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
2018-04-26祝勇
祝勇
一
春天,宫墙里二月兰开了,整个乾隆花园(宁寿宫花园),都弥漫着兰花的芳香。乾隆花园是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在改建宁寿宫作为太上皇宫时,在宁寿宫西侧为自己建的一座隐退之所,以便自己在执政满六十年的时刻,带着他的全部光荣退出政坛。这是一座狭长的花园,南北160米长,东西却只有37米宽,但设计者将花园划分为四进院落五个景区,叠山理水,古木交柯、楼台画舫、曲园幽径,视觉效果达到“步移景迁”,其立意、构思与布局,有如一幅山水画轴,挂在紫禁城的红墙碧瓦之间。除此,园中尚有奇峰怪石、古松古柏,为庭院添几许幽远的气息,乾隆打算在自己从政六十载之后,在85岁上归隐山林,去享受那山间明月、树里清风,只不过他的山林并不远,就在紫禁城的东北角,到他居住了大半輩子的养心殿,也只有几百米。
乾隆诗里写:“山亭构为野芳开,春意方舒殿里梅”,他向往的归隐之地,应当充满“山野”之趣。就在这风花雪月中,有二月兰自然长出,让这座精心构筑的皇家花园,徒增了几分野趣。
许多人误以为紫禁城里没有花木。实际上,紫禁城不止是天子之城,接收着来自上天的隐秘信息(所谓奉天承运),也是一座花木山水之城,与大自然声息相通。紫禁城内,现存古树就有448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105株,二级古树名木343株。?譹?訛
紫禁城里最老的树,在武英殿断虹桥前,那里生长着十八棵古槐,号称“紫禁十八槐”。它们的树龄在六百年左右,几乎与朱棣同时代,因此它们是故宫博物院里最古老的文物,如保护历史园林的《佛罗伦萨宪章》所强调的,“历史园林是一主要由植物组成的建筑构造,因此它是具有生命力的”。
《周礼》上说,周代朝廷内种有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三槐九棘”从此成为三公九卿的代称。北京城自辽、金、元、明、清各代,都有植槐的历史。断虹桥前那十八棵古槐,是当今北京市区集中分布数量最多的古槐,最粗的一株,树高21米,胸径1.61米,冠幅23米,是北京市现存最大的古树。
在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宣宗行乐图》中,有两株交错在一起的柏树,即所谓的“连理树”。《晋中兴书》说:“王者德泽纯合,八方同一,则木连理。连理者,仁木也。或异枝还合,或两树共和。”连理之树,被赋予了特别的政治意义。在今天的御花园,在坤宁门至天一门的甬道上,仍有一组连理桧柏。这组“连理树”,被认为是皇家景观的核心。
御花园里,古柏苍然,西北角延晖阁前,柏树甚至成林。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都曾有诗为证。其中咸丰诗曰:“内苑规模惬素心,延晖阁畔柏森森。萧疏影动当窗竹,层叠苔生倚槛岑。”堆秀山东北角,假山湖石间,也有一株古桧柏,在乾隆时期,就被认为是一株古树。所以乾隆诗曰:“摛藻堂前一株柏,根盘厚地枝挐天。八千春秋仅传说,厥寿少年四百年。”因曾为乾隆遮凉,被乾隆封为“遮荫侯”。
除了柏树,御花园还有松树(如钦安殿、堆秀山白皮松)、槐树、楸树等树种。琼苑东门那棵龙爪槐,树高5米,胸径1.06米,冠幅11米,株龄超过三百年,被称为“北京龙爪槐之最”。
紫禁城里同样花木葱茏,像御花园绛雪轩前的太平花、建福宫的红梨花、文华殿前的西府海棠,芳姿各具。更不用说大量的野生草木,像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车前草、马齿苋、苦荬菜……“还有很多一时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都会在有风吹过的地方生出来,墙角、砖缝、瓦垄,甚至是城墙上高高的滴水里,都会意想不到地探出花朵来,告诉人春天到了。”?譺?訛
在皇帝眼里,草木茂盛、繁花似锦,不只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代表着国家欣欣向荣、昌隆永久。
二
