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为何成为美国政治冲突焦点
2018-04-26黄湘
黄湘
自从2017年10月以来,以“反性侵和性骚扰”为宗旨的“Me Too”运动在美国迅速兴起。这场运动的起因是好莱坞著名电影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侵及性骚扰劣迹被曝光,数十名女性向媒体披露了自己的受害经历。随后,韦恩斯坦被所在的公司和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除名,身败名裂。
这一事件在美国立刻引发了对性侵和性骚扰行为的大清算,數百万人在社交媒体上使用“Me Too”这个标签来公开她们的受害经历,在多个行业引发一连串指控,许多社会名流和权贵人士,诸如《纸牌屋》主演凯文·史派西、著名电视新闻主播和主持人罗斯(Charlie Rose)等,都因为劣迹被曝光而陷入麻烦。
在美国政界,“Me Too”运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重要的女性政治人物,包括民主党联邦参议员沃伦(Elizabeth Warren)、麦卡斯基(Claire Conner McCaskill),现任交通部长共和党人赵小兰等等,都公开披露自己曾经遭受的性骚扰经历。民主党联邦参议员弗兰肯(Al Franken),国会资格最老的众议员、在任53年的民主党人科尼尔斯(John Conyers),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财务主席永利(Steve Wynn),都因为被指控性骚扰而辞职。在英国、韩国等国家,受“Me Too”运动影响,也相继有位高权重的政界精英因为性丑闻被曝光而辞职并接受调查。
然而,方兴未艾的“Me Too”运动只是“硬币的一面”,美国社会中对这一运动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
在2017年12月举行的阿拉巴马州联邦参议员特别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摩尔(Roy Moore)在竞选中被爆出曾经性侵多名未成年少女,尽管有不少华盛顿的共和党大佬表示相信这些劣迹属实并与摩尔划清界限,然而阿拉巴马州的多名共和党要人却为其辩护,甚至引用《圣经》故事,声称“玛利亚是少女,约瑟夫是成年的木匠,他们成了耶稣的父母”,意指即使当年30多岁的摩尔真的曾经性侵未成年少女,也是符合基督教传统的。虽然最终在选举中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琼斯(Gordon Douglas Jones),摩尔依然得到了48.3%的选票。
阿拉巴马州是美国基督徒比例最高的州,超过2/3的居民自认为是虔诚基督徒,事实上他们主要属于美国基督徒中的保守派。“不可奸淫”是摩西十诫之一,然而这并不妨碍很多保守派基督徒支持摩尔—即使是在对他的性侵未成年少女指控属实的情况下。摩尔属于美国政坛极右翼,一直秉持强烈的反同性恋、反穆斯林立场,并曾在担任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期间,违抗联邦法院指令,拒绝将“摩西十诫”纪念碑从州法院大楼挪走,挑战美国“政教分离”的传统。支持摩尔的保守派基督徒由此看到了摩尔的虔诚,却不觉得这是何等巨大的讽刺。
其实,保守派基督徒所理解的“不可奸淫”,和“Me Too”运动所号召的“反性侵和性骚扰”,根本就是两回事。
“Me Too”运动是从女权立场出发,主张女性对性的自主权,反对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发生性接触和性行为;而保守派基督徒是从父权制和家庭伦理的角度出发,把“淫人妻女”视为背德薄行。“Me Too”运动和性自由并不矛盾,都是性自主的体现;反对“淫人妻女”的保守派基督徒则在观念上对性自由严厉拒斥(当然在行为上不乏伪君子),而在面对具体的性侵和性骚扰案例时,他们会首先检视受害者是否足够“清白”,对施害者反而有意无意地颇多恕辞。在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有十几名女性提出了特朗普性侵或性骚扰的指控,他企图性侵有夫之妇的下流谈话音频也被媒体曝光,广为流传,但是保守派基督徒对此普遍采取了选择性无视的态度。保守派基督徒成为特朗普的铁杆票仓,因为他们相信特朗普的反堕胎、反“LGBT”(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立场足以证明他是传统基督教价值的守护者。
