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 推陈出新
——2017年电视综艺节目观察
2018-04-27文/雷莹
文/雷 莹
由于长期以来媒体市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国产综艺呈现出追逐经济利益、忽略文化思考的亚健康状态,节目内涵不足、复制率高等问题频出。近几年,在媒体市场变化和传播效果反思双重作用下,综艺节目的人文意识慢慢觉醒,开始尝试将节目的内核转向对“社会化”和“人性化”的思考,深度审视当下社会问题和受众需求。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有影响力的文化综艺,这些综艺在情绪体验、文化传播、心灵鼓舞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传播效果,值得探究。
电视网络齐覆盖 文化综艺成黑马
传统综艺太喧闹,新派综艺慢下来。2017年是我国国产综艺节目发生转变的一年,众多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综艺节目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文化感增强,内涵有一定程度提升。已有的老牌综艺节目打破旧有模式,增加文化元素,而新推出的综艺节目普遍文化感较强;第二,综艺节目中出现一个亮眼的新类型——“慢综艺”,特点是节奏较慢,画面优美,内容朴实,与之前节奏快而喧嚣的综艺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现象在收视数据上有哪些体现?观众对此又有什么反应?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首先从收视率的角度来看2017年电视综艺节目前十名(如图1)。
图1 2017年电视综艺节目前十名
这个榜单上,呈现出“老中青”三代综艺同台打擂的景象。老牌综艺如收视冠军《奔跑吧》、第五名《欢乐喜剧人3》和第六名《最强大脑4》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可以看出这些节目已经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中年”力量如《王牌对王牌2》《跨界歌王2》和《二十四小时2》在内容设计和表现形式上比老牌综艺更具可看性和趣味性,也赢得了观众的肯定,收视位次不错。而“最年轻”的一代综艺当属排在第四位的《高能少年团》和排在第十位的《向往的生活》。分析这两档一经推出便进入收视前十名的崭新综艺节目的特点,可以发现,《高能少年团》的节目内容算不上新鲜,依然是在国内火爆多年的真人选秀,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选秀节目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个人”选秀,时至今日,这种模式的可看性已经大大减弱,观众已然审美疲劳。而这档“少年团体”的选秀节目,打破了观众的疲劳,带来“少年颜值”和“团体模式”两大新看点。而《向往的生活》是2017年出现的最大黑马——“慢综艺”的优秀代表,节目一改往日户外真人秀的紧张节奏,选取景色优美的世外桃源,邀请明星体验朴素生活角色,远离游戏闯关的压力,享受缓慢人生。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未进入收视前十名,但拥有较高人气的“慢综艺”节目,如《中餐厅》《亲爱的客栈》《三个院子》《漂亮的房子》等。
身心补给选择多,文化大餐成宠儿。融媒体时代,网络的威力不容小觑,因此,想要更准确了解观众对众多综艺节目的偏好,必须将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对此,综合了电视与网络的、更具指向性的“最受欢迎综艺排行榜”可供参考(如图2)。
图2 2017年最受欢迎综艺排行榜
这份榜单中,前十名除一档老牌综艺《快乐大本营》外,其他节目基本都属于文化范畴,如回归传统、传播知识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思考、交流观点的《奇葩说》《吐槽大会》,回归阅读、滋润心灵的《朗读者》,益智挑战、普及科学的《最强大脑》,雅俗共赏、陶冶心灵的《欢乐喜剧人》《歌手》《天籁之声》等。综艺节目是观众的精神餐点,人们口味的变化意味着新的需求。在长期速食综艺的大油大荤之后,清新养生的高级料理——文化大餐明显更受青睐。
“营养”精神成趋势 对症补给效果好
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主要是满足受众多层次、多角度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发挥提供娱乐、文化认知和社会参与等各项功能。一个国家提供什么样的综艺食粮,很大程度影响了受众群体的精神健康和认知品位。那么综合以上2017年的两个榜单,可以发现一个重要信号:信息输入趋向内在。简单理解就是综艺节目更多为精神和生活领域提供营养。不得不说这是综艺节目社会责任高质量的、有针对性、有效果的回归。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大量出现,体现出媒体的社会担当,也反映出当下受众普遍存在的心灵虚空、情绪焦虑、认知匮乏的问题。文化综艺发挥“对症补给”的作用,弥补了长期以来的市场缺失。由此可知,2017年中国国产综艺节目出现了一个良好的转折,在经历了漫长的看综艺只是哈哈一笑的无营养时代,2017年的文化综艺可谓是一道营养健康餐,涤荡心灵,润泽人生,人文意识觉醒比较突出,并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高氧空间,心灵SPA。