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影视资源 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
2018-04-26柏泽亮
柏泽亮
摘 要 影视资源具有图文与声像共存的特点,将其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中,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学习氛围,还能为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重要影响,有效增强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影视资源;影视作品;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3-0046-02
1 前言
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同时,该课程也是大部分初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点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等显著特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充足,不仅能丰富其实践价值,而且能完善其内容体系。近年来,优秀的影视作品呈现出井喷之势,在弘扬爱国精神、发扬伦理道德、宣扬真善美等方面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主旨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将当下优秀的影视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影视作品的优势
资源丰富多样,契合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影、电视作品层出不穷,题材越来越广泛,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且更具有直观性和针对性。将其用于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潜伏》《建党伟业》等优秀影视作品,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焦点访谈》《孔子》等,对学生道德观念具有引导与渗透作用;《今日说法》《秋菊打官司》等,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法律素养[1]。这些优秀的作品从严肃到搞笑,从抽象至具体,能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洗礼与教育,从而产生共鸣,最终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增强教学的整体效果。
明确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而初中生即将迈入成年的门槛,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对于枯燥无味的课程容易表现出反感甚至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课堂氛围相对压抑。于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影视资源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素材,在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在讲到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播放一段董存瑞炸碉堡的视频,让学生能直观感受片中人物的形象与灵魂,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对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也会有更深的思考。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影视作品,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本的知识由最初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让他们感受到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的大多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影视作品,其之前可能已经对视频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观看时能做到心无旁骛,也更容易接受视频中所传达的价值理念。
3 影视作品的选择
经典性与时代性结合 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性与代表性,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必定是经历社会的变迁、发展,最后沉淀下来的精华,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这些经典的作品往往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弘扬爱国精神与真善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如《建国大业》《十月围城》《辛亥革命》等,片中人物形象饱满,思想与行为让人印象深刻,因此能荡涤学生的情感与心灵,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对该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了解[2]。此外,教师选择的作品不能脱离现实,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如选择过于古老且无任何教学意义的影视作品进行播放,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免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影视作品的选择必须经典性与时代性并重,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如在讲到有关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容时,可以选择《焦裕禄》《返老还童》等影片进行播放,让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 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进行播放,不仅是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作品必须要具有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为顺应市场的潮流,选择一些毫无教育意义的商业片,浪费宝贵的课程时间。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的主旨要求与影视作品的价值理念相结合,方能真正发挥影视作品的教化意义。如在讲到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时,可为学生播放《上甘岭》《南昌起义》等爱国大片,激发学生的民族主义与爱国热情,坚定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再如在讲到有关社会公德与法律的内容时,可播放学生闯红灯的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为何会做违背道德与法律的行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过类似的违法行为?学生在观看、讨论与反思的过程中,能深刻理解课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对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主体性与切题性结合 在课堂中运用影视资源,不仅是为活跃课堂氛围,更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该课程的设立主旨。因此,教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首先要考虑作品是否切合主题。中央电视台每年均会播放《感动中国》节目,尽管节目中每一个出场人物的事迹均非常感人,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但并非每一个故事都适合在课上播放。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当慎重,既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要求,又要考虑到课堂的整体效果。如在讲到树立人生观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俞敏洪的《人生观与大学生活》作为教学视频,通过听取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以及成功背后的故事,向学生传达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性,从而给予其心灵启迪,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初中学生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但由于缺乏人生阅历与社会历练,容易对未来产生迷茫。教师在讲到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时,应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影片进行播放,如外国优秀影片《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这样的影片具有较强的励志性,对于学生而言,人生的理想是值得奋斗终生的,但实现理想的过程、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大部分人难以坚持下去,而想要幸福来敲门,就必须要学会坚持不懈,方能成功到达幸福的彼岸。而当教学到有关依法治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找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影视作品供学生学习,如《全面目击》《辩护人》《人民的名义》等,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根本意义,深刻认识法律的神圣性与权威性,从而对法律产生敬畏之情,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坚决不做对不起党和国家的事情。
4 教学方法
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初中生需要学习的东西相对较多,但人生阅历相对有限,容易被他人迷惑而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通过道德与法制课程来帮助学生认清现实,并指引其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优秀的影视资源在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具体运用过程为“播放影视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获取认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即通过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学会不断去思考与学习,且思考的层面不再局限于个人、家庭、朋友,而是上升到社会、国家、民族以及理想等高度,并自觉将其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可在视频播放完毕后,要求学生先与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随后点名学生进行发言,最后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点评,以达到启发和教育的目的。同时,将片中蕴含的道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与理解分析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较大的优势,通过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教师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存在的不足。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相对较少,讨论得出的结果较为片面亦在情理之中,即对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道理理解不足,不具有深刻性。此时,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鼓励,并结合视频内容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理解片中隐藏更深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其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并就影片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且问题的设计必须要契合教学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思考、分析问题,学会归纳、总结,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此外,教师在进行最后的总结时,应当收放自如,既要结合课文,又要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让学生从中得到更深的启发。
另一种课堂模式是教师先讲,课后放映影视作品。这种模式能通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先对课本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理解,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启发,然后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由此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同时,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提问,以强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如播放视频《择善而行,用慈善的力量树立道德榜样》,通过讲述退伍特警恩波免费指导孤儿散打,并资助山区贫困儿童读书的优秀事迹,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学生已听过太多长篇大论的说教,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而这样实在的视频资源远比空洞的理论要来得鲜活,更易牵动人心,更容易接受。学生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必须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丰富的影视资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教化,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能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大更.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130.
[2]孔朝蓬.大电影产业链的完善之路:长影集团影视资源衍生价值开发与影视文化拓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159-166.
[3]叶新建.合理開发影视资源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为例[J].黑河学刊,2011(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