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妈妈教你调教熊孩子
2018-04-27苏州河
苏州河
近日,一位成都母亲的自我吐槽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载,不少人都对她家熊孩子的“坑妈”行径感到同病相怜,有的甚至泪奔留言:孩子乖巧听话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孩子犯浑闯祸时,鸡飞狗跳,大喊大叫,血压升高,让路人耻笑,让邻居无法睡觉!使人崩溃头大的熊孩子真的不可救药,让人无计可施吗?八年前移民温哥华的北京妈妈赵俊英可不这么看:“对付熊孩子,加拿大妈妈真的很有一套。其实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使。”
惩戒,这个可以有
2011年我和老公刚结婚的时候,原本对孕育小生命充满了期待,谁知婚后第一次去他姐姐克莱尔家做客,就被熊孩子吓到脑后生风,以至于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再也不敢提怀孕生子这码事了。
说起来,当晚最开始发生的意外,好像也怨不得迪兰。第一道开胃菜刚端上桌时,我便注意到四岁的迪兰偷偷溜到了桌下。起初以为小孩子掉了东西,直到感觉脚下一凉,才意识到中了招,低头看时,只见迪兰拿着杯子,正饶有兴致地把整杯水往我新买的鞋子上倒。
惊慌之下,我一边抽脚,一边大声尖叫。旁边的克莱尔闻声后,连忙从桌下拖出儿子,并质问他干吗做出这种失礼又出格的事。而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迪兰的回答。他扬着一张天真无邪的小脸,手指我的左脚,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在给它浇水呀。”
所有人于是都迷惑不解地聚焦到了我脚上那只仍在滴水的新鞋,老公最先哑然失笑。原来,我当天穿的是一双自然风格的“森系”便鞋,鞋面上点缀了两朵桔色小花,仔细一看,还真的和他们家客厅里摆放的那盆花有几分相像。都说孩子想象力的尽头远在天边,这么一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人忍心责怪迪兰,只是我的内心还隐隐暗藏一丝不安。
不好的事往往会应验得相当快。饭后我准备去洗手间补妆,从手提包里拿化妆盒时,看到了恨不能戳瞎眼睛的惨烈一幕:我那只刚用过两次的藤编包也被“天真善良”的迪兰浇了水,手机和化妆盒都成了水淋淋的“落汤鸡”,罪魁祸首当然是藤编包上那几朵美丽无辜的雏菊花。
克莱尔一面对我连声道歉,一面以最快的速度将迪兰拖进了卧室,还掩上了房门。我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心中暗想如果迪兰因此遭受皮肉之苦,那事态岂不是搞得不可收拾了?老公看透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迪兰这次一定会受罚,但不会挨打,你放心好了。”
在加拿大,打骂小孩属于违法行为,轻则会被警察盘问,重则可能失去监护权。既然对孩子不能打也不能骂,克莱尔究竟要怎么惩戒迪兰呢?我充满了好奇。悄悄将房门推开一道缝隙,朝里面看时,只见迪兰已经被克莱尔勒令坐上了墙角的一张小凳。“脸朝墙坐,不要离开凳子,不许说话,不准玩手,自己待着。”迪兰满脸委屈,但是看到妈妈一脸坚定,也只好乖乖照做。直到五分钟后克莱尔把迪兰带出卧室,并告诉他到底哪里做错,整件事才算画上句号。
我问克莱尔,卧室里的小凳是专为迪兰准备的吗?她点头称是,“那叫‘思考的椅子,是迪兰反省时的专座。”可是把这么小的孩子关禁闭,他又怎么会老实听话呢?“刚开始,迪兰也不肯坐在那里,我也是费了一些时间才让他适应接受的。”克莱尔笑着解释,“每当迪兰做错事或是情绪失控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带他到特定地点安静地自我反省,让他意识到做错事要付出代价。这种方法对迪兰十分有效。”
“可是把迪兰一个人关在卧室,他不会感到害怕吗?”我有些担心,但克莱尔却自有道理。“他两三岁的时候,我是在饭厅的墙角用婴儿围栏围个圈,让他待在里面。远离玩具和零食,不过很安全,他也不至于太害怕。但我不会跟他有语言或表情上的交流,这能让他意识到自己正因犯错而受罚,可以增强反省的效果。直到最近,我才开始让他独自反省的。”
孩子犯错后一定要进行惩戒吗?克莱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加拿大人认为教育小孩要奖励和惩罚并行,惩戒是让孩子认识错误所必须的手段。漠视和纵容孩子的错误,是父母最大的犯错。这听起来和中国人常说的“孩子得管,小树得砍”是一个道理,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并不多。想到之前已经听到耳朵生茧的“他还是個孩子”“你跟个孩子计较什么”,这样看来,不护犊的加拿大妈妈应该才是真正懂得爱孩子的人。
狠得下心,才调教得好
明白教育小孩的道理还远远不够,其实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很多时候,对孩子狠得下心,才是关键。
同事贝芙丽在感恩节假期后的第二天才来上班,一打听才知道,她带儿子朱利安去外婆家度假,结果却在不知名的小站提前下车,所以耽误了归程。“为什么要提前下车?”我问贝芙丽,她一脸苦笑,“说来话长,都是因为朱利安。”
原来,六岁的朱利安因为第一次坐火车,兴奋得一路不停大吵大嚷,贝芙丽再三提醒规劝也不起作用,安静不到一分钟,他就又开始在车厢里连跑带嚷,使得周围乘客纷纷向母子二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被搞得焦头烂额的贝芙丽最终决定带朱利安下车,她不记得那一站的名字,只知道那里距离温哥华尚有近四个小时的车程。站台上,贝芙丽表情严肃地对儿子说:“我明白你很高兴,想跟别人分享你的心情,我尊重你,可我也要尊重车上的其他乘客。现在你可以随便说,等你说完了,确定不会打扰别人了,我们再走。”