有学者说:“相对西方的天堂说,中国文化中的乐园一直在人间。古人修真的洞天福地甚至有地图可寻访。东晋诗人陶渊明说他去过桃花源,那里不只有桃花和水川,还有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仙山再虚无缥缈,终归在人间。诗人、画家各自表述心目中的理想,图画是乐园范本,理论是天堂口诀,纷纷相地而围,动手堆土叠石,凿井引泉,栽花邀月,装置出大家熟悉的园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临天下的皇帝,也要徜徉山水间,去花前煎茶、石上叩曲,作天地间的仁者与智者。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园爱好者,他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皇家园林——艮岳,收尽天下美石名花,打造出的人间天堂。假山、灵石、古树、秀水是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故宫博物院藏宋徽宗《听琴图》,图中特别画一怪石,在抚琴者的正对画,也是画幅的中心位置,物虽小,却被置于抚琴者的对面,以代表“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精神”。宋徽宗的另一幅图——《祥龙石图》,则画了一块单独的石头。这号称山精湖骨的太湖石,玲珑剔透,凹凸起伏,以一微观景物,反映自然的丰饶多变、盎然生机,表达人在自然世界前的静观沉思。画卷后,宋徽宗以他纤弱而不失硬朗的“瘦金体”题道:
彼美蜿蜒势若龙,
挺然为瑞独称雄。
云凝好色来相借,
水润清晖更不同。
常带暝烟疑振鬣,
每乘宵雨恐凌空。
故凭彩笔亲模写,
融结功深未易穷。
倘若赵佶只是一个画家,对山水园林的爱好,也只是他个人的行为,但他同时还是皇帝,他的雅好,就变成国家行为,举全国之力,集殊香异色于一人,对人民则意味着无穷的灾难。花石纲,成为压垮北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金兵冲进汴梁城,一把大火,燃尽了大宋王朝的雄心与梦想,将皇宫变成一片废墟。靖康之耻,从此成为中原王朝胸膛上永难愈合的伤疤。而艮岳里的奇石,则被部分带到金朝的中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在北海琼华岛上,还有颐和园的青莲朵,还依稀可见当年艮岳的雪泥鸿爪。
北京也是一座园林之城,尤其西山一带,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金朝就在西山地区建立了八处离宫,名“八大水院”。明代在此营建了多处带有园林的寺庙和私家园林,最著名的是外戚李伟的清华园(清代改建为畅春园,与现存的清华园同名异地)和米万钟的勺园(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但明朝时期由于西北存在蒙古边患,没有在北京西郊修建皇家园林。到清朝,西北方向上的一脉青山,突然弥漫成一片片的山水园林,依仗着香山、万寿山、玉泉山的山水形制,分别建成了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三座巨大园林,还在附近建成畅春园和圆明园,“三山五园”的格局,至此成型。
中国帝王的花园别墅,成为法国国王倾慕和摹仿的对象——路易十四为自己的宠妃蒙特斯班夫人(Mme de Monte Span)建造了一座“中国宫”,中国的亭台楼阁、深院古塔,也取代了巴洛克风格成为法国国王最倾心的风格。当时的人说,北京是全世界的时尚之都,相比之下,巴黎不过是一个乡下。
“三山五园”毕竟道途遥远,因此,紫禁城里,陆陆续续筑成了“四大花园”,分别为:御花园(公元1420年始建)、慈宁宫花园(公元1538年始建)、建福宫花园(公元1742年始建)和宁寿宫花园(公元1776年始建),刚好明朝两座(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分别始建于永乐时期和嘉靖时期)、清朝两座(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皆始建于乾隆时期)。即使不出紫禁城,依然可以体验到一园清幽、满庭苍郁。其中紫禁城内最大的花园——中轴线上的御花园,面积只是颐和园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圆明园的二百九十分之一。大北京的灵秀壮美,被收束于紫禁城中,收纳在曲桥回廊之间。这些“花园不只是自然的入口,更是精神的皈依处”。?譼?訛
