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太空
2018-04-26李蓉慧
李蓉慧
Nadir Bagaveyev在硅谷的办公室看上去太简单了。办公室里的桌椅只用来招待访客,真正的工作场所是一墙之隔的“厂房”,那放着他的“核心资产”—用3D打印制造火箭引擎所需要的设备。几个员工和学生在旁边帮忙,与如今硅谷常见的优渥办公环境相比,这里仿佛让人看到了硅谷的过 去。
Bagaveyev谈论的却是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他创办的Bagaveev Corporation在2015年发射了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火箭引擎。至于未来中长期的目标,则是让火箭进入亚轨道飞行,发射更多的卫星。
这些说法可能有点遥远而抽象,但你至少不难想象,以一个创业公司之力制造火箭引擎、发射卫星,这无疑是一场高成本、高消耗的创业旅程。
Bagaveyev相信硅谷的力量。2013年,他在创业加速器Boost里成立了Bagaveev Corporation,获得硅谷知名投资人Tim Draper的支持,在2015年又加入了知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都是为了接触硅谷的人际网络。Bagaveyev相信,“硅谷的创业者大多有太空梦,而这里的创业环境和商业法则是加速实现太空探索最有效的办 法。”
十多年前,马斯克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创立SpaceX时,他说,发射火箭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政府与大公司的官僚主义。SpaceX的诞生,也意味着航天技术的未来探索之路变得高度商业化。
接下来十几年,政府力量减弱,风险投资进入,探索太空生意的创业者们逐步搭建起一个过去无法想象的生态—SpaceX、Blue Origin这些早年巨头着力于降低太空运输成本,利用新技术发射火箭和部署近地轨道卫星的公司也出现了,用卫星做数据生意、利用雷达检测卫星运行状况,甚至鼓励同行之间共享卫星的公司就更多了。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个宇航局能做到马斯克现在做的事情。如果想象力再大一点,真有移民外天空那么一天的话,做出這个决定的可能不是某个国家的元首,而是商业公司的领袖们。
咨询公司Bryce Space&Technology;称,从2015年至今,资本市场已经向太空领域的公司投入79亿美元。一切在加速变化:在移民火星的设想下,3D打印机可以被带入太空(解决了重力问题),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更换破损的零部件,甚至用3D打印组装完整的空间设备;居住火星需要材料和水资源,已经有人发射探测器在太空中寻找;国际空间站涉及政治较量,那可以建造私人太空站?就算暂时去不了火星,在所谓“太空酒店”里住上十几天或许也不错,虽然目前还很贵。
商业已经让太空生意的门槛大大降低。面向太空的大航空时代已经拉开帷幕,并且进入了新的阶段。高盛在 2017年预测,未来20年,太空商业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市 场。
美国记者Tim Fernholz在《火箭亿万富翁:伊隆·马斯克、杰夫·贝索斯和新太空竞赛》一书中认为,2003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是一个阀门,它和1986年挑战者号失事暴露了同一个问题:太空事业由政府全盘控制难以健康发展。当时,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高空解体,以及7位宇航员的丧生打击了美国人对航空事业的热情,NASA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浮出水面,为政府与私营公司合作打开了大门。
政府的态度转变是关键。2004年,小布什政府宣布“美国航天发展计划”,提出“先返回月球,再登陆火星”,力求重振美国人对航空事业的信心。但是美国宇航局的预算逐年削减,加上金融危机,奥巴马上任重新评估美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进度后,在“火星优先”“月球优先”和“灵活途径”中选择了“灵活途径”,放弃了小布什时期的计划,鼓励私营公司参与。这既避免了美国航天事业停摆,也预防航天飞机退役可能带来的大量失业问题。
你可能不知道Dylan Taylor,但几个近年来与太空生意相关的公司投资人名单里你都能看到他的名字。2010年成立的利用卫星采集地球数据的公司Planet、2015年成立的打算利用全球最大的3D打印系统快速制造火箭的Relativity Space、2016年成立的卫星发射服务公司Vector Space等,他都参与了早期投资。
