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有企业党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创新同构

2018-04-26谢延钊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6期
关键词:党建国有企业创新

谢延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自去年起,中央加大了国企混改力度,在混改中如何合理地开展国资企业的党建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议题。笔者通过走访、调研,试图深入探究现实问题的根源,并以产权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衍生理论为基础,对国企改革与国企党建工作进行了同构分析。

[关键词]创新;制度经济学;党建;国有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48

[中图分类号]F276.1;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6-0-02

1 相关理论与演化历程

1.1 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演化

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提出了制度成本的内生性特质,建立了制度约束与个体选择的联系,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衍生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界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属性,逐步完善了以企业为对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的超产权理论、量权分立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也都对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以公司治理、特别是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为核心,进而衍化出一系列新的理论,如以股东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和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

1.2 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化

我国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不断探索,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在法律框架内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演化路径。在近几十年的路径演化过程中,以路径依赖问题和委托代理权利边界不清等问题尤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问题、改革难和大中型国有企业股权相对集中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公司治理理论、特别是以其为基础的产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学说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中对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有关理论解释,特别是路径依赖理论,也尝试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征与问题进行解释。诺思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诺斯的这一论断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国家宏观政策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符合。学者吴敬琏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所有者、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学者张维迎也提出公司治理主要是有效的制度安排。

2 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探索

2.1 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

根据经济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实际可以将企业制度按照制度的自身逻辑特征分成3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所有制;第二层次是产权制度;第三层次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企业制度中的最根本的层次,是区分不同企业制度根本性质的标志。产权制度是所有制与资源配置调节机制的中间层次,是处理生产要素归属与其边界的核心。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是企业决策、经营和管理的具体框架。

2.2 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探索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提出了多种理论框架:如企业主体论、企业本位论、经营机制理论和股份制理论等。回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之后到1977年,这一阶段国企的经营管理主要仿照“苏联模式”,即国家是唯一的产权主体,各国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营和调节机制。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期间对国企改革做的初步探索,开始尝试对经营主体“放权让利”,这一阶段开始实施市场调节补充计划经济体制,不断扩大企业自主全,将职工物质利益与企业经营管理挂钩。

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2002年國企改革尝试制度创新的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始标志,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五中全会定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基调、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创新原则,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角色开始转变。

第四阶段是2003年以后,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始注重产权制度,各级企业与监管部门开始注重全面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工作。

目前,国有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的来说依然处于第二级和第三级企业制度之间的变革过程中。我国只有制定了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制度,才能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设完成。

3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相关制度问题

3.1 国有企业制度不健全

我国国企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解决了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问题,但是针对第三层级资源调配机制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手段,存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如所有权、归属权与从中获取生产资料利益的权利不对等的问题;部分领域存在不完全匹配的现象,导致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

3.2 我国国企改革中党建工作与制度建设的理论发展不足

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与政策措施是在借鉴西方企业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党建工作与制度建设的理论发展不足的问题。由于依据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不到位,企业员工的基本权益及改革中的“后评价”等流程管理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

3.3 我国国企发展从时空上存在不均衡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关联性。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好,特别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国企发展水平较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从时间上看,受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约束,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与地方开放程度早晚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越早开放地区的国有企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3.4 存在制度冲突与“碎片化”管理

在实践中,党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还存在着制度冲突和“碎片化”管理等问题。一是新老三会机构和职能交叉重叠,导致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力边界不清。二是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经理层依法行使用人权及配置资源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党组织较难在选人用人上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三是国有企业治理呈现“碎片化”,治理被各级监管部门、权力机构分割为管钱、管人、管事上,出现争相插手人财物安排寻租等现象。

4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构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更加需要将党建作为解决制度层面和理论层面问题的核心“钥匙”;一方面产权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监管缺位、边界不清等问题,需要按照既定规则去执行,不能轻易修订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在国企经营管理中,党建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边界不清、监管缺位等现实问题。

4.1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有效解决委托代理理论问题的抓手

针对内部控制等问题,党组织可通过党委“三重一大”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民主监督予以纠正。针对监事会履职监督不力的问题,党组织可通过民主化、制度化的组织安排,以纪检、职代会等形式确保广大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干部职工思想问题,党组织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建设进行疏导。

4.2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完善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决策作用能够通过相关措施推动各项治理工作,确保国有企业的社会属性与企业属性得到落实。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参与“三重一大”重要决策,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第二,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第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反腐倡廉推进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党组织要按照政治核心的功能要求,以“制度”方式对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和决策的“边界”做出明确具体规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有利于领导边界清晰化、治理决策科学化、权利运行规范化和政治生态纯洁化。

4.3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优势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改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

国有企业完善市场化经济管理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深刻的变革,必须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成长的竞争优势。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党组织要维护大局,把握方向;在经营层开展工作方面,党组织要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在理顺员工思想、保持稳定方面,党组织要走群众路线工作;在突破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党组织要驾驭全局,稳定形势,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5 结 语

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断加强国企党建工作就是协调党建与国企改革工作,充分發挥党建优势,促进国企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国企改革进程梳理了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问题为抓手,以产权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衍生理论为基础,结合国企改革与党建工作,对二者的同构做了一些初步论述,但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不成熟,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党建国有企业创新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