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民俗话语的英译研究

2018-04-26张文静易永忠

青年文学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英译红楼梦

张文静 易永忠

基金项目:本文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項目《“一带一路”视域下桂商史料整理及其英译研究》和广西高校科研项目《中国—东盟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106LX213。

摘 要:汉语中的民俗话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沉淀下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民俗话语的英译应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文章将从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三个角度对《红楼梦》中民俗话语的英译进行研究,以期为俗语的英译提供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话语;英译

作者简介:张文静,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易永忠,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4

引言:

“俗语,或称俗话,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通俗定型语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更是风俗文化的载体(刘泽权,张丹丹,2015)。”汉语中民俗话语诞生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展示了人民丰富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人民美好的愿望。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趣味十足,因此使用频率极高,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情达意方式,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语言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同样的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汉语民俗话语的英译便成为一个翻译难点。在翻译汉语民俗话语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字面意思,更要传达一种文化,即不仅要翻译民俗话语所蕴含的意义,完成语言交际的任务,还要尽可能地传达其背后的民族文化,从而更好地通过翻译活动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对汉语民俗话语进行英译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这是值得译者思考的问题。文章从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三个角度对《红楼梦》中民俗话语进行英译研究,深入分析了各个翻译策略的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进而为俗语英译提供启示。

1、直译法在《红楼梦》民俗话语英译中的运用

1.1 直译法概述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王文彦,2014)”。汉语民俗话语英译中的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的语言规范和不产生歧义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比喻、意象和民族特色的翻译方法。“语义对等时,直译既能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能最大化地保留源语的含义(周佶,周玉梅,2014)。”

翻译汉语民俗话语时采用直译法能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比喻、民族色彩和源语言文化中特有的表达,将源语言文化传播到目的语世界,从而完成翻译活动文化交流的任务。有的民俗话语喻体喻义相似,仅通过字面翻译便能使译文读者获得准确的形象意义,在此情况下采用直译法有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民族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更加了解原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促进文化交流。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异,直译法的使用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但两种语言存在诸多共性,为直译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直译有利于拓宽文化视野,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使其更好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窦卫霖,温建平,2015)。”

1.2 案例分析

例1:原文: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曹雪芹,2017)

译文:If the King of Hell summons you at the third watch, who dares keep you till the fifth?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三界”指天、地、人三界。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信奉道教,坚信天上有神仙,地狱有鬼神,人间有凡人,且天、地、人三界都有各自的统治者,分别是玉皇大帝、阎王和君王。阎王作为地狱的统治者,手持生死簿,掌握着人间的生杀大权,凡人的生死时间都取决于阎王。西方文化同样富有神话色彩,从宗教角度讲,西方人尊崇上帝,认为他至高无上。他教化人们忏悔自己的罪行,进行灵魂赎罪,从而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上帝虽然在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中发挥着引导作用,但他并不掌管人的生死。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一位神能和中国文化中的阎王发挥同样的作用,即“阎王”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完全对等词,在此情况下,译文采用直译法,保留“阎王”这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将中国宗教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加深译文读者对该文化的了解。

例2:原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2017)

译文: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原文中有“人”和“天”两个名词,译文分别采用了“man”和“heaven”与之对应。“heaven”即上天,对其信奉者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上天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富有哲学色彩。中国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自称为“天子”,意为“天之子”,他坚信君权神授,即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而且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此外,上天是人类命运的主宰,是法律与规则的普遍概念,他统治并监督着人们的行为。译文采用直译法,贴切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揭示了中华文化中上天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有利于目的语读者将中国的上天和西方的上帝进行比较,促进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

例3:原文: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曹雪芹,2017)

译文:As long as the mountains there we shant lack fuel.(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原文中有“青山”和“柴”两个名词,即译文中的“mountains”和“fuel”。该句的字面意思为“只要山上林木繁茂,就不必担心找不到木柴”,其引申意义为“只要事物的根本还在,暂时遭受损失并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青山是木柴的根基,可看作是一个整体,木柴则是青山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只要树林还在,木柴的供给就很充足。该俗语浅显易懂,目的语读者仅从字面意思便能理解整句话的内涵,因此,译者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文中的“青山”和“柴”,用简洁直接的方式揭示了青山与木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将直译法在《红楼梦》民俗话语英译中加以运用。可将“知人知面不知心(曹雪芹,2017)”译为“You can know a mans appearance but not his nature. ”,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雪芹,2017)”译为“A camel dies of starvation is bigger than a horse.”

