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2018-04-27卢伊
卢伊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在我们的期待中,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街道旁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了春联,路上川流不息的人们的脸上也都洋溢着笑容。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外打拼了一年,家始终是他们心中的一片净土,承载着他们的希望,给予他们拼搏的动力。春节到了,想起家乡从小的玩伴,桌上饭菜熟悉的味道和日思夜想的父母亲人,回家的心就变得十分迫切。有钱没钱,回家過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春运时车站的人山人海,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在我的记忆里,过年是一件喜悦的事。买新衣服,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还有去乡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乡人都在家闲着,打扑克,搓麻将,许久不见的人站着聊聊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殊的味道,这大概就是年味吧。
年味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迎接新年的喜悦;就是甭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祥和。年味在哪里?年味应该就在父母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就在多年不见的朋友饭桌上的天南海北中;就在屋外闪耀的烟火和孩子们的嬉笑中。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过年的习俗。“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孟浩然的《田家元日》写出了在田家过年时的和谐自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则写出了人们过年的无尽热闹。
民间过年有许多习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讲究。我的家乡呢?从年前四五天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碌开来,先是扫蓬尘;然后就做一系列吃的:一般是廿四五磨豆腐、熏豆腐干,廿六七做馒头,廿七八杀过年猪,廿九卷饼,大年三十泡泡鲞、炒花生……总之,在新年到来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以用于新年的享受和亲朋来访的招待。记忆中,刚出锅的豆浆的醇香是最令人回味的;而最令人大快朵颐的则是外婆的泡鲞……
过年的重头戏当然是年夜饭、看春晚,而爷爷家的过年大餐则安排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许是寓意着全年餐餐丰盛的良好祝愿。大年初一,爷爷奶奶一大早起来,鸡鸭鱼肉全烧好,然后催促我们起床,无论过去的一年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都不重要了,全家人围坐在桌前,摆上一桌丰盛的饭菜,感受着团聚的气氛,爷爷和爸爸肯定少不了喝上两口。吃罢早饭,大人们三五成群,打牌、聊天。孩子们则放鞭炮、玩游戏;或者去郊外,爬山戏水。总之,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
新年第二天开始,去许久不见的亲戚家串门,送去最诚挚的祝福,收获最真切的喜悦,这样的欢乐往往要延续一段时间。到吃过十四夜羹、十五夜咸酸粥,过了元宵节,年味才逐渐淡下来,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过去了。
过年,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股巨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它是团圆的激动、亲情的释放、祝福的凝聚和快乐的彰显。过年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体现。
(推荐教师:华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