只不过乾隆皇帝虽然好园,却不敢像宋徽宗那样铺张,不敢大规模从南方采石,于是把目光投向京畿附近的房山,以爱惜民力。他通艺术,深谙石乃园林之骨;他亦知历史,深知石乃亡国之物,大明王朝建立之初,就刻意避免对物质的迷恋。同样也是画家的明宣宗朱瞻基(宣德)站在琼华岛,面对艮岳的遗石,写下一篇《广寒殿记》,说:“此宋之艮岳也;宋之不振以是,金不戒而徙于兹,元又不戒加侈焉。”?譽?訛让人想起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譾?訛因此乾隆对石头的态度无比纠结——既警惕,又痴情。宁寿宫区景福宫阶前那方挺拔隽秀的巨石——“文峰”石,就是出自房山。他写了一首《文峰诗》,命人刻在“文峰”石上。诗中说:
宋家花石昔号纲,
殃民耗物鉴贻后。
岂如畿内挺秀质,
弗动声色待近取。
抑仍絜矩于人材,
政恐失之目前咎。
设因文以寓词锋,
姑俟他年试吟手。
但乾隆时期,却是紫禁城内奇石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恰在有大量灵璧石、太湖石、英石以及一些生物化石被搜罗入宫。四大花园中的慈宁宫花园、宁寿宫(“文峰”“云窦”“翠鬟”等)、建福宮花园,以及寿安宫、文渊阁、南三所等六处新增假山奇石景观,均与乾隆有关。
以乾隆的眼光看宋金元明,他当然是《阿房宫赋》里所说的“后人”,但在他之后,还有“后人”存在。“后人”生生不息,前朝永以为鉴。曾经兴盛过的王朝都已成了过往云烟,唯有帝王们缔造的花园树石依然活着,默默地打量着朝代的兴亡变迁。
三
紫禁城也是一个花的王国。有人说,第一缕春风是从东南角楼吹进紫禁城的,那么,同期开放的花,应该是由东向西,像一层层的浪,漫过紫禁城的。其中,宁寿宫花园里的二月兰、绛雪轩前的太平花、文华殿前的西府海棠,建福宫的梨花,都让人感受到宫殿里的时光流转、生命律动。
慈禧太后曾是这花国的统帅,这当然是说她年轻时有花容月貌。她自己曾回忆说:“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野史里,曾有过咸丰“五春之宠”的风流艳事。所谓“五春”,就是以五种花命名的美人,其中四位是汉族美人,即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那时咸丰对后宫的满族女子早已心生厌倦,而汉族女子工于诗词、善于弹唱,则让咸丰格外心仪,她们的纤纤细足,更令他神魂颠倒。尽管当年孝庄太后早就制定了规则,不准汉族女子入宫,降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譿?訛,以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但咸丰有自己的对策,他让那些汉族佳丽以“打更民妇”的名义进入宫禁,以备宠幸。
但年轻的慈禧还是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歌声征服了咸丰的心,以“天地一家春”的名号跻身于这些汉族美女中,与她们并称“五春”。历史学家茅海建所说:“几乎所有的野史都宣称,那拉氏(即慈禧)之所以得帝宠,全凭着会唱南曲,爱穿南衣,一改北方旗籍女子的风范,多有南方缠绵温柔的味道。”?讀?訛
对于《清朝野史大观》这类野史,茅海建说:“官方文献仅能让今人看到事物的表象,要深层次地了解咸丰帝与那拉氏的关系,还不得不借助于稗官野史。”?讁?訛
慈禧一生爱花,到了老年,对花就更加痴迷。据曾随侍慈禧八年的宫女荣儿回忆,慈禧太后房间里的摆设是一般不换的,只有盆花要因节气而更换:
最东头一间静室里,北面条几上靠东北角,摆上一大盆葱葱绿绿的南天竹,像樱桃大小暗红色的天竹豆,帽缨子一样向下垂着,陪衬着南海大士洁白如玉的佛像,正如观音在普陀山上背后有紫竹林一样。静室雕花隔扇门边地上,摆看一棵鲜艳的古红梅,静室里唯一的一盆鲜艳红花,让整个屋子雅而不素。最恰当的是,太后永远是面对门坐着,坐在东北角的椅子上,天竹豆正好披拂在太后头顶旁边,古红梅又恰面对着老太后的眼睛,把老太后的庄严慈祥的性格和南海大士相媲美,衬得非常谐调匀和……
最讨老太后喜欢的还是摆在西头卧室里的一盆兰花。在宫里,谁都知道老太后的乳名叫兰儿,可谁也不说,都暗暗地记在心里,避着圣讳。譬如该给兰花浇水啦,我们只提给花浇水,不提兰字。如果偶然说一个兰字,老太后也不怪罪……一盆茂盛的春兰,摆在梳庄台的斜对面靠西墙的架几上,淡青色的瓷套盆,套盆的外面有赭红色的团寿字。兰花时时发出幽香,显得那样高贵清雅。
外面廊子底下东西两边摆两盆贴梗海棠,朱红朱红的花,中间配上两盆金黄色的连翘。这两种花并不新奇,可贵的是这种花全都一开春就由根到顶长满了花朵,比起那种只在嫩枝上才开花,老枝在一旁闲着,当然更惹人喜爱了……?輥?輮?訛
宫中之所以摆放贴梗海棠,故宫的花卉专家认为,是因为贴梗海棠株形较小,花色艳丽,着花部位由根部到枝顶长满花,与连翘株高、着花部位相同,但花色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两种花都是早春先叶开放,花期相同,摆放在一起互相映衬,颇具观赏价值。?輥?輯?訛
