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用性原则的鄂东乡村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以湖北省黄梅县为例
2018-04-27郭亮,程梦,潘洁
郭 亮,程 梦,潘 洁
(1.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3.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4)
0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正在鄂东乃至全国各地大规模推进,在此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与中国乡村发展需求相背离的交通问题。如在村庄规划或改造过程中,粗放式模仿城市道路标准,对村庄道路采用简单的硬化拓宽模式,导致新建道路标准过高、但利用率低,而老的农村居民点仍然面临难以适应农村机动化发展需求,且无处停车、基础设施欠账多、建设任务重等矛盾。
2016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村函[2016]411号)中提出,“要改革创新乡村规划理念和方法,树立一批符合农村实际、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村庄规划示范,以带动乡村规划工作”[1]。在此背景下,如何从村庄的现状交通问题出发,形成对乡村道路交通系统的地域性认知,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乡村交通发展策略,以引导大规模的乡村规划建设,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1.1 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提出
在“实用性村庄规划”被正式提出之前,不少学者早已意识到当今的村庄规划中存在一些道路交通问题。文献[2]提出村庄规划中存在对外道路缺少联系、内部道路不明、没有停车场地规划等问题。文献[3]认为现状村庄道路系统存在缺乏系统性研究、技术指标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地面排水与工程管线布置要求等问题。文献[4]指出乡村规划比城镇规划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和地域性,乡村规划尤其需要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文献[5]认为乡村与城市差别很大,不能一味地照搬城市管理模式。
2014年,文献[6]提出“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概念,对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概念、推行原因及如何推进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随后,文献[7]提出实用性乡村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实践,从认知与方法层面提出了以实用为导向的乡村规划编制要求,界定了实用性乡村规划的核心要素体系及其规划重点、相互关系,揭示了实用性乡村规划的编制手法。文献[8]对村庄规划如何走向实用性规划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符合“三好特征、五型方法”的规划内容体系。
1.2 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内涵
文献[6]指出,村庄规划的本质是需求导向的规划,然而受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村庄规划忽视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脱离了乡村发展实际。基于实用性原则的村庄规划,一定要从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回归到村民的切实需求。这也决定了其需要有针对性和面向操作的属性。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以需求导向、解决基本、因地制宜、农村特色、便于普及、简明易懂、农民支持、易于实施为基本要求,以好编、好懂、好用为主要特征,以农房建设规划要求、村庄整治规划和特定需求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规划。其中,基本要求的前四条体现了实用性村庄规划的针对性,后四条体现了可操作性。基本内容中的农房建设规划包括地块位置、用地范围和建筑层数或高度等规定,村庄整治规划包括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共环境的整治措施,特定需求规划包括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等。
1.3 实用性村庄规划原则对乡村交通发展的影响
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背景下,乡村规划具有复杂性。不同乡村地区的差异带来乡村交通需求的差异性,故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实际、因地制宜。其对乡村交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功能复合性。
现有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乡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低,导致村庄建设用地紧张。但是村民对道路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强,致使村庄规划必须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使乡村的道路交通相关用地具有复合功能。例如,灵活使用街巷空间,使其具有停车、交往等实用的功能;利用道路旁危房或空闲用地作为村民活动空间、临时停车空间等。
2)标准多样性。
在满足实用性的基本原则下,乡村的道路交通规划应因地制宜的设置标准。例如当村庄道路发生拥堵时,道路两侧若有空余,则可以拓宽道路断面,以疏解交通压力;若道路两旁是建(构)筑物不能拓宽,则应通过优化道路系统和调整道路管理策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3)规划操作性。
