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食品”的喜和忧

2018-04-27宋龙艳

投资北京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龙虾网红食品

宋龙艳

互联网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捧红了一批人,称为网红,同时还捧红了一批食物,称为“网红食品”。近两年是“网红食品”和餐厅井喷的一年,从火遍朋友圈的火鸡面到如今人们争相在朋友圈里晒吃的脏脏包,餐饮界的“网红们”拼颜值、蹭热点、比口碑,“网红食品”的市场热闹非凡,毫无疑问“网红食品”已经是年轻人食品消费的趋势之一,然而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拼颜值、讲故事

先来看几款倍受热捧的“网红食品”。自热火锅,顾名思义不用火也不插电就可以自行发热煮出热腾腾的火锅。自热火锅的原理是由上下两层塑料盒组成,上层是底料和食材,下层为加热包。食用时,给放置加热包的下层塑料盒注入一杯冷水,约15分钟后,消费者就能吃到一碗冒着热气的火锅了。死神辣条 ,由于很多网络主播的推荐,死神辣条迅速走红。死神辣条的特点是辣劲十足,被称为“变态辣”,食用后让人回味无穷。此外,还有经常卖断货的蓝色百事可乐,凭借其超高的颜值,冰蓝色的液体配上冰块和玻璃杯,即使远远看着也能产生清凉的感觉,在夏季受到了人们的大力追捧。尤其要提到的是被称为现今各大网店、朋友圈出镜率最高的“网红食品”脏脏包。脏脏包实质上就是高级版的巧克力可颂面包,以可颂面包为基底,层层酥皮之中包裹巧克力浆,表面覆盖厚厚的可可粉,看起来是灰褐色给人的感觉很脏,吃完后因满嘴、满手沾上了可可粉显得脏乱而得名。脏脏包的原型在日本,本来是一个老面包品类,叫巧克力可颂。脏脏包的火爆可以说是一个意外,OUR BAKERY & BAD FARMERS在北京原本就是个网红店,其负责人原本只想推出一次主题为“释放白领天性”的商品促销活动,推出了吃脏脏包大赛,却没想到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被嗅觉敏锐的烘焙从业者捕捉,一时间各路糕点店竞相模仿,从而风靡全国。

这些“网红食品”的火热因其具备了共同的互联网特质。首先,“网红食品”是一些微商通过特殊营销方式,利用网络媒介,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渠道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宣传和销售。如今网络的传播力度之大、之广正好为“网红食品”的光彩提供了最大的舞台。其次,“网红食品”多为限量销售,外表或包装更加精致或猎奇,具有诱惑力。“网红食品”所具备的功能已经不单纯是传统食物那样可口、果腹,很大程度上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功能,满足了年轻一代的猎奇心理。物以稀为贵,消费者不仅愿意花更高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买一款“网红食品”,更乐意给产品拍照,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满足内心的情感需求。此外,与传统企业一样,一款好的网红产品需要有一个好的理念作为附属。以褚橙为例,这个品牌源于曾经的云南烟王褚时健在经历牢狱之灾后,以76岁的高龄再度创业,回到云南哀牢山种橙子,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取得了收获。消费者自然将其同市面上流行的工厂化生产食品区分开来。同时,这样的励志故事所传达的理念,也吸引了不少都市白领。很多消费者表示,他们买褚橙并非只是买橙子,更是买褚时健的励志理念和健康生活的理念。“网红食品”的概念都贴近年轻人,有新鲜感有冲击力。比如前面所提到的死神辣条,被称为整人神器。甚至有网友发起了这样的恶作剧,向熟睡的小伙伴嘴里送入死神辣条。自热火锅的理念更是自带新奇感,让人们可以像吃方便面一样随时随地享受热气腾腾的火锅。当一款普通的产品具备了互联网气质,再加上商家的精心运营,便会成消费者追捧的“网红”。

催动产业链发展

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用户更愿意为创意买单已成公认趋势,而网络社交将创意的影响发挥到最大,使得“网红食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网红食品”火热的背后是一条新生的产业链,处于链条上的各方,包括电商、原材料供应商以及更多的直接参与者分享红利。就拿被称为“国民宵夜”新晋网红小龙虾来说,原本是一种普通的海鲜食物,遇上互联网之后,以其自身特有的品相和口味进行了完美的蜕变。近两年,国内的小龙虾市场异常火爆,低门槛和高利润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加入。街头的经营小龙虾的餐饮店越来越多,很多店面晚上排队购买的人群总能拐几个弯。线上不仅仅是垂直生鲜网店贩卖小龙虾,天猫、京东以及网易等电商巨头也纷纷推出了小龙虾业务线。2017年5月25日,天猫商城首家小龙虾馆开业。数据显示,仅5月26日一天,小龙虾的整体销量就增长10倍,第一分钟就售出超过10000份约35万只小龙虾。