2、意译法在《红楼梦》民俗话语英译中的运用

2.1意译法概述

意译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使用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 但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和结构(姚丽文,2009)。”就跨文化语言交际而言,意译强调的是目的语文化体系与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意译不仅能体现不同语言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文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且能体现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汉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性有时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将民俗话语英译时会出现形式和意义不可兼得或能直译但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的情况,此时译者应灵活变通,对原文进行意译,确保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含义。在翻译俗语时,当不能用直译法解释其含义, 又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表达时,译者应以上下文语境为依托,采用意譯的翻译策略来表达原文的含义,从而使译文通俗易懂。

2.2 案例分析

例4:原文:情人眼里出西施。(曹雪芹,2017)

译文: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西施是越国美女,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便是西施。“情人眼里出西施”蕴含着浓浓的爱意,比喻由于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不论对方如何都觉得对方无处不美。“西施”这个词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但她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却是一个陌生的人物形象,如果将“西施”直接译为“XiShi”,西方读者恐怕无法理解其作为美的化身的文化内涵,甚至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情人和西施之间是什么关系?眼睛和西施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了让西方读者对该俗语有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译文采用了意译法,舍弃了“西施”作为人名的含义,将“西施”译为“beauty”,直接体现其作为美的象征的文化内涵。

例5:原文: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的臊一鼻子灰。

(曹雪芹,2017)

译文:Youve saved me from a snubbing.(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臊一鼻子灰”比喻遭到拒绝或斥责,落得没趣。原文中出现了“鼻子”和“灰”,如果对其进行直译,则译文会出现“nose”和“dust”,导致译文读者产生错误联想,认为“臊一鼻子灰”就是“一个人的鼻子上沾了灰尘”。将“nose”和“dust”代入译文中,不难发现,鼻子、灰和平姐姐三者之间毫无关联,导致语句不通,对句意的理解也会有分歧,对原文感情色彩的表达也不到位,因此直译法在该句中行不通,需要译者灵活变通。译文采用意译法,深入分析了“臊一鼻子灰”的引申意义,将其译为“a snubbing”,突显了“遭到拒绝、遭受斥责”的含义。

例6: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曹雪芹,2017)

译文: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神仙”象征着法力无边和长生不老,一直深受凡夫俗子的仰慕。修道成仙也是道教信徒的终极追求,他们认为只要毕生恪守道教信仰,死后必能得道成仙。该俗语意为“世人都知道当神仙是件极好的事情”,透露了凡人对神仙的向往之情。译文采用意译法,将“晓”字译为“long to”,将“神仙”译为“to be immortals”,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得道成仙、获得永生的追求与渴望,也传达了道教文化对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如果译文采用直译法,将原文译为“All men know that being immortals is the best thing.”,虽然不影响原文基本含义的表达,但不能精准地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目的语读者在阅读直译的译文时,无法体会人们对神仙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现实生活的慨叹,也无法领悟道教文化在中国古代民众心中的地位。

《红楼梦》中有多个民俗话语可运用意译法进行英译,直接传达俗语的实质内涵。可将“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曹雪芹,2017)”译为 “One becomes more intelligent after experiencing the failure.”,将“生米做成熟饭”(曹雪芹,2017)”译为 “Thing can not be changed after it have happened.”

3、直译加注法在《红楼梦》民俗话语英译中的运用

3.1 直译加注法概述

“两种文化在认识世界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致使单纯的直译常常令读者产生困惑,译者有必要对一些概念作进一步的意义解释。因此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认知需要,译者有必要使用注释这种解释说明性的文字作为直译的补充(许敏,王军平,2016)。”

民俗话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源语读者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民族思维方式及语言使用习惯,因而很容易理解俗语中的文化内涵。但对目的语读者而言,这是一个闻所未闻、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很难单纯地通过字面意思了解俗语的真正内涵,对于那些含有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典故等具有中国特色元素的俗语,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译者在对民俗话语进行英译时,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即先直译,再对其加以补充说明,直译部分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意象,注解部分解释俗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译文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传达民族文化。