就这样,他们母子在一个陌生城市的陌生车站一待就是七个小时。期间,朱利安曾经哭闹不休,甚至还倒地打滚,可贝芙丽始终不为所动,她一再告诫朱利安:这是你自己犯的错误,你要学会自己承担。直到朱利安保证再也不吵闹,不打扰其他人,贝芙丽才又重新购买车票,带儿子踏上归途。
“你怎么忍心让孩子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喝风哭闹?哭坏了生病怎么办?”我不由感慨起贝芙丽的狠心肠,可她却不以为意。“小孩子都很会察言观色,也很会利用大人的弱点,一旦他看到父母会因自己的哭闹而心软,下一次,他就会用类似的手段对付你。只有足够狠心和强硬,小孩子才不会无理取闹,然后按照你立下的规矩行事。”
加拿大人认为孩子在六岁之前,一定要帮他灌输规则意识,通常孩子年龄越小,对于父母制定的规则就越不容易产生抵触。而在向孩子灌输规则的过程中,加拿大妈妈往往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因为她们明白心慈手软会导致功败垂成的道理。
我所在的小区有一个公共儿童乐园,假日里,很多妈妈都喜欢带孩子去那里玩耍游戏,邻居凯莉和三岁的女儿葛瑞丝更是那里的常客。一个周末,母女俩照例又到儿童乐园玩滑梯,可是没有一会儿,和葛瑞丝一起玩的两个孩子就大哭起来,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葛瑞丝为了争抢滑滑梯的优先权,居然咬了其他小朋友的手臂。
凯莉弄清真相后,二话不说将葛瑞丝抱到一个树杈中间,“你今天什么都不能玩了,就在这里乖乖坐着。”葛瑞丝急得哇哇大叫,可是树杈距离地面较高,她不敢自己跳下,偏偏妈妈又冷着面孔不看自己,更不管自己哭闹,无计可施的葛瑞丝最终只得向妈妈和小朋友认错。据说,此后她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和凯莉一样,很多加拿大妈妈在教育小孩时,也比较认同这种“取消奖励或特权”的办法。在孩子做错事时,适当地剥夺或者延迟满足一次他最在乎的东西或最想做的事,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重要的是,大人在做这个决定时,一定不要心软,因为一旦妥协,方法就很难再生效了。
同事乔安娜的儿子欧文从小就不喜欢吃饭,不但无法在饭桌前坐下来,打翻食物也是家常便饭。甚至很多次他还在吃饭的中途跑去涂花墙壁,将无线鼠标扔进了马桶。心力交瘁的乔安娜后来想到一个办法,她给欧文准备了一张高高的凳子,吃饭时让他坐在上面,然后立下规矩:一旦欧文离开高凳,就会失去吃饭机会,一粒麦片、一滴牛奶都不会给他。有几次欧文玩累后重新爬回高凳,跟妈妈要吃的东西,乔安娜则像完全没听到一样对欧文不理不睬。尝过几次苦头之后,开始学乖的欧文再也不敢试探妈妈的底限,最终成了饭桌上的“模范生”。
没有熊大人,才没有熊孩子
世界上不存在一出生就“熊”的孩子,那么原本一张白纸的孩子是如何变“熊”的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归根结底,大人需要充当孩子思想和言行的偶像,起到优质榜样的作用。只有正确的言传身教,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老公的妹妹卡洛琳是位受人尊敬的小学老师,可儿子乔舒亚却因为结交不良少年,让她有些头疼。有一次,邻居来告了乔舒亚一状,说他按自己家门铃后立刻跑掉,接连几天都是这样。卡洛琳问儿子这么做的原因,得到的回答居然是“好玩”。她又急又气,意识到必须要想个办法治治这个熊孩子了。
一天晚上,只有卡洛琳和儿子在家。晚饭过后,乔舒亚在自己的房间写作业,突然听到有人敲门,他说了“进来”,可门外却没有回应;过了一会儿,敲门声再次传来,乔舒亚耐着性子答应,然而门外却依然没有声音。反复几次之后,乔舒亚终于爆发了。他跑进客廳,大声质问妈妈为什么打扰自己写作业,而卡洛琳却只是摊开手,又耸耸肩,回答道:“好玩呗。”
看乔舒亚无言以对,卡洛琳决定趁热打铁,让儿子及早改掉身上的坏毛病。“你不喜欢妈妈的‘骚扰,难道邻居会喜欢你做的那些事吗?妈妈不会再做你讨厌的事,所以你也别再去招惹别人,好吗?”
乔舒亚半晌无言,最后,轻轻点了点头。据说,后来卡洛琳还让乔舒亚通过自己的左手打右手的办法,一点点改掉了他和人打架的恶习。
加拿大人认为小孩在2-6岁这个阶段,正处于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他们此时的一些不当行为只是一种探索,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充当了坏榜样,给了孩子错误引导,很有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负面作用。所以很多加拿大人都非常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自然也是他们赢得“礼貌达人”国际口碑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加拿大的妈妈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她们不爆粗口,谦让有礼,经常关掉电脑、电视和手机,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让小孩感受到自己被了解、被关心和被重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小孩会主动学习、与人合作、关爱他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精通下一代教育的加拿大妈妈值得所有人尊敬。
编辑 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