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临海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风井结构设计

2018-04-26王立宏

山西建筑 2018年9期
关键词:层板风井内衬

王立宏 郭 锐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6)

1 概述

对于长大隧道的施工与运营,通风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纵向式通风系统的长大隧道,一般需设置风井。受隧道纵坡的影响,风井开挖深度大。武汉地铁四号线武昌岸风井位于紫阳路上,属4号线二期复拦区间,长25.7 m,宽11.4 m,深度达到48 m,采用明挖法修建;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本岛岸风井,采用圆形断面,直径9.7 m,暗挖法修建;根据以上工程案例可以看出,一般越江跨海隧道风井多采用明挖或暗挖结构。厦门海沧隧道全长6.28 km,采用明挖与暗挖的组合形式。根据通风要求,共需设置风井三座。其中3号风井为排风井,对左右线进行排风。由于风井位于原填海区,且岩石差异风化明显,加之风井开挖深度大,穿越的地层较多,需采用明挖与暗挖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2 风井建设条件

隧道岛内风塔设置于厦门自贸区象屿码头内,象屿码头为前期填海所成。3号风井主体结构距离西侧港中路4.1 m,距离北侧进出港区卡口2.15 m。

3号风井所在区域第四系覆盖层由杂填土、淤泥、残积粘性土组成,总厚度7.8 m~20.3 m,土体承载力低,无自稳能力;基岩为花岗岩全、强风化基岩,其埋深7.4 m~42.8 m,散体状,自稳能力差。中风化带仅局部发育,最大厚度9 m,岩体较破碎,岩质较软~硬。微风化岩呈块状砌体结构,微透水性,岩质较硬,埋深较浅,厚度大。地下水埋深4 m~5 m,赋存于地表杂填土的砂层中,与海水联系密切,水量丰富。根据施工单位后期补勘揭示,风井北侧的基岩面埋深为27.3 m,南侧的基岩面埋深为20.5 m。基岩面高差约6.8 m,岩面倾角28°。3号风井的深度为51.2 m,需穿越地表覆盖层、全~强风化层及基岩,采取单一的明挖结构或暗挖结构难以保证结构的安全。

3 风井结构设计关键问题

根据建筑设计及通风设计的要求,风井结构由地下风机房段及排风井段组成,其中排风段分成正常段和喇叭口扩大段。风井深度为51.2 m,其中地下风机房段长15.1 m、渐变段长12 m以及正常段23.1 m。地下风机房段结构内净空为12 m×18 m,正常段为10 m×10 m,渐变段尺寸由10 m×10 m渐变至12 m×18 m,详见图1。由于结构尺寸的多变,给结构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3.1 风井结构总体设计

风井结构一般应根据地质情况和自身的尺寸综合确定。参考现有的地铁风井、盾构始发、接收井以及已建成特长隧道风井的结构形式,在土质围岩和风化严重的岩层中可采用明挖结构,在石质围岩中宜采用暗挖结构[1]。

根据建筑设计,地面以下15.1 m为地下风机房,其下为12 m的喇叭口渐变段,以下为排风井正常段。结合后期补勘,风井北侧的基岩面埋深为27.3 m,南侧的基岩面埋深为20.5 m,根据上述原则最终确定基坑的开挖深度为28 m,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支撑的围护体系。采用明挖机构。南侧由于基岩面埋深小,采用落底桩则围岩钻进的长度大,施工功效低,遂采用不落底桩,桩基入弱风化岩面不小于2 m。由于地面28 m以下均为微风化花岗岩,遂采用暗挖复合式衬砌结构。喇叭口段采用等尺寸的明挖结构后,后期需采用C20混凝土回填以减小风阻。设计实际采用的结构纵断面如图2所示。

运营期间内衬墙需承受全部水土压力。经结构计算,并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案例,3号风井内衬墙采用1 m厚C50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场地受限,风塔结构无法设置单独的桩基础。经研究讨论,并参考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风井结构,将风塔结构放置于风井内衬上。

3.2 地面2层以下明挖结构设计

根据建筑的要求并考虑风井动载要求,风机房的地面1层板、地下1层板及地下2层板均采用1.2 m厚的楼板,中间需预留6个4 m×4 m的孔洞以安装风机。对于地下2层板以下的明挖结构,埋深15.1 m~28 m,高12.9 m。内衬墙的结构尺寸为12.9 m×20.5 m。对于内衬墙,由于两个方向的尺寸之比为1.59<2,为典型的双向板结构。建筑上对该段无设置梁、柱等结构的要求。

