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

2018-04-26义戴佩

青年文学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方位词隐喻

义戴佩

摘 要: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方位词;隐喻;不对称;认知合理性

作者简介:戴佩(1991-),女,湖北黄冈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

1.引言

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中方位词“上/下”的释义,可以将“上”和“下”的释义概括为两个基本义项:一、“上/下”用在名词前,表示位置在高处/低处。二、“上/下”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之上/物体表面之下的范围之内。“对称”指一目标领域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上或下,形成由“上/下”构成的反义词,如“上半年---下半年”等。“不对称”指某一目标域没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只能用“上”或“下”来隐喻,如“上学校”,而不能说“下学校”。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无论处于何种场景关系,基本呈对称性;当“上/下”映射到非空间领域后,却呈现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现象。本文将从“上/下”隐喻的主要范围来分类考察其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其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2.“上”和“下”的隐喻义

(1)隐喻数量和时间 在这两个目标域中,“上/下”基本对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如:物价上涨、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上扬、通货膨胀下降;上个月、下个月、上半夜、下半夜。隐喻方式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温度计和股市走势图直观再现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一对隐喻。用空间来隐喻时间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相吻合。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的神经,但是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日历实现“时间即空间”这一隐喻。在日历中较早的时间总是出现在较晚的时间之前/上。

(2)隐喻社会心理和地位级别“上/下”隐喻社会心理时基本对称。从“上/下”表示地理方位的高低,隐喻拓展为社会心理的高低,等级较高为上,等级较低为下。例如:上座、上层、上司、部下、下层、下级、乡下。从以上例子中可发现不对称:有“上”无“下”或有“下”无“上”。如有“上座”无“下座”,有“上司”无“下司”,有“上宾”无“下宾”,有“部下”无“部上”,有“乡下”无“乡上”。这与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密切相关。当对某类对象划分等级时呈现对称;当强调某一对象的特殊地位时就呈现不对称。有些特例如陛下、阁下、殿下等用来表示对人的尊称时,情况则截然相反。

(3)隐喻背景条件“上/下”还可用来映射更为抽象的背景条件,但两者有区别:“上”可单独跟在抽象名词之后,或与“在”组成“在……上”表示范围或方面。而“下”不能单独跟在抽象名词之后,只能与“在”组成“在……下”结构表示某种背景,且必须是带限定词或带定语的动词。例如:理论上、本质上、在历史上、在法律上、在恶劣的环境下、在老师的指导下。此外,“上”可由“上表面”再映射到“外表面”,指物体的侧面、下面及全方位的表面。例如:黑板上(侧表面)、天花板上(下表面);身上都是泥巴。(全方位)。

(4)隐喻状态“上/下”也可表状态,较理想状态为上,不理想状态为下,朝较理想状态改变是向上运动,朝不理想状态改变就是向下运动。例如:境地、处境、地步、步入佳境、陷入困境、达到最高境界。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睡觉的时候躺下来,醒来以后站起身,健康时站着或坐着工作,生重病时会卧床不起,死時会倒下。嘴角下拉、脑袋耷拉、双肩下垂等身体动作总与沮丧等负面情绪相连,而嘴角上扬、昂首挺胸等则与快乐等正面情绪相连。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佛道两教都追求尘世之上。下面是状态域中特殊的隐喻拓展,潜意识为下:下意识;高尚为上,低贱为下:上德、下贱;质量较好为上,质量较差为下:上品、下品;公开为上,私密为下:上市、下市;紧张为上,放松为下:上班、下班;正面行动完成为上,负面行动完成为下:当上经理、抛下妻子。但“下”也可指正面动作完成,如:创下佳绩。这一现象可能源于Lakoff(1993)注意到的事件结构隐喻的双重性。Lakoff认为,事件结构隐喻有位置模式和物体模式。根据位置模式,状态是位置,状态改变位置改变,向较为理想状态改变是向较为理想的位置移动。当较好的动作完成被视为向上运动是位置模式。根据物体模式,特征被视为所有物,变化被视为所有物的运动,也就是获得或失去所有物。当较好动作完成被视为向下运动是物体模式。“创下佳绩”是物体模式,反映了动作对象(佳绩)位置的改变,即本来在空中漂浮,后被牢牢抓住成为所有物。

3.“上”和“下”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1)地理上的不对称 “东南西北”本无优劣之分,而历史上各朝代大多建都在北或西。“北”和“西”逐渐和“上”、“尊”、“贵”相连,“南”和“东”则与“下”、“卑”、“贱”一致。从科学角度看,这是由我国地处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这一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张德鑫,1996:66)。我国古天文学中天文星图的方位坐标,以南面“仰观天文”而绘;我国上古地图的方位仪亦是由南面“俯察地理”而得。大至历代都城宫殿,小到百姓民宅都是坐北朝南。我国总体地貌特征是西高东低,故“西为上,东为下”。古今一致说明了汉民族认识自然的合理性。

(2)称谓上的不对称 汉语方位词与称谓词的组合,构成了庞大复杂的方位称谓词系统,有助于充分体现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地位等级、辈分大小,也是方位词的尊卑象征在称谓词中的延续、拓展和深化。古代官员见上司自谦为“下官”,如今把尊贵的客人待为“上宾”,自谦时称自己为“下辈”、“下愚”。

(3)心理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处所本是客观存在,但受历史现实条件影响,在人们心理被划分为优劣不同的等级,当表示向这些处所运动时向优为上,向劣为下,如下基层下乡等。因基层与上级机关相对,上级机关与基层的处所等级有优劣之分,由上级机关到基层去就是“下基层”,而乡村滞后于城市,从城市派往乡村就是“下乡”。背景不同的当事人对于同样的处所,心理感受往往不同:高攀为上,低就为下。

4.结语

“上/下”不對称始于人体作为客体原形的不对称,“上”有大于“下”的优势首先取决于人体特有的生理结构。借助隐喻投射,从“上/下”的空间词义向非空间隐喻义的延伸,“上/下”形成的不对称几乎与空间方位词的“上/下”的不对称一致。作为一个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文化因素对汉民族整体认知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特有的地形地貌、社会等级优劣心理决定了汉文化社会在诸多方面的“上/下”之分。这正好印证了认知的形成有客观物质基础又受制于具体的民族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蔡永强.概念隐喻与方位词的隐喻化[J].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辑室.汉语研究与应用(第6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2]范金玲&李红.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语义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3).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16(7).

[7]周统权. “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语言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8]Lakoff,G.&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9]Lakoff,G.The Conter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 Ortony(ed.)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猜你喜欢

方位词隐喻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方位词理解能力比较研究
有讲究的方位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动物们的聚会
一滴水里的隐喻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