紫禁城里最有名的海棠原来在御花园绛雪轩前,“花白色,似桃,四出,香清而甜,或云瑞圣花,产于蜀……花开自夏徂秋”,但在宫中,“花开不过十余日”?輥?輰?訛。关于它的来历,《十朝诗乘》记道,它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平金川时所进”,平金川的胜利,让乾隆给它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太平花。
但那株太平花在嘉庆年间就死了,仿佛一个不祥的谶言,让王朝从此没了太平。自道光起,大清王朝就江河日下。历史的病灶,自乾隆时就埋下了,并不是一株树可以承担的。然而,对于讲求祥瑞的当朝者来说,依旧构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心理暗示。
咸丰年间,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吐血而亡,畅春园、圆明园中的太平花也都被烧死了。因此,园林的兴灭、花朵的死生里,也透射出王朝的命途。《清宫述闻》里说,在多事的甲午年,圆明园遗址上突然长出一株太平花,花开灿烂,光绪专门前往观看。慈禧太后为求吉祥太平,将圆明园这株太平花分株移植到绛雪轩前。?輥?輱?訛
慈禧说:“文宗显皇帝(咸丰)是极喜欢海棠的,和高宗纯皇帝(乾隆)一样,才思敏捷,能诗善赋,常说自己是翰林天子。每当春雨过后,常对红艳的海棠流连不舍,现把海棠移来,花繁叶茂,也是我的安慰了。”
荣儿回忆:“老太后像是对我们说,也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花来表白心情。多么刚强的人,一个老寡妇也免不了有自身的哀怨。这种情景,只有我们贴身的丫头才有机会可以观察到。”?輥?輲?訛
灯火辉煌,而心已憔悴。
四
除了园林里的庭花、后宫中的盆花,还有许多“假花”,在华堂雅室中绽放。只不过这些“假花”,原料昂贵奢华,主要有和田玉、岫岩玉、翡翠、水晶、碧玺、象牙、珍珠、珊瑚、蜜蜡、玻璃、金银等,远比真花更价值连城。它们工艺复杂,复合了玉石加工、点翠、丝织品编织、贵金属加工、木雕、牙雕、象牙染色等工艺,金玉琳琅,宛若天开。
这些手工花木,一部分是手工制作的盆景类装饰器物,像这件画珐琅委角长方盆蜜蜡佛手盆景,枝叶使用点翠技法,雕刻蜜蜡佛手、山石、灵芝,水仙花则是染色象牙雕刻组合;此外,还有宫灯、壁灯、荷花钟等实用器物,像这件硬木嵌玻璃宫灯,为悬挂式,花篮底部有可取下的蜡烛铜托,宫灯主体是在木框嵌玉花篮上安插盆景花枝。花枝的材料有和田玉、染绿色象牙片、各色料器、珊瑚等。还有这件铜镀金珐琅转鸭荷花缸钟,正面装钟盘,周围镶红绿料石,缸面以玻璃镜饰宁静水面,中心有鹭鸶围成圈,缸中布置持桃仙猿。这件荷花缸钟,是清宫造办处工匠用广州制作的掐丝珐琅缸和法国的奏乐机械系统装配而成,灵感来自真实的荷花盆景?輥?輳?訛。镜面似水,鹭鸶游弋,仿佛在表达对似水年华的流连与追忆。
常盛不衰的花朵,在建筑中也有体现。乾隆喜欢“岁寒三友”,于是在《弘历岁朝行乐图》上,松竹梅一个也不能少,只不过松树被巧妙地画在了堂中的画轴上,乾隆花园,也就有了“三友轩”、“竹香馆”。
三友轩深藏于乾隆花园第三景区东南的“山坳”间,“屋顶半作歇山,半作悬山。西山墙开一大方窗,以紫檀木透雕松竹梅窗格。窗外石笋挺秀,花木摇曳,幽静而不乏生趣”?輥?輴?訛。三友轩西次间北面有一扇松竹梅圆光门,还有碧螺亭“梅开五瓣”的宝顶、檩垫枋楣子梅花彩画、雕梅栏板、禊赏亭的雕竹栏板,无不映照出乾隆心底对“岁寒三友”的渴慕。
在花园的最北端,倦勤斋寂靜、朴素,并不嚣张,但走进去,就会立刻感觉到它“低调的奢华”。作为紫禁城中内部装饰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倦勤斋上下两层书房,全部墙壁内为紫檀木,外面是竹簧镶嵌。坐榻和书架上,也有许多竹编工艺,竹子的形象更是出现在屏风、木雕图案中。
倦勤斋内最令人瞩目的是室内顶棚及西墙、北墙上满绘的图画,西四间最重要的装饰是170平方米的通景画。在欧洲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中广泛使用,比如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就是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欣赏者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把这种画法移植到清宫。随着乾隆时代的过去,透视技法在宫廷的影响逐渐消失。
