[7]皮元珍.论“魏晋风度”与士文化的审美开拓[J].古代文学研究,2006,(1).
作者简介
曹亚环(1994—),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