小龙虾的火爆也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据了解,江苏和山东日照地区的小龙虾养殖户几乎每天都供不应求,旺季的时候每天提供两三吨小龙虾,年收入百万很容易达到。越来越多的农户把小龙虾养殖看做“十拿九稳”的致富之道,而在养殖规模最大的湖北省,2016年养殖面积已达到487万亩、产量48.9万吨。另外,小龙虾带动的餐饮、运输、直播、旅游等都是庞大产业链中的链条。《2017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小龙虾总产量为89.91万吨,产值564.10亿元,经济总产值1466.1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500万人。小龙虾商业化步伐加快,从街头餐馆到O2O品牌,再到电商生鲜外卖产品,小龙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完整产业链。

小龙虾是众多“网红食品”中的一员,在线上线下都较容易获得,而对于一些线下门店打着“物以稀为贵”旗号的“网红”们,就是另外一番情况了。朝阳区三里屯有两家“网红食品”店,名声吸引着大量消费者前去尝鲜。有需求就有市场,火爆的网红经济养活了一群黄牛党。在长长的购买队伍中夹杂着不少黄牛的身影,一位黃牛对记者说,“脏脏包原价50元一对,我们收过来大概150元左右,再转手240~260元卖出去,一天出手五十多对吧”。这样算下来,黄牛每天的纯收入可达5000元。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表示,从宏观层面来说,“网红食品”催生了各类食品产业链的加速发展;从中观层面来说超前消费以及网民从众心理下的“羊群效应”使得休闲食品产业的体量不断增加,毫无疑问的是更多的人正投身于这场网红经济当中谋求更多的利益。

隐患大,监管难

“网红食品”由于其自身的属性,流传于直播、微信朋友圈等所谓的自媒体和电商中,就注定了其资质难以把关,这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商家和黑作坊钻空子。

现今火爆的“网红食品”市场,背后却是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隐患。“网红食品”推介起来外表光鲜诱人,却不能出示QS许可证,其各种营销手段夸张,出人意料,不仅雇用“网上水军”进行炒作,还将一些食品虚冠名号,比如将竹炭蛋糕称为“净化毒素”、将米酒称成“灵丹妙药”,很多劣质的食品混在其中以次充好。

2017年8月,因含有国家管制药品成分,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对一款名为“咔哇潮饮”的网红饮料进行了查处。之后,被业内称为“面包界的星巴克”的“面包新语”被曝光门店面包橱窗内老鼠横行,被追捧的当红餐饮品牌“一笼小确幸”,也因食品安全问题,其在上海的店面全部停止营业,并从各大餐饮平台上消失。今年3月初,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信息,2018年1月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入境货物到达口岸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并未准入境的食品73批。在最新一批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中,雷福记腰果、韩国希杰油炸粉等“网红食品”赫然在列。其中不少属于年货热销食品,深得市民喜爱。可见知名度高并不代表食物就安全放心。 食品安全专家表示,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是追捧实体店还是线上的“网红食品”,在购买时,都应该对这些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等信息进行关注,这既是为了自身的食用安全,也起到了社会监管作用。

由于数量多、销售渠道广、不确定因素多,“网红食品”的监管给相关部门出了一道难题。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将网络销售食品纳入监管范围,但与淘宝网等电商平台相比,微信朋友圈的平台属性界定模糊,对个人微信账号能否从事商业经营性活动,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由于朋友圈的社交空间相对封闭,如何对其有效监管,还处在探索阶段。以烘焙产品为例,现在朋友圈里兜售过期面包、劣质糕点的问题暴露,普遍以网友举报为主,监管部门主动查处的情况并不多见。

“网红食品”的火爆虽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但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与不成熟的监管体系下,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难以幸免。消费者如何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值得思考。期待政府職能部门加强对包括“网红食品”在内的所有食品商家的监管,同时要尽快完善法律制度,标本兼治,与企业和消费者形成合力,让玩猫腻的“网红食品”无处遁形。

猜你喜欢

小龙虾网红食品
小龙虾
我要当网红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网红”数学课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小龙虾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