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类在手术过程中有关麻醉学的应用
2018-04-26王艺淼
王艺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手术过程中麻醉学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麻醉学在手术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帮助大众提高对麻醉的认识,让麻醉人员能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从而推动麻醉学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医学、医疗的进步,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手术;麻醉学;医疗水平;疼痛机制
前言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身健康及法律保护愈发关注,这也是医患关系愈加严重的原因之一。在医疗领域,患者不仅仅关注医疗水平,还会关注临床服务质量,麻醉学也是大众关注的重点。下面对人类在手术过程中有关麻醉学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手术过程中麻醉学的重要性
人类在患有重大疾病时,大多数都会选择进行手术,因为手术具有普通药物治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虽然手术手段能够治愈疾病,减轻患者身体及心灵上病痛的折磨,但同时其也会对人体产生“创伤”,还伴有疼痛、发炎状况,人体在感知到痛觉后会产生一系列的机体变化,也会使患者遭受到深度的疼痛。例如,在手术后会出现持续的阵痛、血管扩张、血压升高及心跳加快等等,此类问题都会对术后人体有很大的不利影响。“麻醉”对于缓解患者疼痛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外科手术中其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临床操作,已经形成一门系统性的学科—“麻醉学”。麻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麻醉类药物,此类药物在术中、术后都能起到很好的降低疼痛感的作用,常见的麻醉药物有醋托啡、醋美沙朵、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啶及乙酰阿法甲基芬太尼等,其能够对人体的中枢神经进行“麻醉”,但是长期使用或滥用会使人体产生依赖感,形成“药瘾”[1]。除此之外,麻醉学还涉及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对于内科、外科、妇产及小儿等也有联系。在各种各样的手术中,麻醉学都能发挥出其价值,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感,增强手术效果。
二、人类在手术过程中有关麻醉学的应用
(一)临床麻醉
应用麻醉学,医生能够在手术开始前或进行中对患者进行麻醉,帮助其减轻手术疼痛,在女性分娩及其他一些会使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感的治疗中广泛应用。该学科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并且还能保护患者人身安全。但是在应用中要严格执行使用规范,并密切观察患者动态,及时调控麻醉用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产生,保证患者健康。以小儿手术中的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为例,在手术中,七氟醚麻醉性能较强,对中枢系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低动脉压,但却对心血管没有太过明显的作用。在呼吸系统方面,七氟醚能够抑制呼吸作用,能够舒张气管、不刺激呼吸道、不增加分泌物。同时,七氟醚还能够松弛患者骨骼肌肉,能够增强肌松药的效果,主要应用于麻醉诱导及增强麻醉效果上。在小儿麻醉中,采用1.5%-2.5%的麻醉浓度,能明显稳定小儿血液流动状态,苏醒时间一般为13min,并且极少发生呕吐及恶心现象。由此可见,应用合理的麻醉方法能够帮助患者稳定血液循环状态,能加速苏醒,在实际临床麻醉中效果较好。
(二)急救与复苏
在手术中,患者还很有可能发生窒息、缺氧、心跳频率失常等问题,麻醉学的研究内容中也包含急救与复苏,通过麻醉手段保持患者呼吸状态、稳定心跳,这都需要麻醉师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及身体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猝死的人有54.4万,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一人死于猝死。该症状在医疗及救治中比较常见,死于猝死的人数占据总死亡人数的15%-20%;其中心脏性猝死占总猝死人数的75%,且在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就会造成死亡,常发生在非救治情况中,在老年人群体中多发。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时间”就是生命,据计算,在1min实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90%以上、4min以内成功率为60%左右……10min再实施复苏的可能性几乎为0,这都要求麻醉人员具备心肺复苏及急救的能力,同时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复苏力度,将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急救与复苏指的是使患者恢复意识,也就是恢复其脑功能。在脑组织损伤中,窒息会使患者极为敏感,由于缺氧,脑组织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损伤,对患者术后及康复后的影响都很大。同样的,在麻醉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损伤就转化为了脑缺血,容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三)重症监测治疗
麻醉人员除了要在手术中尽可能的保证疼痛感的减轻,还要积极配合医生,预防手术意外并发症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学应用的设备也有很大的改进,在监测方面,麻醉恢复室就是一个重要进展,其能与重症监护室协调工作,确保麻醉效果及手术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尽管相关设备及机械不断进步,但是麻醉意外还是时有发生,这都需要麻醉人员进行人为控制,降低手术风险。同时,还要采取合理的麻醉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全麻、局麻和区域阻滞麻醉三种,不同的方法对于临床效果都有不同的影响,麻醉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状态进行合理选择。例如,饱食后急症手术患者在麻醉中出现呕吐或反流现象,麻醉人员应提高重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尽可能选择局部麻醉方法。其次,在患者条件不允许局部麻醉时,可以采用椎管内阻滞。可以将直径为7mm的胃管插入患者胃内,帮助患者排出食物残渣;也可以使用相关药物减少胃液分泌;还可以“催吐”,但是要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再次,进行麻醉诱导。麻醉人员可以适当选择诱导药物,如“氧化亚氦-氧-氟烷”,减少呕吐及反流。最后,熟练插管。此环节需要麻醉人员具备较为熟练的插管技巧,用丰富的经验进行操作。对于此类麻醉意外,不仅需要麻醉人员提高警惕,在手术前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及意愿,合理选择麻醉方法,还需要加强相关监测力度,对术中及术后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帮助相关医生及时发现患者问题及麻醉问题,保障手术效果[2]。
(四)疼痛治疗机制
在临床手术中,“疼痛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患者的主观感受,会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感受到不适应性,由身体中的中枢系统发出疼痛讯号,进而对身体各个部分进行刺激,十分不利于手术进行。对于疼痛治疗,相关医学专家也在不断进行研究,麻醉药物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当前已有部分药物能有效缓解手术疼痛,是医学及麻醉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疼痛治疗机制的研究中,John Bonica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所“疼痛诊所”,打开了疼痛研究的大门。随着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中去,麻醉药物種类增多,但是尽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药物,临床中的主流药物还是阿司匹林及吗啡等,相关学者逐渐认识到临床与麻醉理论间的巨大差异。以“肌松药”为例,该药广泛应用于全身麻醉,其在1942年首次应用于临床手术,后续又有其他专家研究出了新型药物,大部分都是以非去极化为主,近数十年来鲜有新药诞生,但是相关学者并没有放弃研究,部分学者将肌松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静脉麻醉与镇痛麻醉应用于临床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3]。随着麻醉的监测及相关药物的研发,医学领域的麻醉学会更加进步,帮助患者消除疼痛。
结论
综上所述,麻醉学在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治疗机制中,通过该学科的应用能够大大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保证其安全,进而提升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宏英.舒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啶应用于临床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0):38-40.
[2]陈继超,朱虹.麻醉对手术预后的影响与麻醉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4):126.
[3]曾因明.全麻药物和全麻相关用药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7,41(05):321-324.
(作者单位:大连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