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文章阅读

2018-04-26梁吴芬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徐达鱼贩高坡

梁吴芬

【锁定考点】

1.概括文本內容;2.把握写作线索;3.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5.理解含义丰富的词句;6.辨识记叙的顺序并分析其作用:7.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8.评析人物形象;9.赏析表现手法。

【新题演练】

(一)《不只是桌面》阅读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树的一块囫囵的横截板,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着看起桌面来,心里便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有一幅画。

③画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是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缠绕得很不规则,线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断了,又派生出新线,缠绕的局面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囊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泉中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没有鱼,没有风,一个静静的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

④有书上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在无数个圈之后结束了生命,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对这条运动的线更有兴趣了。我细细看着,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那么不自由!月亮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第三就是在空间里努力,空间充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必须靠着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啊!

⑥我为它们做着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顺,哪一年是旱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生长了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来,这棵老树在风雨交加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地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着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⑧从那以后,每当我因胜利而得意的时候,一面对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当我因失败而愁闷时,一面对这桌面,我就豁达了。我感觉自己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自己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完成着一个我。

⑨我感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

(贾平凹/文,选自《爱你》2017年第12期,有校改)

1.“我”为什么“感激这个桌面”,并且“永远不会离开它”?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像是一泓泉中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没有鱼,没有风,一个静静的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棵老树是“可怜的生命”,又是“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在下列句子后面续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阅读感悟。

它,不只是桌面,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破屋重筑》阅读

我看一个人,不喜欢看对方极力展现的光鲜,而喜欢去看他性格里的“破损”之处,当然不是出自某种阴暗心理,而是,“破”的地方藏有宝藏。

十几年前的三里屯,有一个开酒馆的台湾人,他会算命。我那时候特别信这个。就傻乎乎地跑过去算。他送我四个字——破屋重筑。

一般算命的人说得好的地方,我就信:说得不好的地方,我很快就忘掉了。但是直到今天,我都记得这四个字。

我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离婚,常被小伙伴们嘲笑和欺负。我天性敏感,因而性格里生出了很多不足之处,如自卑、自负、骄傲、脆弱、偏执、尖刻等,我把它们统称为一个字——破。

我二十多岁时因为一部戏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被众多人奉为偶像。我来不及让自己更优秀,只能极力掩盖不好的东西。

在成名不久之后的一次采访中,一名记者直接指出我的失误:“刚才的成语你念错了。”我恼羞成怒,直接跟他翻了脸。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我非常在意别人是不是瞧不起我。但是从那以后,我开始买些书回来读,甚至开始写一点儿东西。

为了证明我不是花瓶型男演员,我拼命地学习演戏。那时候,我不停地看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等人的表演,惊叹道:“他们怎么可以演得这么牛!”我也想成为一个很牛的人,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演戏常常用力过度。

后来,我发现为了证明自己而刻意遮掩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但我还是无法摆脱“破”给我带来的痛苦。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吃饭,说起了童年的经历,平时很淡定的朋友突然哭得一塌糊涂。她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离异,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她的母亲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她不管不顾。她从小就自己打理生活,饿了自己做饭,病了自己去医院,从来没有体会过家的温暖。她说,有一次放学后,邻校的一个男生骑车跟着她,她一直在街上绕圈子,不敢回家。她害怕被人知道她住哪儿,因为家里没有人保护她……

我怔了许久才对她说:“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你才是今天的你。你比大多数女孩独立、坚强……”我忽然明白了:我们所有的力量都来自“破”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弥补“破”了的地方,从而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我后来在《鬼水瓶录》一书里写了一个“念珠散”的故事,里面的鬼王因为对死亡有更深的觉察,所以对死亡产生了巨大的恐惧,他终生都在对抗这种恐惧,而他所有的智慧、超凡的觉悟,也都来自这种恐惧。重筑破屋,要靠认知、面对、谅解和宽容。

回首这荒诞又真实的五年,收获只有自己知道。有人问我。如果过去没有发生那些事,我今天会怎样。我告诉他,没有其他的路,我必然会站在这里。老天会这么安排,一定是有原因的。

(陈坤/文,选自《读者·校园版》2017年第18期,标题为编者所加,有校改)

1.根据示例概括文中叙述的事件。

(概括事件时,一般采用“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句式。)

(1)十几年前,算命的人送“我”四个字——破屋重筑,“我”一直记得这四个字。

(2)二十多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次,__________,“我”告诉她正是童年经历让她更独立、更坚强。

2.在作者看来,什么是性格中的“破损”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待自己性格中的“破损”之处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 )一无法摆脱“破”给“我”带来的痛苦一( )

4.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可以从分析标题的语言表达特点入手。)

(三)《黄土高坡》阅读

那天是个周末,我和徐达来到了黄土高坡。“黄土高坡”是一个镇的名字。

也没有什么目的,纯粹是来玩。起初,徐达不想来。我忽悠他说,越是偏僻闭塞的乡下,越有老东西。

徐达是个搞收藏的。

“想去就去,别那么多废话。”徐达就开着他的车风驰电掣地来了。

我知道,徐达对捡漏儿不抱什么幻想,见我坚持要来,他于心不忍。什么是朋友?这就是朋友,

车到山前无路可走,我们才停下。把车停到黄土高坡镇中心小学的围墙外面,我和徐达便步行上山了。还记得那首《黄土高坡》的歌曲吗?“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事实真的是这样,山风呼呼,很有点威力,像要把我们身上的衣服给撕扯下来。我们走路都得抱着膀子弯着身子,害怕被风刮跑了似的。

