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应注意培养三个点能力
2018-04-26冯旭宏
冯旭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在7年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1 符合时代需求的探究能力
生物这门课程是十分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因为自己自身的逻辑组织不严谨,会对知识理解不到,也就导致了整个知识的框架的构建不扎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出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就可以更好的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前的这一个部分利用探究式教学进行展开会更有利于课堂开启时的推进。对于教材上一些较简单的典型实验,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以增加他们的实际操作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学生的不断练习,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可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为以后进行探究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课上,教师与教材已设计好了一切,学生按部就班,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若能设计一些的探究性实验,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将本来单调的实验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实验。例如:在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实验中常用释放量的方法,但当氧气产生量较多时就很困难。我们利用氧气的性质启发学生,用打孔器将过滤纸制成小圆片,浸没在含过氧化氢缓冲液中。实验开始时,小圆片浸没在溶液的底部,但后来会浮出液面,这样记录小圆片上浮的时间,用时间的倒数来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通过实验过程引出并讨论一些问题:为什么小圆滤纸片在实验进行一定时间后就开始上浮?为什么在此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要用缓冲液等?这种探究性实验方法,激发了学生不断改进、完善实验的求异思维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如果把外界溶液换为硝酸钾溶液,可能会观察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最理想的材料?蔗糖的浓度是否正确?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學生自己分析实验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还不能深入教材中的实验、身边的问题、生产中有关生物现象去分析,合作找到答案。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进行探究活动教学时时,老师都不应将自己的活动设想强加在活动方案上,老师只是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要学生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这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制定明确的计划方案对于探究过程相当重要,如果没有交待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一节课下来而没有收获。同时任务要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个人做什么事分工明确,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有事做,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分组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搭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组合,动手能力强的、擅长表达的、能力一般的、稍差的等互相协作,避免出现能力悬殊过大,好的组很快完成了,其他组半天没有进展。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经常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讨论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组的概念、种群与物种的概念等。小组合作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提高了合作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按部就班,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今后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高中实验大多数可以在教室里进行。
(作者单位:从化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