将实用性原则贯穿于乡村道路交通规划的全过程,增强规划的操作性。包括:提高连续性,将村庄的道路贯通,便于停车;提高可达性,区分不同道路等级的功能和断面设计,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提高居民出行的可达性;提高规划的灵活性。
2 关于乡村交通发展策略的相关研究
中国对城市道路、城市街道空间的研究颇多,成果也颇丰;对于乡村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乡村景观、乡村聚落空间、乡村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村庄规划的研究中对交通系统进行单独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乡村道路系统方面,文献[3]结合广州番禺区新农村规划实践,提出村庄道路系统的有序化对策应从总体要求、道路分类和技术指标确定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文献[9]针对交通干路沿线村庄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时效为先导、以实施为目标的整体技术思路,制定面向实施的整治措施。
在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方面,文献[10]对城乡公共交通进行概念界定,分析现状区域公共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总体框架及子规划内容。
在乡村道路交通与农业生产研究方面,文献[11]分析了乡村道路交通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机理,探讨了乡村道路交通需求的特性,建立了基于活动的乡村道路需求分析框架和田间道路需求分析流程。
在乡村的通达性研究方面,文献[12-14]分别对农村居民出行可达性和乡村地区路网通达性水平等进行研究。文献[15]研究了在县域尺度下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
在乡村道路建设标准方面,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等,主要是针对(农村)公路,没有专门针对乡村道路的建设标准。虽然乡村地区的差异很大,但是一定范围内的地区缺少因地制宜的地方建设标准,仍然会导致村庄道路建设的随意性和道路管理缺失。
综上,已有的研究中,针对乡村地区的交通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基于实用性村庄规划的交通发展策略研究基本空白。
3 鄂东地区乡村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
3.1 对外交通系统
3.1.1 缺乏镇域层面的交通统筹
当前鄂东地区镇域规划中,重视镇规划,轻视村规划;重视单个村庄的建设规划,轻视村庄体系规划。在交通方面则表现为交通干线(如县道、省道和国道)沿线分布大量的村庄,过分强调过境交通对单个村庄发展的影响,但是缺少镇域层面的交通统筹,忽视临近区域村庄间的往来需求,无形中也增加了镇域范围内干路过境交通的通行压力。以濯港镇为例,行政村一般由一条主要道路与105国道相连,再通往镇区或是其他地方。沿线两侧分布了十几个村庄,且主要入村道路都与之相连,这对105国道产生了较大的交通压力。连通濯港四村的外围环路正在建设中,村纵向交通联系较弱,缺少南北向连接各村组的次级道路;同时,考虑到未来环考田河-太白湖-龙感湖旅游体系的构建,交通体系中缺少由105国道直接通往考田河的横向通道(见图1)。
3.1.2 产业发展的交通问题
图1 濯港镇部分村庄对外交通现状Fig.1 External transportation in several villages of Zhuogang Town
过去的村庄规划大多重空间轻产业,致使乡村交通规划与产业发展联系不足,忽视了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对道路交通的需求。濯港镇作为湖北产粮大镇,在粮食产区缺少对农产品运输通道的考虑。除此之外,随着城镇居民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厌倦和减压放松的主观需求,以及收入提高、交通便捷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各地乡村旅游正在兴起。随之而来也暴露出一些与乡村旅游交通有关的问题:旅游交通网络不完善,缺少便捷的对外旅游通道和完善的内部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导致同一地区的旅游资源相互孤立,未能形成合力,弱化了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本视角的村民出行需求。以湖北省为例,近些年来省政府及相关单位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5]8号)《湖北省“村村通客车”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从中不难看出,政府对“村村通客车”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是客运班车只规划到行政村,而对自然村(以家族、户族、氏族或其他原因自然形成的居民聚居的村落,隶属于行政村)的覆盖不足,导致村民出行的步行距离过长,可达性较差,便利性不足(见图2)。其次,大多农村地区采用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是按照传统班线性质运行的城乡线路,与按照城市交通方式运行的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体制不同,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管理,农村客运属于长途客运或班车客运,属交通部门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使城镇居民出行比农村居民享有更便利的出行方式、更低的出行成本、更高的服务质量[10](见表1)。
3.2 城乡公共交通
以往的村庄交通发展规划中,一味地强调村庄和镇区之间的道路可达性,忽视了人
图2 农村客运班车站与自然村湾关系示意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villages and bus stops within villages
表1 城乡公共交通两种运输方式比较Tab.1 Comparison o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3.3 内部道路系统