我有点后悔来这里。真是看景不如听景啊,风“是我的歌我的歌”,但此时此刻,风就是我的冤家。

恰巧这时,徐达接到一个电话,让他回去帮忙鉴定一件东西。

趁坡下驴,我们就下山了。两个人灰头土脸的,想到校园里洗把脸,方便一下。走进校园的大门,孩子们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琅琅震天。显然,孩子们正在上课。我发现偌大的操场上摆满了石头,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石头是电话机那般大小,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形状不一。我走近了看,石头上还有名字,每块石头上都有,张富贵、马兰花……,像是学校学生的名字。

徐达认真看了几块,说:“都是普通的石头,不是什么值钱玩意儿。”

我想了想,说:“可能学校没有运动器械,孩子们用这个练举重用的。”

正当我们议论这些石头的时候,一个老师模样的男人走了过来,他满头白发,驼着背,有五六十岁的样子。

我忙上前打招呼:“大叔,您是学校的老师吧?”

“大叔”笑了,慌乱地摇了下手:“可不能这么叫,我今年才40岁,长得有点着急……。我姓张,您叫我张老师好了。”

徐达母鸡下蛋似的咯咯笑起来。我知道他笑什么,他清楚,我刚过52岁生日。

我没有理睬徐达,询问张老师这些石头的用途。

张老师没有说话,打开他的手机,上面有一段视频:黄土高坡上,山风呼啸,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迎着风吃力地走着。

我下意识地说道:“她这么小,要是被风吹到沟里怎么办?”

张老师关了手机,说:“这个女孩叫张菊花,家住黄土高坡村,她的书包里放着石头,不会被风刮跑的。”说罢,张老师走到一个石头摆成的方阵那里,弯腰抱起一块圆形的石头,拿给我们看。

我看到石头上写着“张菊花”。

我双手接过石头,感觉差不多有15斤重。

一直没有说话的徐达忽然对张老师说:“这些石头有多少块?”

张老师随口答道:“黄土高坡村86个学生。86块石头。”

“每块石头200元,我全部买下。”徐达挥了下手。

张老师不解其意,愣愣地盯着徐达。

我知道徐达的意思,他是想帮助这些孩子。我对张老师说:“卖了这些石头。孩子们可以到山上每人再捡一块嘛。”

张老师明白过来,搓着两手,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

當即,徐达就跟张老师联系了一辆车,拉走了这些石头。

后来,徐达举办了一个拍卖会,拍卖这些石头。拍卖开始前,徐达播放了张老师手机上那段视频,然后讲述了这些石头背后的故事。

2000元起拍。

不到半个小时,这些从黄土高坡拉回来的石头被抢购一空。

我私下算了算,徐达赚了将近20万。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商人就是商人,什么时候都不忘赚钱的初心。

我心里有气,有好长一段时间没和徐达联系。这期间,他也没和我联系。

忽然有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新闻:黄土高坡村收到一笔20万元的捐款,根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捐款人的愿望,建了所小学。

我这才意识到,我误解了徐达。

(侯发山/文,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22期,有校改)

1.请仿照示例,概括文中情节。

看石头—议石头—( )—( )

(根据示例,要用“动词+‘石头”这样的短语形式来概括。)

2.文章第6段写“风大”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徐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很有特点,请你结合文章具体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徐达在拍卖会上讲述了“石头背后的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你从徐达的角度讲述这个“石头背后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等鱼断气》阅读

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肝病,向来有“女怕脸肿,男怕脚肿”的說法。此外,她还伴有黄疸、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喝鲫鱼汤。医生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的,药效才好。

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那个时候物资高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如同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但为了母亲,父亲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1个多月后,母亲的黄疸消退。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医生这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36元,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且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8毛钱左右,甚至1元,1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父亲默不作声。医生继续说:“鲫鱼三四两,去肠留鳞,以商陆、赤小豆等分,填满扎定。水半锅,煮糜去鱼,食豆饮汁。忌盐、酱20天。”“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古代中医说过,杀取动物用其肉,骨子里是欠仁爱的。肉还不冷,灵性还在,所以现杀不能现吃,应候其肉冷再烹。忌与大蒜、砂糖、芥菜、猪肝、鸡肉同食。”

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说:“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吧!”

天已擦黑儿。路灯下,我看到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两人似乎在对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瑟瑟发抖的身子,仍然坚定地蹲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在我耳朵旁边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

我不解地看着他,没说话。为什么活鱼不买,要等它断气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1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怏怏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了!你蹲了两个钟头了!”

然后,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父亲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下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

“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刚死的鱼或处于弥留之际的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高于久死之鱼。或许被父亲的举动感动,或许觉得父亲识货,可以省却与人的反复解释,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老胡,这儿有鱼,快来!”

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10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烧到40摄氏度。

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1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胡展奋/文,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6日,有校改)

1.可不可以把文章标题《等鱼断气》换成《买鱼》?

(作答时。可从结构、内容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先指出加点词语运用了什么写法,再结合文意分析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插图/稻荷前)

猜你喜欢

徐达鱼贩高坡
Observation of nonlinearity and heating-induced frequency shifts in cavity magnonics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三条鱼
知足
粘上塑料假眼睛鱼贩卖鱼“装鲜嫩”
丰收愿景——贵阳高坡
坐在车里发呆的老公
酒作诱饵试功臣
黄土高坡的 红色“胎记”
花溪高坡醉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