Dylan Taylor说,他最初只是出于个人兴趣。他在一次达沃斯论坛上遇到了Eric Anderson,后者在1994年就开始与xPrize创始人Peter Diamandis一起工作,在xPrize期间协助组织了Ansari X Prize大奖,也就是保罗·艾伦与Burt Rutan的“太空船一号”获得大奖的比 赛。
2007年到2008年间,Dylan Taylor开始关注探索太空相关的公司,并且让他的朋友Eric Anderson介绍一些公司给他。
“当时很多人抱怨风险投资不关注航空。但我的看法是当时的许多公司还没有发展到能引起风险投资关注的程度。我相信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公司,以及可以看见增长潜力的公司。”Dylan Taylor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认为影响太空领域的关键问题不是政策,这个领域也不缺人才,反而更容易吸引人才。能够带来拐点的只有一件事:实现低成本运载火箭发射。
人们常用每千克运载量所需的金额来计算成本。例如SpaceX每次发射的报价是6120万美元,在近地轨道每千克运載量耗资4653美元,ULA(联合发射联盟,由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联合成立,受到SpaceX挑战后的产物)的报价是每千克1.4万美元到3.9万美元不等。“当每千克运载量成本降到最低,其他商业机会自然打开。”Taylor 说。
为解决这个问题,SpaceX的方式是开发可回收利用的大型火箭,保罗·艾伦的公司Vulcan Aerospace选了一条空中发射的方案。它在2017年发布了一架“全球最大的飞机”Stratolaunch,可携带3枚小型商用火箭,实现空中发射,由此降低地面发射的成本,提高效 率。
除了SpaceX和Vulcan Aerospace,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在2017年成立了子公司维珍轨道,通过廉价方式发送小卫星。创业公司的代表是2006年成立Rocket Lab,被称为“低配版的SpaceX”,通过使用3D打印等成本较低的方式来制造火箭,并不一定需要像SpaceX那样拿到NASA的订单为国际空间站输送物资,客户是需要部署小型人造卫星的公司。
像Nadir Bagaveev这样用3D打印制造火箭引擎的公司出现,也是为了降低运载火箭发射成本。
“当我们谈到太空生意的利润时,最大的商业机会其实在地面上。创业者可以制造卫星和火箭赚钱,也可以通过使用卫星获取数据传回地球,轨道只是供应链上的一环而已。”Tim Fernholz说道。
2018年1月,Rocket Lab将一枚17米高的Electron火箭送入空间轨道并部署了3颗卫星。这3颗卫星里,两颗属于Spire,一颗属于Planet Labs。这两家公司均通过部署卫星获取数据。
Planet Labs总部位于旧金山。它如今已有超过500名员工,每天捕获的图片大约为140万张。很多图片很直观,例如内华达州火人节期间的黑石城的变化。它的客户来自政府部门和农业公司,对捕获的图片做分析,分别提供给政府(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作为农作物分析的数据来源。
除了数据生意,建立卫星互联网也同样蕴藏着机会。
Google、Facebook和SpaceX都想占领先机。Google早在2008年就投资了一家初创公司O3b,在2013年O3b创始人Greg Wyler加入Google后,Google打算投资10亿美元让Greg Wyler负责全球联网计划。但他似乎认为Google在硬件制造方面落后于SpaceX,于是自立门户创办了OneWeb并且与SpaceX合作(后来2015年Google选择了投资SpaceX)。
OneWeb通过发射卫星为太平洋群岛提供网络服务,客户包括旅游航线、石油公司等。在2016年年底,OneWeb获得了来自软银的10亿美元投资。
马斯克也看到了这个市场。著名的“星链计划”就是为了不让OneWeb先抢走频段资源。“星链计划”号称要发布1.2万颗卫星组成通信网络,让Wi-Fi信号覆盖全球。在2018年2月猎鹰9号的一次常规发射中就有两颗卫星Microsat-2a和Microsat-2b属于星链计 划。
这又打开了新的市场。2015年,硅谷创业风向标Y Combinator出现了建造低成本卫星的公司Astrains,并获得了Andreessen Horowitz的投资;NASA、Vulcan Space前员工创办量产微型卫星公司York Space Systems;2016年红杉和光速资本投资了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的Vector Space。
在Dylan Taylor看来,像Andreessen Horowitz、红杉、光速这些硅谷最知名的风险投资入场就是行业起飞的标志。甚至相对于其他领域,一些太空领域的公司估值已经相对偏高了。
“我知道很多人会认为太空领域是长期投资,的确如此。但也有些短期回报的机会。知名风投如果在4至7年的时间段内看不到回报是不会投资的。”Taylor说。“我相信未来15年内,太空将是一个价值7万亿到12万亿美元的产业,现在看到的智能城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都会与太空产业在某个节点上有关联。”
