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

2018-04-26肖琪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互联网+

肖琪

【摘要】在“互联网+”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下,提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利用“互联网+”思维,从专业年级纵横向分层教学内容、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协同创新,实现互联网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队伍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在人才培养上的助推作用,从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对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并举的应用型人才的更高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 应用型本科院校 就业指导

一、引言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高校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2015年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适时地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优先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按照地方产业转型中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应地深化办学理念、改变办学思路、调整办学形式,从而积极地探索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上需要满足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上的助推作用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应用型本科院校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加主动地利用“互联网+”去改善就业指导模式,持续扩大高校的就业生态,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助推作用,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呈现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一面,从而培养越来越多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应用型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模式

本文以“互联网+”为理念,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问题,从专业年级纵横向分层教学内容、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构建等三个方面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建立了如下所示的研究框架:

1.“互联网+”专业年级纵横向分层教学内容

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情、专业研究。首先,从学生层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挖掘出学生四年中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学情;其次,从专业层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分析不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动态调整等。结合学情以及专业两方面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确定最优分层教学内容,使得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能够在专业发展认知、与生产实际相关联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求职技能等方面进行立体化全面发展。

2.“互联网+”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形式

以课前线上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内交流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研究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形式。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制定线上课堂学习平台的教学形式,平台设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线学习课程、课后作业、章节考试、在线辅导答疑等。平台应设置讨论区,以便学生能够及时讨论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就业指导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求知的内在需求。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分析学生在线学习进度、效果等,以便就业指导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教学。其次,研究线下课堂的教学形式。通过观察、调查等形式全方位采集“全样”学生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并确定传统课堂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社会调查、模拟竞赛等线下课堂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中的最优方案。

3.“互联网+”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首先,是双导师的选择。高校教师往往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因此应用型高校校内导师的选择应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资源,将从事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老师、专业课教师作为校内导师选择的对象。利用“互联网+”技术、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整合应用型高校紧密联系的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筛选出合适的校外导师。其次,是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利用“互联网+”技术分析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专长与意愿,并自动组合在一起形成导师组,数据采集每组导师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并向学生公布。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将来的就业方向、兴趣点以及自身的优势自由选择导师。每个导师组根据规定的限额,选择中意的学生,再由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协调。最后是导师的指导方式。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双导师制度的指导下,校内导师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和传统课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指导,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校外导师通过传统课堂、实践平台进行长期系统性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职业体验,能够感受到全真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了学生在学校与社会间的无缝连接。

三、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模式,不仅实现了高校和社会企业的双赢,而且使得学生更具竞争力,充分突出学生“上手快”的职业致胜法宝。因此,以互联网思维创新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作为出发点,探索与实践“互联网+”在专业年级纵横向分层教学内容、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构建等三个方面地深度融合,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彤.“互联網+”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2) :63-66.

[2]郭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分专业就业指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 :81-83.

[3]汪立夏,苏红,赵敏.慕课时代地方院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1) :39-43.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互联网+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