3.3.1 村庄道路网络缺乏系统性
由于乡镇重视不足,村庄内部道路往往由村庄自行建设,缺乏近期和远期规划,致使其整体性较差,网络极具脆弱性;同时,路网系统缺乏对村庄特有的摩托车(助动车)系统、步行系统的考虑。以濯港镇桂坝村为例,一条东西向的入村道路C015与外界相连,村庄为“一河两岸”工字型空间结构,村庄的主要出入口只有一个,内部道路网络基本为断头路;一般情况下,村庄道路不会发生拥堵的状况,但是逢春节时,车流量骤增,会车和倒车可能成为问题;现状村庄道路网络的系统性不足,缺少贯通的环路和停车、错车空间(见图3)。
3.3.2 道路横断面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现状的乡村道路交通形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表现为道路等级混乱、道路断面形式简单等方面。乡村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入村干路、村庄干路、村庄支路、村庄巷道(根据村庄的规模和类型,有的村道等级可以合并)。随着村庄内的机动车和农机保有量增加,入村干路上的车流量变大,车速也较快,原本简单的人车混行的单幅路结构难以保证行人的安全(见图4a);村庄干路宽度为5 m时,车辆会车时较为困难,且道路两侧多为建筑,道路难以再拓宽(见图4b),也有部分山墙间距仅3~4米,只能作为村庄支路使用。此外,村内的巷道常常与宅前空间混杂在一起,街巷空间被杂物侵占、各类电线胡乱连接,致使巷道不畅,既存在安全隐患也难以满足村民的出行和交往需求(见图5)。
3.4 停车
村庄的停车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假期中出现的交通拥堵、车辆无处停放等“假期交通病”已成为乡村交通发展中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乡村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村内的农机渐多,但缺少专门的停放场地;3)资源禀赋较好的村庄,理应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但由于缺乏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无法有效支撑旅游发展。
4 鄂东地区乡村发展中的主要交通需求
4.1 对外交通需求
4.1.1 镇域统筹的需求
文献[16]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原有边界已经被打破,机动化交通使得城乡的时空距离大大压缩,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往返于城镇的就业岗位和乡村的住所之间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往来于城乡的日常通勤交通。在对黄梅县濯港镇四村的居民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摩托车(助动车)出行在全部出行方式中的比例均超过60%,公共交通出行所占比例为6%~17%(见图6)。
4.1.2 乡村旅游需求
近10年,乡村旅游的人数和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快速上涨。文献[17]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这表明中国旅游市场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十分强烈。所以在乡村规划中,应该针对有特色有资源的村庄,构建三产联动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多样化、有特色、结合旅游消费的农业形式,如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乡村地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应满足自驾游出行乘客和团队出行游客的快速到达和停车需求,同时可考虑发展便捷的旅游公共交通,提高车站与特色旅游村庄之间的联系,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4.2 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需求
在对濯港镇农村居民的通勤特征研究中发现:其典型交通特征之一是个体机动化(小汽车、摩托车、助动车)出行比例较高,但公共交通在通勤出行中的比例不高。在对村民的访谈中,村民们表示:选择机动化出行的主要原因并非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而是由于公共交通的发车密度、便利性等服务指标逊于个体交通工具。在改善交通条件意向选择方面,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比例最高(见图7)。可见,村民对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强烈,有必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乡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4.3 内部交通需求
1)村庄道路“成环成网”的需求。
村庄干路的车流量逐渐增大,除了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外,摩托车(助动车)的比例也很高,但是原来枝状道路降低了道路通畅性,只有具备足够且恰当的道路网密度,加之系统、灵活的道路网络,才能满足出行需求。
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需求。
图4 村庄道路现状横断面示意Fig.4 Cross-section design of rural roadway
图5 村庄街巷空间现状平面示意Fig.5 Street layout in village
村民出行对机动车的依赖性较大,特别是摩托车和助动车。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步行的安全性。村民在村庄内部主要靠步行和自行车完成点到点移动,故建立安全可靠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十分重要。
3)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