然而,在美国这样一个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基督徒并非只有保守派,而是一直存在自由派基督徒与之分庭抗礼。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格里菲斯(R. Marie Griffith)在《道德之战:性如何分裂美国基督徒并且撕裂美国政治》(Moral Combat: How Sex Divided American Christians and Fractured American Politics)一书中,梳理和剖析了美国基督徒中的自由派和保守派长期以来在“性”议题上的诸多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美国政治造成的强烈震撼和深远影响。
格里菲斯书中涉及的“性”议题,内容相当宽泛,包括性教育、生育控制、色情书刊审查、性角色、性侵、堕胎的“生命权”和“选择权”之争、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总体而言,自由派基督徒一直在推动“性”的自主与自由,保守派则不断予以顽强抵抗和还击。
在格里菲斯看来,自由派基督徒对“性”的基本立场是承认现实,与时俱进。1948年和1953年,生物学家金赛(Alfred Kinsey)先后出版了《男性性行为》《女性性行为》两部专著,举世轰动。金赛的研究表明,有违传统基督教伦理的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在美国并不鲜见。一些自由派基督教牧师邀请金赛访问他们的教堂,商讨如何在“性”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罪孽和拯救。此后,《圣经》中一些原先被视为禁止同性恋的经文,被自由派基督徒重新解释为禁止具有强迫性、侵犯性的同性性行为。而保守派基督徒对金赛的性科学研究大加挞伐,将其视为“性革命”洪水猛兽的滥 觞。
与保守派相反,自由派基督徒的出发点不是美国作为“山巅之城”的理想,而是人的权利和人的多样性。
格里菲斯指出,保守派基督徒的基本信念是将美国视为“山巅之城”(city upon the hill)。所谓“山巅之城”来自清教徒定居北美伊始的一次布道演说,意味着美利坚殖民地和上帝之间存在独一无二的契约,殖民地的使命就是要彰显上帝的旨意,成为全世界的典范。虽然美国独立以后《美国宪法》规定政教分离,但是保守派基督徒一直坚持用“山巅之城”的理想来审判现实世界。他们坚持传统的婚姻、家庭和性别角色,认为这些绝不仅仅属于私人领域,而是关系到美国的神圣国运。
保守派基督徒之所以强烈反对堕胎,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未出生胎儿的生命权,实则其深层动机也是出于审判心理。保守派基督徒认为,堕胎合法化意味着人们不必为自己的性行为承担后果,会令世风每况愈下,因此他们反对让女性拥有对于堕胎的自主决定权,要求由政府立法干预堕胎。事实上,在2018年3月颁布了“全美国最严格堕胎禁令”的密西西比州,也是全美国孕产妇和新生婴儿的社会福利最少的一个州,可见所谓“保护未出生胎儿的生命权”是何等虚妄。
与保守派相反,自由派基督徒的出发点不是美国作为“山巅之城”的理想,而是人的权利和人的多样性。1960年代勃兴的民权运动,在马丁·路德·金等基督教牧师的领导下,倡导多元族群的平等权利,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美国的“政治正确”。在民权运动的影响下,自由派基督徒也倡导不同性取向、性角色群体的平等权利。在最高法院2015年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国境内合法之前,美国长老会、圣公会、贵格会、一神普救派协会、信义会都已经同意神职人员为同性伴侣证婚—宗教走到了司法前面。
总而言之,在美国,貌似属于私人领域的“性”议题,其实一直镶嵌在宏阔的公共语境之中,牵动着关乎立国之本的政治观念斗争。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在最近数十年的历次总统大选中,“性”几乎总是和经济、外交议题并列,成为候选人的争锋焦点。
回到开篇提到的“Me Too”运动,曾经担任特朗普政府白宫首席策略师的班农(Steve Bannon)惊呼:“这场反父权运动将会推翻一万年的历史,时机已经到了,女性将要主宰社会,而且她们不可能找到比特朗普更适合的大恶人了,他就是父权的代表。未来将永远不一样了。”
这场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正在迅速转变成一个围绕着2018年秋天的国會中期选举而展开的选举组织运动,大多数民主党政治志愿者都是女性,很多新的民主党候选人也是女性。倘若民主党在女性参与者的推动下赢得国会中期选举的胜利,特朗普政府将岌岌可危,美国政治也将迎来巨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