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剂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及对家蚕的安全性
2018-04-26杨一平林蔚红戴建忠孙海燕钱秋杰陈伟国
杨一平,林蔚红,戴建忠,孙海燕,钱秋杰,陈伟国
(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 海宁 314400)
桑蓟马是桑园中的常见害虫,俗名举尾虫,属缨翅目、蓟马科。桑蓟马在浙江一年发生8~10代,尤以夏、秋季长期高温干旱时繁殖迅速,为害严重[1]。桑蓟马成虫、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刺破桑叶叶背或叶柄表皮,吸取汁液,受害桑叶失水硬化,甚至枯焦落叶。桑蓟马虫体小,成虫活动力强,发生世代多,田间增殖快,因此防治难度大,容易产生暴发性为害。针对桑蓟马的为害习性,具有内吸性的乐果是目前主要防治农药,但由于长期单一使用乐果,导致桑蓟马抗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且乐果的持效期短,在桑蓟马虫量暴发时难以有效遏制[2~3]。吡蚜酮和烯啶虫胺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吡啶杂环类和烟碱类杀虫剂,对桑蓟马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家蚕的毒性较低,在桑叶上的残毒期较短,吡蚜酮和乐果混配对桑蓟马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4~7]。杨华[8]研究发现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剂防治温室烟粉虱的增效作用明显,农药生产企业也开发了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复配剂,登记防治对象为稻飞虱、蚜虫。我们选取了市售烯啶虫胺单剂、吡蚜酮单剂、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农药,于2017年秋季开展了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和对家蚕的毒性试验,以期为桑蓟马防治农药的筛选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农药
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证号:LS20140198);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证号:PD20140816);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烯啶虫胺20%+吡蚜酮60%)[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证号:PD20140917]。
1.1.2 供试家蚕
蚕品种为“白玉×秋丰”,浙江省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公司生产。1~2龄蚕在常规条件下桑叶饲养,3龄起蚕供试。
1.1.3 田间防效
海宁市斜桥镇斜西村果桑园,“粤椹大10”品种,4年生,中低杆养成,每667 m2桑园栽200株。
1.1.4 毒性试验
海宁市蚕桑站试验桑园,“荷叶白”品种,12年生,中杆养成,每667 m2桑园栽800株。
1.2 田间防效试验方法
1.2.1 农药处理
参考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等3种供试杀虫剂的推荐浓度,分别设置试验浓度: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7500倍(67 mg/L)、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00倍(200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3000倍(267 mg/L)和6000倍(133 mg/L),共5个农药处理,以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以4株桑树为1个小区,重复3次,共12株桑树。清水空白对照安排于试验桑园外侧,5个农药处理随机排列,各处理间设2行桑树作隔离保护。
1.2.2 喷药方法
采用15 L电动喷雾器,各处理与两边相邻的保护行桑树同样喷药处理,减少保护行的桑蓟马迁飞到处理区桑树上产生的误差。
1.2.3 调查方法
在试验计划确定的调查日(喷药前、喷药后1 d、4 d、7 d和14 d)清晨分别调查各处理区的桑蓟马虫量。每株桑树随机选取1个长势中等偏上的枝条做好标记,喷药前、后均调查固定枝条全部叶片上的桑蓟马虫量,分别记载若虫和成虫数量,计算各小区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1.2.4 田间防效数据计算
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DPS10.15版数据处理软件Duncan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多重比较[9],检测药剂处理校正防效的差异显著性。
1.3 急性食下毒性测定方法
经预备试验,将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等3种杀虫剂均稀释成5~7个梯度浓度,取适熟桑叶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药液中1 min,取出后自然晾干,置于保鲜盒内备用,各处理区供试20头3龄起蚕,在温度26.5℃±1℃、相对湿度75%~85%的恒温室内饲喂药叶24 h后,改用新鲜无毒桑叶继续饲养至4龄饷食,每天调查家蚕幼虫中毒死亡数,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重复3次。采用DPS统计软件对药液质量浓度对数与幼虫死亡率概率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9],求出致死中浓度(LC50)和95%置信限。
1.4 残毒期试验方法
残毒期试验以喷药浓度和采叶养蚕间隔时间为双向处理组合。
喷药浓度分别为: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5000倍(100 mg/L)和7500倍(67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其中烯啶虫胺133 mg/L,吡蚜酮 400 mg/L)、3000倍(267 mg/L,其中烯啶虫胺67 mg/L,吡蚜酮200 mg/L)和6000倍(133 mg/L,其中烯啶虫胺33 mg/L,吡蚜酮100 mg/L)。因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00倍田间防效供试浓度远低于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故不再设置残毒试验处理。
6种稀释药液各喷于10株桑树,枝条顶端最大叶位以上用标签标记,防止采摘喷药后新生长的桑叶。喷药后1 d起每天采摘桑叶饲喂3龄起蚕,持续1个龄期,以4龄起蚕为调查终止日(每个浓度与间隔时间组合均不再出现中毒症状蚕)。各试验小区供试30头蚕,重复3次。
1.5 家蚕中毒症状观察
3种供试杀虫剂稀释浓度为: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00倍(500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分别浸渍桑叶后晾干,饲喂3龄1 d蚕和5龄1 d蚕,观察记录家蚕中毒症状。
1.6 试验期间天气
田间防效试验期间(2017年8月3日~17日)天气:平均气温29.8℃,最高气温34.9℃,最低气温26.0℃,平均日照6.4 h,累计降雨量84.1 mm。残毒试验期间(2017年9月4日~23日)天气:平均气温24.1℃,最高气温28.2℃,最低气温21.0℃,平均日照3.8 h,累计降雨量91.8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杀虫剂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
2.1.1 对桑蓟马成虫的防效
表1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及其复配剂对桑蓟马成虫的防效Table 1 Efficacy of Nitenpyram,Pymtrozine and their Composite Agent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dult Mulberry Thrips
从表1可以看出,喷药后1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267 mg/L、533 mg/L和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对桑蓟马成虫的校正防效在96.51%~99.7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均极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的校正防效84.55%。喷药后4 d、7 d和14 d,各药剂处理的校正防效均比喷药后1 d的下降,其中喷药后7 d和14 d的校正防效仅为47.43%~69.63%和31.04%~41.95%,表明供试杀虫剂对桑蓟马成虫的速效性良好,但持效期较短。
