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辩证法”大视野去看“区块链”
2018-04-26萧惑之
萧惑之
新时代倡导和而不同,力求合作互利共赢,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
在酉鸡年岁初,一位“大咖”在微信圈里发布一条看好“区块链”的信息,却神秘兮兮地附言“不要外传”!这一举动,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未免让人捧腹。
所谓“区块链”概念,并非新语,当与“比特币”同时出世。10年前,即2008年11月,一位自称中本聪的学者,在一个隐秘的密码学评论群上贴出一篇《比特币:一种點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不仅阐述了“比特币”的内涵,也提出“区块链”的概念,成为电子货币的核心组成部分。“比特币”和“区块链”,构成电子支付系统,它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强调信用,任何达成一致协议的双方,能够进行直接支付,不需要第三方的参与。最大的“卖点”也就是最吸引眼球的是,不受地域、国度、政府、银行以及实名制束缚。因之引起多国学者专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当然,“区块链”技术也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10月,工信部颁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引起强烈反响;嗣后《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中,首次把“区块链”视为“前沿”、“颠覆性”技术。于是业界有人疾呼:对这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伟大技术革命,不要怀疑,不要迟疑,全体高管和职工都要拥抱这场革命!也有人说,2018年“区块链”将同人工智能一样火起来。更有研究者预言,“区块链”是世界第九大奇迹,将给未来社会变革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对待新生事物,尽可以“大胆假设”,需要的却是“小心求证”和“实践检验”。
“区块链”有其独到的技术特征及其发展应用前景。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核心特质之一。因为是采用分布式核算和储存,“区块链”就像一个公共账本,实际上是硕大的数据库;用户借助自己的每台计算机成为节点,多起来便成为“链条”,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信息和价值的转移。
“开放性”是“区块链”存在的优势条件。“区块链”的数据库是公开的,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规定的接口进入或退出平台,整个系统的信息高度透明,因开放,也就公正,可使商品交易的契约精神落到实处。
“自治性”是“区块链”独具的宝贵基因。从技术立本的原则出发,依靠协商共识的一套计算方法,在“去信任”的环境中,自由,平等,安全地交换数据;可让人为的所谓“法律、道德”一律由“机器”来承担,“人”的权力、利益干扰不起作用。
“信息不可篡改”是“区块链”技术保证。经过验证添加到“区块链”的信息,将永久储存起来。“字字有来历,处处有根据”,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让别有企图的人为作假,难之又难,几乎成为不可能。
“匿名性”是“区块链”天生具有的个性。因为节点之间交换信息,遵循固定的算法和约定,无需“信任”之查询和担责,更不需“察言观色”,担心真伪,所以交换双方不用亮出自家身份,匿名的“个性”是常态,“君子论事不谋面”。
“区块链”的这些特色,“爱你没商量”,因此博得人们的青睐和引起“看得见的手”的高度关注。在诸多畅谈“区块链”的“百家”文章中,从普及的视角来看,愚以为《北京晚报》资深科技记者蔡文清先生有精道的描述,爰为之摘引,以飨读者——
在商业世界中,可信的数据是基石,而“区块链”就能做到“我的数据我做主”,以及“我们的历史我们共同见证”。因为“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的关键特性,能在众多参与者中实现相互信任;“区块链”加上密码学等技术能够保护隐私数据,实现博弈多方之间的协作,达到共赢。“区块链”上,只有经过数据主人的授权,他人才能看到这个人的数据,因此“区块链”帮助我们维护了“数据主权”,即使再小的数据主体也能保护自家的尊严,为自己的数据做主。同时,“区块链”技术是建立在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大家共同记在一个公用账本上,做到我们的历史我们共同见证。
由此联想开去,不妨从马克思主义“和谐辩证法”的大视野去看——“如果说人工智能是生产力,解决的是主体内部的处理能力问题”;那末,“区块链”则是生产关系,“解决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倡导和而不同,达到合作、互利、共赢,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此言极是,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