在城市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冲击下,传统的亲缘邻里关系和业缘邻里关系逐渐淡化,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日趋松散化,生产过程的交流也大幅度减少。由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社会人口密度降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突出,如何满足剩余村民交往需求及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点。这也要求在乡村规划中营造更多的公共、半公共街巷空间,为邻里交往创造机会,催生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图6 濯港镇四村村民出行方式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travel modes in four villages of Zhuogang Town
图7 濯港镇四村村民对改善交通条件的意向选择Fig.7 State pre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four villages of Zhuogang Town
4.4 停车需求
农村小汽车保有量逐渐增加,停车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车辆甚至停在主干路边上,致使来往车辆交会困难。因此,在乡村道路系统规划时,应提前考虑停车场地。针对历史文化或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还应考虑旅游需求,预留出旅游车辆的停车场地。停车场还可以考虑结合道路网规划,与村庄内的广场、绿地、小游园等组合布置在一起。
5 鄂东地区乡村交通规划策略
村庄规划一般是以行政村范围进行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村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个部分,应该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在村镇层面将村庄及其周边地区的联络通道作为一个系统加以整合,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切实需求。
5.1 建立镇域统筹的对外交通系统
5.1.1 在镇域层面构建连续、高效、等级分明的对外交通系统
连续是指道路网络在形态上的联系,即道路网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和依存,行人和车辆可通过道路网络顺畅地到达目的地。
高效则是对通行效率的更高要求,即道路网络具有更强的联系性与可达性,行人和车辆在道路网络中可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在镇域层面统筹乡村地区对外交通系统,根据村庄的区位条件、产业特征、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等差异,合理布局区域道路系统和配置相关道路交通设施,针对其承担的功能和流量划分道路等级,确定道路横断面及两边道路整治方案;分类提出乡村道路的建设标准,满足不同村庄的需求,做到规模适度、效率最优,避免过度建设。在设置村庄对外出入口时,应与生产作业区的交通运输协同考虑,对外应有至少两个出口。避免穿越铁路、重要公路、高压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廊道;新建或是扩建的村庄居民点尽量避免沿过境道路平行展开。
5.1.2 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需求的对外交通系统
针对濯港镇现有的旅游景点以及其他分散在各村的景观特色资源之间尚未形成网络的状况,规划依托现有道路资源,强调建立强化纵横、居旅并重的对外交通系统。濯港镇四村统筹交通规划主要是通过完善道路等级体系,把一部分村道升级为乡道,与105国道共同形成辐射周边区域的旅游环线;内部做到村村通、组组通;规划横向沿考田河的快速旅游通道,加强105国道与考田河的联系,打造环太白湖考田河的旅游风光带;同时,考虑到这个地区丰富的水资源,适量沿河沿湖开发水上游览线路,形成空间上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呼应的交通体系(见图8)。
5.2 发展智能型信息化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
与传统的农村客运相比,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打破了传统城市公共交通与农村客运交通的二元供给结构,在统筹协调区域城乡空间体系、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系统的基础上,以区域范围内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对象,将服务区域范围内的城乡居民出行作为目的。正如文献[10]所指出: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并非是使现有的农村客运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一模一样,而是因地制宜地吸取对方可实施的优点,协调自身发展,从而达到双向演变过程。
在当前农村村民出行目的和时间较为分散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城乡公共交通的载客量和使用效率就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在当前城乡无线网络及手机普及的状态下,应鼓励发展智能型、信息化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出行者可以掌握公共交通运营的实时动态信息,根据到站时间确定出发时间。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等候时间,提高出行效率。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化运营方式下,统一城乡公共交通的线路和票价,固定公共交通发车时间与频率,不以客流要求变化而改变。
图8 濯港镇四村交通和旅游系统统筹规划Fig.8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 system planning for four villages of Zhuogang Town