Moon Express创始人Naveen Jain曾公开表示,选择登月项目并不意味着登月更容易,而在于这是一桩好生意。“我们在地球上拼命争夺的资源,无论是土地、新鲜的水还是能源,这些在太空里都无比丰富。”
具体有哪些矿产还有待探测。《连线》分析称,其他行星上可能富含矿产,例如铂、钯、锇、铱,都可以用来做医疗设备的原材料。除了将矿产带回地球,行星上的水也可被用来卖给太空旅行者。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的目标就是:寻找矿产,并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太空加油站让未来的人类休息甚至居住。
这家公司获得了来自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以及真格基金、腾讯、创新工场的投资。2018年发射的立方星“Arkyd-6”,计划在2020年发射下一代遥感卫星Arkyd-301,采用一枚火箭运载多颗卫星的方式,让卫星到达不同的小行星附近探测物体的含水量,并用探测器进入行星表面观察。
如果能在行星上找到水,必然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但也有批评声认为这一做法成本太高,商业回报难以预期。还记得那句“历史趋向于自我循环”吗?这如同SpaceX刚成立时的情形。
Planetary Resources还有对手。办公室就位于NASA在山景城园区里的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它没有公开过投资背景,目前先用NASA的订单维持运营:Deep Space Industries在2014年与NASA签订了两份关于小行星采矿的合同,并且与卢森堡政府联合开发低成本航天探矿器Prospector-1。
目前最实际的事情是,人类的确已经在2014年就把零重力3D打印机送进了国际空间站。2016年又将第二代产品送入其中,Made In Space称他们改善了在微重力条件下3D打印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那位美国连锁酒店大亨,Robert Bigelow的充气式太空舱也已经进入了太空。
最新消息是,一家叫Orion Span的公司称他们将在近地轨道设计一家叫Aurora的“酒店”。Orion Span的CEO Frank Bunger称,他们提供一场距离地球200英里、为期12天的旅行体验,每人收取950万美元。每次可容纳4位乘客和2位飞行员。乘客需经过训练,并支付80万美元的押金。它计划在2021年正式发布酒店的“标准化装置”,并在2022年迎来第一位报名的客人。
无论如何,每人950万美元的价格,虽说并非到达国际空间站,但比此前去太空漫游的花费便宜了不少。以往,美国宇航局前科学家Dennis Tito在2001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停留8天支付了2000万美元。在他之后有6位太空旅客,其中太阳马戏团的创始人Guy Laliberté停留11天,预计花费了4000万美元。
在Guy Laliberté之后,太空旅行项目被暂停,原本称在2015年开始的轨道飞船旅行也被延后了。Orion Span的计划,又开启了载人太空旅行的新机会。
登月50年来太空探索大事记
1961肯尼迪发表宣言,决定在10年内让人類登月。
1968阿波罗8号完成绕月飞行,美苏争霸中美国领先。次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率先登月。
1970阿波罗13号发射。
1983萨莉·赖德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
2000杰夫·贝索斯在华盛顿州肯特市创立了Blue Origin。
2001美国人丹尼斯·蒂托成为第一个太空旅行者,为此他向俄罗斯太空局支付了2000万美元。
2002伊隆·马斯克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埃尔塞多贡市成立了SpaceX。
2004 SpaceShipOne第一次成功商业试飞到亚轨道空间后,理查德·布兰森决定资助SpaceShipTwo。
2006 SpaceX第一次试飞失 败。
2007维珍航空资助研发的SpaceShipTwo在测试过程时坠毁,导致3名工人死亡。SpaceX第二次试飞失败。
2008 SpaceX第三次试飞失 败。
2012 SpaceX的无人太空舱“龙”飞船成为第一艘在国际空间站着陆的商业太空船。
2014 N A S A与S p a c e X和波音签署价值6 8亿美元的宇航员运送合同。维珍银河的SpaceShipTwo在试飞时发生事故,宇航员身亡。
2015通过两次无人测试,Blue Origin成功试飞次轨道火箭和太空舱,并表示正在研发轨道太空船。
2016失败两次后,SpaceX的猎鹰9号终于实现海上无人船回收。
2017布兰森计划在2018年乘坐维珍银河的VSS Unity飞船进入太空。N ASA宣布,计划在2021年实现太空发射系统中的载人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