其中北墙上画的是一处宫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树石、花草,还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断墙,隔断墙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在月亮门外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一只低头觅食、一只振展双翅;宫殿建筑之间有一段宫墙,宫墙中有一座宫门,宫墙之外还可见远山及蓝天;画面上还画有两只喜鹊,一只在空中飞翔、一只驻足于竹墙上。斑竹的隔断墙画得非常细致而真实,每根竹竿都中间色浅,并画出高光,极富立体感;宫殿建筑采用焦点透视画法,深远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站在画幅前可产生穿越圆圆的月亮门能走入花园的感觉。
通景画外有一道竹篱,与画中的景物相配合,形成空间上的层次感。
倦勤斋棚顶也贴着“通景画”,藤萝上悬挂的葡萄和葫芦,仿佛要掉到他的头上。在中国传统的图像解释系统中,它们一律都代表着富贵长寿、多子多福。没人比皇帝更富贵,乾隆的长寿也屈指可数(他后来活到了89岁),而乾隆四十九年的春天,他的玄孙降生,他的家族,已是五代同堂。那一年,他写下一首诗:
内安外靖升平世,
五代一堂康健身。
注释:
譹贾慧果:《紫禁城古树名花寻踪》,见《宫·帝王的花园——国人的设计美学》,第1册,第9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版。
朱传荣:《兰开二月》,见《宫·帝王的花园——国人的设计美学》,第1册,第64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版。
赵广超:《紫禁城100》,第247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
赵广超:《紫禁城100》,第254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
《明宣宗实录》,卷一0一。
杜牧:《阿房宫赋》,见《古文观止》,下册,第537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徐珂:《清稗类钞》,,第一册,第3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言+宁)》,第28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言+宁)》,第28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第176—177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
贾慧果:《紫禁城古树名花寻踪》,见《宫·帝王的花园——国人的设计美学》,第1册,第51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版。
章乃炜:《清宫述闻》,下册,第547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关于绛雪轩前太平花的来历,史料记载不同,一说为光绪由东陵移来,参见章乃炜:《清宫述闻》,下册,第547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第160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
以上描述参见罗涵:《清宫盆景陈设中的微缩自然》,见《宫·帝王的花园——国人的设计美学》,第1册,第166—173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版。
许(上“林”下“土”)屏:《宁寿宫花园的树木配置》,见《宫·帝王的花园——国人的设计美学》,第2册,第29页,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版。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