3.2 案例分析

例7:原文: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2017)

译文: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 (a prince noted for his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more delicate than XiShi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该句意为“比七窍玲珑的比干还要聪慧,比捧心的西施还要娇美”,其引申意义是“形容林黛玉聪颖、娇美,也暗指她多愁善感且命运多舛。”该俗语包含了“比干”和“西子”两个人物形象,二者都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有“七窍玲珑心”,是智慧的象征,该词在此句中形容林黛玉聪明颖悟。“西子”即春秋末期越国美女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该词在此句中形容林黛玉病弱娇美。

目的语读者并不了解“比干”和“西子”的文化背景,如果只是单纯地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译为“Bi Gan”和“XiShi”,读者将无法领悟比干的聪慧和西施的娇美,原文隐含的文化信息也会大打折扣。该译文运用直译加注法,解释了比干和西子的人物身份和背景信息,使目的语读者在正确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中国人物典故及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例8:原文: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曹雪芹,2017)

译文:Like the dog that bit Lü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一句喻义型俗语,比喻人不识好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吕洞宾被尊为剑祖剑仙,是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的一位仙人。他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得道成仙后,为百姓解除疾病却不计报酬,深得百姓敬仰。“狗咬吕洞宾”源自民间传说,二郎神的哮天犬祸害人间,吕洞宾被其收入法宝后,因担心哮天犬被化成灰而将其放生,结果被反咬一口。

汉语读者对“狗咬吕洞宾”的故事耳熟能祥,而吕洞宾的仙人形象也是家喻户晓。与之相反,吕洞宾对目的语读者而言只是一个普通的男性形象,并无任何深意。如果译文不对其加以解释,读者将无法正确理解“狗”与“吕洞宾”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读者对原文理解的难度。译文采用直译加注法,先直译“狗咬吕洞宾”,后对该行为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加以解释,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实质内涵和感情色彩,也使目的语读者通过加注部分毫不费力地理解了“狗”与“吕洞宾”之间的文化关系以及“不识好歹”的文化寓意。

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中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民俗话语时,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可将“自古嫦娥爱少年(曹雪芹,2017)”译为“Since ancient times, pretty girls like Chang'e (the goodness of Chinese folktale living in the moon ) prefer the young to the old.”,对嫦娥这一神话人物加以解释。

4、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翻译不仅是目的语与源语之间词与词、句与句的转换, 更是思想精髓的交流与传播。《红楼梦》中的民俗话语生动形象且寓意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语言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吴丛明,2011)。” “在翻译过程中,具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的能力对译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Intan Safinaz Zainudin, Norsimah Mat Awal.,2012)。”《红楼梦》中民俗话语的英译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公式,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应具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的能力,进而提供更易于译文读者接受的英译文本。

参考文献:

[1]刘泽权(Liu,ZQ),张丹丹(Zhang,DD)(2015). 假如林语堂翻译《红楼梦》——基于互文的文化翻譯实证探索. 中国翻译,36(02),90-95.

[2]王文彦(Wang,WY)(2014). 文化视域中的汉语习语英译策略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06),151-153.

[3]周佶(Zhou,J),周玉梅(Zhou,YM)(2014). 直译、意译、音意译结合还是音译加注?——浅析《黄帝内经·素问》中养生术语的翻译技巧.医学争鸣,5(05),47-50.

[4]窦卫霖(Dou,WL),温建平(Wen,JP)(2015). 习近平国际演讲亲民话语特征及其英译特色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4),15-20+92.

[5]曹雪芹(Cao,Xq)(2017). 《红楼梦》(图文绣像本). 线装书局

[6]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1994).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in Beijing.

[7]姚丽文(Yao,LW)(2009). 直译与意译策略在英文歌曲汉译中的应用.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5),364-365.

[8]许敏(Xu,M),王军平(Wang,JP).(201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4(02),108-112.

[9]吴丛明(Wu,CM)(2011). 《鹿鼎记》中粗俗语的可译性限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02),175-178.

[10]Intan Safinaz Zainudin, Norsimah Mat Awal.(2012).Translation Techniqu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59.

猜你喜欢

英译红楼梦
摘要英译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摘要英译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摘要英译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