设计采用ANSYS对风井进行结构计算。考虑到风井侧墙为双向板结构,采用平面应变模型不能较为准确地模拟结构的真实受力,遂建立三维模型分析结构受力。内衬墙需承受全部水土压力。除砂层采用水土风算外,其余(岩)土层均采用水土合算。由于该段地下水与海水连通,并受潮汐影响,地下水偏安全地取至地表。土压力采用静止土压力。经过计算可以看出,原设计(不设井字梁)的内衬的最大正弯矩标准值位于跨中,为1 210 kN·m。最大负弯矩位于内衬墙两端,为2 400 kN·m。具体的弯矩分布见图3。取两端最大负弯矩标准值进行裂缝验算,内衬墙需采用1.5 m厚,结构尺寸过大。且上部内衬墙的厚度为1 m,两者之间需设置过渡段。

鉴于此,设计者需提出一定的结构措施以解决现有结构内力过大的问题,遂提出在结构的竖向加设两道井字梁。当加设两道井字形肋梁后,最大正弯矩的位置位于跨中,约为642 kN·m。位于1/6跨处出现了一处正弯矩峰值,约为420 kN·m。最大负弯矩位于内衬墙两端,值为1 350 kN·m。具体见图4。根据裂缝验算,采用1 m厚结构即可满足要求。

两种结构形式的最大弯矩对比见表1。通过对比可知,增设肋梁后,最大弯矩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

表1 最大弯矩对比表

需要指出的是,增设的两道井字形肋梁,对通风效果会有影响,但影响较小。综合权衡通风效果和土建结构,设计最终增设了两道井字形肋梁。

3.3 结构施作顺序

对于深大的风井基坑,多采用明挖顺作,而采用逆作法的基坑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2]:

1)采用逆作法,土方开挖空间受限,总体施工进度慢;

2)隧道的防水较难施作。根据本风井的地质情况,风井周边岩面起伏大,一般可设置吊脚桩。但风井北侧角点离自贸区现有卡口的距离不足1 m,无法预留足够的岩肩以实施吊脚桩,只能采用无法落底的嵌岩桩。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基坑一边开挖,一边设置对撑。当基坑开挖至15.9 m深处,浇筑地下2层楼板。楼板浇筑完成后,继续向上浇筑内衬墙、拆除钢支撑、冠梁,接长围护桩钢筋,使其弯入地下1层板上部,并与地下1层板整浇。自此就完成了上半部分明挖的顺作,同时也为后期的逆作法打好了基础,类似于井壁倒挂法。顺作的过程中每处楼板需预留6个4 m×4 m的风机孔洞。自15.9 m深处向下逆作施工。向下开挖基坑,边开挖边分块施做内衬墙、中隔墙及第一道肋梁,直至第一道肋梁深度范围内的结构全部施工完毕。完成第一道肋梁后开始往下开挖,顺次施作内衬墙、第二道肋梁和基坑底板。自此就完成了风井整个明挖结构的施工。整个施工工序见图5。

3.4 暗挖结构施工

在确定暗挖结构断面形式时,提出了圆形断面和方形断面两种结构形式。考虑到圆形断面施工较为不便,风井与联络风道连接处施工与防水处理均较难实施,同时考虑风井围岩主要为微风化岩层,水土压力相对较小,经综合比选采用了方形断面。暗挖段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工字钢及锚杆。初期支护角部设置斜撑。二次衬砌采用C50钢筋混凝土结构。

4 结语

1)海沧隧道3号风井深约51.2 m,需穿越第四系覆盖层、回填砂层及全~微风化花岗岩,对于中风化以上地层采用明挖结构,中风化以及地层采用暗挖结构是经济合理的。当风塔结构无法单独设置基础时,可考虑将风塔结构放置于风井内衬上。风塔重力荷载对内衬受力是有利的。

2)风井结构首先应该满足通风和建筑功能的需要。对于地下2层板以下的明挖结构,建筑上无特殊要求,但根据计算分析该段需采用较厚的内衬墙和较大的配筋率,设计增设了两道井字肋梁可大幅减小结构的受力,这可为深大风井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3)对于地下2层板以下围护桩长度不一致、无法设置对撑及吊脚桩的情况,采用了地下2层板以上结构顺作,地下2层板以下结构逆作的方案,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桩基的入岩深度。

参考文献:

[1] 李 阳,漆岳泰.地铁中间风井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分析[J].铁道建筑,2014(2):38-42.

[2] 陈宏伟.地铁区间风井内衬墙结构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13(3):52-55.

猜你喜欢

层板风井内衬
纤维金属层板成形极限测试的新试样设计
高耐磨Al2O3-SiO2-ZrO2陶瓷内衬复合钢管制备研究
聚乙烯内衬复合油管失效分析
浅谈混凝土反坎可周转钢筋内衬施工工法
地库风井与景观的和谐共生
复合材料层板连接受弯钉载分配方法研究
行车对数和位置对活塞风井通风特性的影响
磷酸反应槽内衬碳砖膨胀试验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玻璃纤维增强铝合金层板连接孔挤压性能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