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让现代人背负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加之人际关系的日渐冷漠复杂,人们更盲目趋向物质追求,而忽略了精神提升。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之后,很自然进入第三层次的情感和归属需求。然而,在当下浮躁而焦虑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长期被忙碌和疲惫占据,心灵普遍处于缺氧状态,情感需求的亏空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虚弱的心灵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安抚,精神层面便容易产生危机。心灵的不舒适感激发出人们原始的心理保护意识,不自觉地追逐遥不可及的明星来获得虚幻的满足,通过综艺节目的真人秀游戏来释放压力。这是被人们普遍使用的最简单直接的舒缓心灵的途径。然而,明星那么遥不可及,游戏环节又往往紧张刺激,这种主动的“自我隔离”隐藏着大量的自我麻醉和情绪消耗,难以实现真正的放松。一旦回到现实环境,这种虚无的快乐就被打破,面对的依然是焦虑和疲劳,治标不治本。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暂时远离现实,让情绪减压,给心灵补氧的空间。2017年中国电视综艺第一次出现的明星与素人零距离交互,体验真实人生的“生活流”慢综艺,让大家梦想成真。从前遥不可及的明星突然变成了朴素的邻居,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如普通人一般饮食起居,这恐怕是所有观众在2017年所得到的最大“惊喜”。《向往的生活》《中餐厅》《亲爱的客栈》《三个院子》《漂亮的房子》这几档可以近距离的接触明星、回归田园、释放心灵、节奏缓慢、充满生活气息的“慢综艺”,从年头延续至年尾,给观众带来一整年的心灵滋养。这节奏舒缓的度假型“慢综艺”,犹如一股清风,吹散了受众久居心头的喧嚣和灰尘,观众可以暂时跳脱现实的快节奏生活,进入慢节奏的“高氧空间”,享受回归田园的惬意,让情绪释放,真正缓解了当下受众普遍存在的心灵缺氧的现实问题,可谓是2017年文化综艺节目中最值得玩味的一道心灵大餐。
“慢综艺”集中体现了当下社会受众的几点核心精神需求:第一,卸下明星光环,给予受众“拟态真实”的情感满足体验;第二,选取可以放松身心的自然环境,远离尘嚣,创造出“世外桃源”的“出世”休闲景象,符合现代人的休闲选择;第三,节目中不设游戏和闯关,没有以往综艺节目的紧张气氛,无形中舒缓了观众收看时可能产生的情绪消耗,最大程度缓解心灵节奏;第四,节目中明星引导的不同角色体验,让观众可以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安静观察,借此机会审视自己的人生与心灵,提升了节目的思考价值。“慢综艺”让人们在真实的环境中看到自己或他人的缩影,不再一“看”而过,而是在精神层面达到共鸣之后开始冷静与沉淀。“慢综艺”这股“缓慢”的力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也为人们逐渐亏空的心灵添加了些许养料,值得赞许。
营养加运动,身心才健康。经济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催生了大量物质和精神消费,然而,现代人往往对物质要求较高,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导致“营养不良”。人文素养的普遍缺乏可能是精神“营养不良”的最大原因。整个社会笼罩着功利和浮躁情绪,民族文化,人文精神都鲜少提及,基础的阅读习惯也渐行渐远。学习似乎成了一种“调剂品”而非“必需品”。从纸质印刷与销售的急剧下滑,电子产品的雄霸天下,可以看到当下文化市场被通俗文化大量占据。2017年,文化知识类综艺节目的大批出现,无疑是对文化层面“营养不良”的及时救治。第一,“味觉刺激”式的文化引导,利用榜样的力量,驱散浅薄与无知,正面引导人们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营养。最典型的便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档带动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让大家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早在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1》收视直接破2,2017《中国诗词大会2》持续辉煌,圈粉无数。可见,在节目“鼓舞人心”的带动下,确实激发了人们进入历史去搜寻知识,拾取智慧的热情,让人们得到了传统诗词的深度滋养。第二,“大饱口福”式的精神宴席。2017年底,央视重磅推出大型文博探索栏目《国家宝藏》,该节目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将中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寄托于文物解读中,以一种更有深度的方式提供给大众科普式娱乐。第三,“清粥小菜”式的生活化滋养。2017年央视开播的《朗读者》以新颖而动人的形式重新解读阅读的原始魅力,给人们长期缺乏阅读的干涸心灵带来养分。栏目的真诚与安静,让观众在深切领略阅读的智慧的同时,做出由书籍到人生的深思。栏目完美收官,收视喜人,这是近年来中国电视市场中难得一见的“文化清流”。节目还收到世界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戛纳电视节”节目版权出售的邀请,彰显了巨大的文化魅力。