5.3 内部道路系统组织优化
5.3.1 完善道路网络
各地乡村建设发展的方向分为改扩建型、新建型、保留型及迁移型,遵循“以整治为主,以新建为辅”的原则。在当前村庄内部道路呈树枝状分布且断面狭窄的情况下,如何既能保持原有村庄格局基本不动,又能经济实用地完善村庄内部道路系统并使之满足当前及未来的潜在需求显得极为重要。
根据村庄规模和用地布局,确定与之相适应的道路等级体系。若村庄规模较大,内部道路等级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巷道;若村庄规模较小,则可分为干路、支路、巷道。
完善内部路网,形成村庄外部环路,精细化道路设计,增加会车点。在村庄用地条件允许时,可将主干路拓宽至双向两车道,并尽可能将村庄主干路和村庄外围道路连成环路。一是起到尽快疏散车流避免堵车的作用,二是在逢年过节时作为临时停车的场所。而在村庄用地较为紧张时,则不宜一味地拓宽道路,可以增加路网密度为主,对较窄的路段进行交通管理,实行单向通车(见图9);在用地条件允许时,也可不实行单向交通,但每隔一段距离需局部拓宽以提供会车避让空间。当然,并非所有外围道路都需要形成环路,可以根据村庄实际用地条件,形成局部环线+枝状路网格局。
加强旧村道路改造。针对那些街巷不畅、建筑密度过高、存在消防隐患的旧村中心,考虑到村民的出行需求和消防需要,可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先拆除部分危旧房,梳理错综复杂的巷道,打通便捷通道改善旧村的交通条件,同时为各种管线敷设埋置创造条件。
图9 桂坝村道路系统规划Fig.9 Roadway system planning of Guiba Village
图10 入村主路道路横断面改造示意Fig.10 Cross-section of main street upgrade project
图11 狭窄道路会车改造示意Fig.11 Roadway upgrade for two meeting vehicles
5.3.2 道路横断面优化
村庄内部道路应该根据现状的功能、人流和车流特征,合理考虑今后的需求以确定不同等级道路的形式。
1)入村主路。
考虑到入村主路的车流量较大,行人的步行安全性难以保证,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道路单侧或两侧设置人行道。通过调研发现,很多村庄的入村主路旁一侧或两侧建有排水或是灌溉的沟渠,或者种有行道树,因此可结合沟渠和行道树布置人行道(见图10)。
2)村庄干路。
现状用地较为紧张或不能形成环路时,应在村庄枝状干路尽端设置回车场地,必要时也要对不满足实际需求的村庄路网做出一定调整,以保证其具有一定的通行能力。平时村庄道路上的人流和车流较少,不会发生拥堵;但春节前后,大量车流、人流回乡涌入村庄,瞬时车流过大将会导致道路拥堵,车辆会车困难。在道路宽度较难拓宽的时候,利用一些路旁空地或是拆除废弃的猪圈牛棚,每隔一段距离增加会车点(见图11),从而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保证道路畅通。
3)村庄支路。
在疏通村庄支路系统的同时,在道路一侧或两侧增加人行道,与巷道一起形成村庄步行系统(见图12)。
4)村庄巷道。
疏通巷道,灵活使用宅前空间,同时考虑到村民的生活和交往需求,对巷道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将其划分为宅前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从而满足村民对空间的交往性和安全性的需求(见图13)。宅前空间可以绿化、晾晒、储物,巷道空间可以作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以及应急车道(见图14)。
5.4 充分利用广场、晒谷场等空间作为临时停车场,增加农机仓库用地
在村庄道路交通规划时,停车场地考虑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规模较小的村庄停车场可以考虑设在村口附近,结合村头广场、晒谷场布置;规模较大的村庄可结合村委会、综合活动广场等布置,必要时在主、次干路边利用闲置空地布置规模适中的停车场,但位置选择要合理。同时,在粮食产区的村庄还应结合道路布置专门的农机仓库。在旧村改造中,可适当将一些危房拆除(农村危房拆迁安置主要以中央补助资金为主,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政府贴息贷款、社会捐助援助、农民自筹为辅的方式展开,通过建立合理的安置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利益),作为村民活动场所或停车空间;对有旅游功能的村庄,旅游车辆的停放场地应考虑单独设置;农村停车场还可以一场多用,农忙时可以晾晒稻谷、麦子,农闲时节可停放机动车。
图12 步行系统改造示意Fig.12 Upgrade on walking system
图13 室内空间、宅前空间和街巷空间比较Fig.13 Comparison on indoor spaces,front door space,and street space
图14 巷道改造模式示意Fig.14 Upgrade on street space
6 结语
在村庄规划或改造中,粗放式模仿城市道路建设模式,一味硬化拓宽道路,会导致标准过高、过度浪费,难以适应新时期乡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甚至破坏原有村庄格局。本文分析了鄂东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交通问题,梳理和归纳对外交通、乡村公共交通、村庄内部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布局四类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未来乡村发展中的潜在交通需求提出基于实用性原则的乡村交通发展策略。
需要指出,本文的很多经验来自于湖北东部丘陵地区的实践总结,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尤其是对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北方平原地区、西部山地等区域乡村因地形和经济发展条件差异而导致的交通发展特征及需求的特殊性研究不足,针对这些地区的乡村实用性交通发展策略仍需要更多实践加以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村函[2016]411号)[EB/OL].2016[2017-02-25].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5/t20160517_227479.html.
