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18-04-2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守阳

城市交通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巴小汽车公共交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守阳

《香港公交都市剖析》解读

AReview ofAnAnalysis of Hong Kong Transit City

香港公交都市剖析作 者:黄良会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3月

香港是国际公认的公交都市典范,但是很多人不理解高度集约的土地开发和狭窄的道路如何承担每天一千多万人次的机动化出行,公交企业如何不拿一分补贴而运营自如,狭窄的城市空间如何打造出高质量的无缝换乘体验。如果无法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在借鉴香港经验过程中很可能会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香港公交都市剖析》一书从公交都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沿革出发,生动展示了香港公交都市发展的全景图,有助于拨开你对香港公共交通认知的疑云。该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香港特殊的政治背景为切入点,详细介绍政府、资本、市民三者博弈下如何形成公共交通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格局;第二部分介绍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辅助公交的发展、挑战和对策;第三部分讨论步行、机动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关系。

政治环境:港英政府统治下香港公交都市独特的基础条件

1)集约化的用地政策。港英政府管辖香港时奉行三大原则:确保城市空间安全原则;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集约化原则;注重眼前高效原则。港英政府以少数殖民官员管治城市,必须在城市布局上选择集中模式,便于以最少的人和最快的时间控制任何突发事件,单位地块采用长条式设计,面街宽度一般保持6~10 m,纵深超过20 m。

2)交通先行战略。拍卖土地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到四成,为了实现对资源掠夺的最大化,港英政府对土地的控制和运营格外严格。谨慎的卖地政策背景下,交通设施是否足够是卖地前一项重要依据,因为交通便利性会直接影响土地的售卖价格。殖民者不会进行长远建设规划,土地扩张采取渐进式,成熟一片才会开发下一片。20世纪90年代,香港推行城市规划建设时交通规划建设先行战略,公交设施的走向决定城市的开发方向,反过来道路和地铁线路的设计也以适应新建区域的扩展为目标。

3)官商共治的市场机制。香港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港英政府早年依赖东印度公司维持香港的繁荣,后期探索减少政府直接投入的官商共治模式管理城市。一方面将公共交通交给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授让土地开发权等方式保证企业利益。当公共交通专营权被地产商瞄准并将之转换成地产升值工具之后,官商共治得以定型、定性。

运营模式:不同公共交通方式竞争中求和谐的局面

1)轨道交通是骨干。香港以划拨地铁站和周边土地的方式让地铁公司寻找开发商共同开发,城市空间开发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大力投入,而地铁正好可以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急需的增值资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长期争论,轨道交通才最终被确立为城市交通的骨干。

2)市场化的公共汽车。香港的公共汽车发展已近百年,从一开始,香港就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解决市民出行问题,公共汽车规划和设施配置以成本和效益为优先原则。然后,在这一基础上重视交通模式的合理布置和分配,在达到一定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再各自寻求进一步吸引客源的方法。政府在第一层次上定政策,在第二层次上通过对线路规划权的审批提供监督,在第三层次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服务水平决定了客流大小,进而决定企业利润,在市场无形之手拿捏下,香港公共汽车交通以一种“小步快跑”的模式不断改良并日臻完善。

3)独具特色的辅助公交。穿梭在大街小巷以9~14座为主的红顶或绿顶的小巴是香港公共交通的一大特色。有市场就有服务,早年的小巴以个体化的形式进入市场,公共汽车不愿或不能提供的服务给了小巴生存的灰色空间。在政府的推动下,小巴经历了合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并发展为香港公共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参与公共服务的小巴等辅助公交有生存的空间,体现了港英政府一贯的以逸待劳的管治策略。

互补共生:步行、机动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关系

1)空中人行长廊。香港道路狭窄,地面缺少行人步行空间,多年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交通模式造成所有步行设施以着重连接公交场站为主要目的,步行设施仅作为方便使用公共交通的辅助。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才逐渐认识到步行对经济活动支撑的重要意义,加强与房地产开发和商业的衔接,在过程中又通过立体化的人行走廊很好地解决了地面空间不足的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空中人行系统。

2)长期受限的私人机动化。道路、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关系,一方面路建得越多就越堵,另一方面道路不通畅公共交通就优先不起来。坚定的小汽车弱化政策使得香港始终保持了与其城市规模不相符的小汽车保有量,从而客观保证了较高的道路运行效率。

点评

香港推行官商共治,通过“看不见的手”巧妙拿捏出完美的场站用地一体化、无缝换乘以及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竞争中求和谐的局面,为公交都市提供了阳光和雨露。不同于内地城市对香港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成就的过于美化,本书也揭露了香港公交都市光环下的疮疤:过度强化TOD的重要性造成城市形态过度聚集的扭曲恶果;同时,公共交通完全市场化,凡事以利益挂帅,优化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条件不在重点关注之列。道路狭窄、土地高强度开发这些公共交通赖以生存的土壤也让普通市民付出了居住空间逼仄、道路嘈杂、人流密集和丧失以小汽车代步机会等代价。交通规划师在借鉴香港经验的同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香港公交都市的两面性。

此外,公交都市构建不在于抵制小汽车,而在于如何谋得二者共生共荣。面对爆发式的小汽车增长和日益加重的交通拥堵,很多城市将公交优先看作一剂治本的良药。相比内地在小汽车发展政策上的态度,香港对于小汽车的态度自始至终都十分明确、表里如一。成功的公交都市究竟是小汽车限制政策衍生的结果,还是抵制小汽车交通的手段,其间因果关系未必如此简单,有待读者亲自探索。

猜你喜欢

小巴小汽车公共交通
小巴郎 大飞机
小汽车
我的玩具小汽车
拼一拼
基于NB-IOT技术的公共交通显示牌设计
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