以上这几档节目都是营养丰富的主食文化的“输入”,想拥有健康体魄,除了补充营养,也必须适当运动。思考与表达的“输出”,就是强身健体的重要锻炼形式。中国网络媒体在2017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文化“运动场”,场内设有各种不同的运动器械,如“头脑风暴”“观点碰撞”等。这些激起了思想运动热潮的语言类综艺大受观众欢迎,如优酷视频推出的《圆桌派》《晓说2017》《你说的都对》、爱奇艺视频推出的《奇葩说》、腾讯视频推出的《吐槽大会》等。节目大都邀请名嘴开讲,观察社会和思考问题,形式年轻化、观点个性化、点评毒辣化。网综的活泼和灵动吸引了大批基本不怎么使用传统媒体的“90后”甚至是“00后”观众,他们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阶段,正需要媒体提供的价值引导。然而,他们平时钟爱的真人秀综艺普遍缺乏深层的文化积淀与社会思考,内涵亏空。如今,这些语言类文化网综在他们高频使用的网络媒体上,以他们喜欢的年轻化、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引导和观点交互,润物细无声,极具传播价值。当然,不仅仅是这批年轻观众,文化网综的宽松运动环境让社会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跃跃欲试,反响强烈。可以说,文化网综成为观众获取精神养分,进行精神锻炼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反映出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体日益扩大,给文化网综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交融的今天,不同媒体形式的文化综艺,相互补充,各放异彩,给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精神养分。
微量元素,必不可少。谈到真正健康的体魄,除了外在食物的摄取和运动锻炼之外,还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微量元素发挥着重要作用,那就是柔软敏感的亲情。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天然亲情出现断层,就如同我们身体中微量元素的不断流失,长期下去势必严重损害情感健康,甚至会成为潜在的情感疾病的重要诱因。父母长期见不到在外忙碌的儿女,面对缺少陪伴的委屈;年轻人面对自身发展的压力,可能得不到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有时甚至因为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的不一致,分裂成为两个阵营,出现论战。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沟通障碍日渐明显,彼此心灵的孤独和委屈,让家庭失去了原有的温情。
这个虽然普遍存在却并不太好解决的社会问题,也被一些富有勇气的文化综艺拿来进行反思和平衡。2017年湖南卫视推出一档“家风类”节目——《儿行千里》。节目每期邀请两组素人嘉宾,分享自己的家风故事,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父母与儿女相隔千里的牵挂串联起来,营造中国好家风。这个节目定位准确清晰,将目光锁定在社会中的“家庭情感”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让这档安静而有担当的节目能有更多的观众有兴趣坐下来聆听“自己”的心声,栏目聘请了拥有良好观众基础的资深主持人何担纲。栏目中没有发光的明星,没有喧哗的剧本,只是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的安静讲述,真情流露,缓缓引领迷失在家庭困局中的观众感受自己的内心,回味亲情最初的美好。节目形式真实不做作,节奏舒缓,让观众的注意力可以完全集中在节目内容上。而内容设计朴实而简单,恰好给观众营造了回归自我,反思情感的良好环境。对于当下普遍存在的父母与儿女的沟通障碍,情感鸿沟,这档节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努力通过一个个“拟态公众”的倾诉,引发情感共鸣,传递情感暖流。
结语
2017年的这些文化综艺涉及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情感淡漠疏离,心灵孤独疲惫;文化精华缺失,文化速食横行;家庭亲情淡化,家人沟通不畅。近几年,我国综艺逐渐在情感建构、知识传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做出努力。综艺节目的题材日益贴近社会实际问题,更加吻合社会“精神需求”,注重“人文意识”层面的发掘和思考。这些都是良好的文化觉醒信号,也是媒体反思自我的重要开端。国家前进需要依靠精神与物质的协同力量,而综艺传播中的“人文意识”是一把利刃,可以斩除社会生活中精神文化的消极因素;同时也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民众的精神方向。下一阶段,希望国产综艺继续在人文意识传播层面做出更加深入全面的探索,为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文化认知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