[2]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3):106-109.Wang Fugeng.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Several Issues of Village Planning[J].Urban Planning Forum,2006(3):106-109.
[3]朱火保,张俊杰,周祥.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09,25(S1):89-92.Zhu Huobao,Zhang Junjie,Zhou Xiang.Consideration of Road Network Planning in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J]. Planners,2009,25(S1):89-92.
[4]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城市规划学刊,2013(6):19-25.Zhang Shangwu.Urba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lanning System:A Rural Perspective[J].Urban Planning Forum,2013(6):19-25.
[5]汤海孺,柳上晓.面向操作的乡村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3):59-65.Tang Hairu,Liu Shangxiao.Study on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City[J].City Planning Review,2013,37(3):59-65.
[6]赵晖.大力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J].小城镇建设,2014(11):14-15.
[7]梅耀林,许珊珊,杨浩.实用性乡村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实践[J].规划师,2016,32(1):119-125.Mei Yaolin,Xu Shanshan,Yang Hao.Pragmatic Rural Planning Compilation Practice[J].Planners,2016,32(1):119-125.
[8]徐宁,梅耀林.苏南水乡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以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试点苏州市天池村为例[J].规划师,2016,32(1):126-130.Xu Ning,Mei Yaolin.Pragmatic Planning for Southern Jiangsu Water Town Villages:Tianchi Village,Suzhou[J].Planners,2016,32(1):126-130.
[9]黄伟,刘宇红,谭伟,等.交通干道沿线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以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段)沿线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4(3):55-60.Huang Wei,Liu Yuhong,Tan Wei,et al.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the Village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the Village Along Shanghai-Nanjing Expressway[J].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4(3):55-60.
[10]过秀成,王丁,姜晓红.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总体框架构建[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2):24-28.Guo Xiucheng,Wang Ding,Jiang Xiaohong.General Frames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ve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it[J].Modern Urban Research,2009,24(2):24-28.
[11]高红江,刘应宗,潘珍妮,等.粮食主产区乡村道路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3,37(1):116-119.Gao Hongjiang,Liu Yingzong,Pan Zhenni,et al.Study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Minor Rural Road Network Planning Alternative in th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Science&Engineering),2013,37(1):116-119.
[12]尹凌,李满春,陶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村居民出行可达性的影响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62-66.Yin Ling,Li Manchun,Tao Ye.Impact Assessment of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at Town Level on Rural People Accessibility[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6,22(1):62-66.
[13]潘裕娟,曹小曙.乡村地区公路网通达性水平研究:以广东省连州市12乡镇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1):94-99.Pan Yujuan,Cao Xiaoshu.Comprehensive Accessibility Level of Rural Road Network:A Case Study of Lian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J].Human Geography,2010,25(1):94-99.
[14]李星星,李同昇.乡村地区路网通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3):78-85.Li Xingxing,Li Tongsheng.Study on Road Network Accessibility in Rural Areas:A Case Study of Danfeng County,Shaanxi Province[J].Human Geography,2012,27(3):78-85.
[15]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等.县域尺度下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1):110-115.Wu Jiangguo,Zhang Xiaolin,Ji Yazhe,et al.Transports Influence on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Pattern at County Scale:A Case Study of Yongqiao of Suzhou[J].Human Geography,2013,28(1):110-115.
[16]王继峰,陈莎,姚伟奇,等.县域农民工职住关系及通勤交通特征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1):8-13.Wang Jifeng,Chen Sha,Yao Weiqi,et al.Study on Job-Housing Relationship and Commuting Travel Behavior of Peasant Workers in Rural County Areas[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5,30(1):8-13.
[17]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R].北京:国家旅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