2.1.2 对桑蓟马若虫的防效
表2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及其复配剂对桑蓟马若虫的防效Table 2 Efficacy of Nitenpyram,Pymtrozine and Their Composite Agent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ulberry Thrips Nymphs
对桑蓟马若虫的校正防效见表2,喷药后1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33 mg/L极显著优于其它4个处理,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67 mg/L显著优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显著优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喷药后4 d和7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33 mg/L对桑蓟马若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0.16%和89.53%,优于其它处理。喷药后14 d,各处理对桑蓟马若虫的校正防效下降到18.49%~30.76%,已失去防治价值。
2.1.3 对桑蓟马成虫和若虫的综合防效
表3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及其复配剂对桑蓟马成虫若虫的综合防效Table 3 Comprehensive Control Effect of Nitenpyram,Pymtrozine and Their Composite Agent on Adults and Nymphs of Mulberry Thrips
从表3可见,喷药后1 d,对桑蓟马成虫和若虫的综合校正防效,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33 mg/L的97.46%显著优于267 mg/L的91.33%,极显著优于其它处理;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67 mg/L的91.33%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的86.30%差异不显著,极显著优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的81.54%、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的52.18%;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的86.30%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的81.54%差异不显著,极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的52.18%;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的81.54%极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的52.18%。喷药后4 d、7 d、14 d,各处理的校正防效均比喷药后1 d的明显下降,其中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33 mg/L以喷药后4 d、7 d的85.29%和83.45%为最高,其它处理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2.2 3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
3种杀虫剂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差别较大(表4),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4202.4884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的LC50为11.3863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LC50为45.8659 mg/L。按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中烯啶虫胺含量20%计算,其LC50为11.4665 mg/L,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的LC50基本一致,可见,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家蚕的毒性主要来自于烯啶虫胺成分。参照2005年制定的《化学农药环境评价试验准则》草案的农药毒性等级划分新标准[10],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家蚕的经口急性毒性等级为低毒级(LC50>200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为高毒级(0.5<LC50≤20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为中毒级(20<LC50≤200 mg/L)。
表4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单剂及复配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测定结果Table 4 Determination of Acute Toxicity of Nitenpyram,Pymtrozine and Their Composite Agent on Silkworm Bombyx mori
2.3 2种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毒期
由表5可见,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喷药后9 d采叶饲喂3龄起蚕的死亡率仍达100%,喷药后17 d的无中毒症状及死亡蚕发生。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00倍(100 mg/L)和7500倍(67 mg/L),分别在喷药后15 d和13 d无中毒症状及死亡蚕发生。
表5 2种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测定结果Table 5 Determination of Residue Period of the Two Pesticides in Mulberry Leaves
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3000倍(267 mg/L)和6000倍(133 mg/L),分别在喷药后17 d、13 d和9 d不再出现中毒症状及死亡蚕。
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0倍中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含量为67 mg/L,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7500倍相当,对家蚕的残毒期均为13 d以上;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中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33 mg/L,略高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00倍的100 mg/L,二者对家蚕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和15 d以上。
2.4 3种杀虫剂对家蚕的中毒症状
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饲喂3龄蚕和5龄蚕,15 min和30 min后开始表现出中毒症状:吐液、胸部膨大、腹部缩短,然后尾部上翘;5龄蚕扭动、乱爬,部分有脱肛;3龄蚕吃药叶2 h左右死亡,5龄蚕吃药叶48 h仍未死亡。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饲喂3龄蚕和5龄蚕,约40 min和60 min后出现与烯啶虫胺相似的中毒症状;3龄蚕吃药叶4 h左右死亡,5龄蚕吃药叶48 h仍未死亡。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00倍(500 mg/L)饲喂3龄蚕和5龄蚕,均未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蚕。
3 讨论
3.1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单剂及复配剂对家蚕的毒性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3龄起蚕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4202.4884 mg/L,约等于供试农药的119倍稀释液,远高于1500~4000倍的推荐使用浓度,即吡蚜酮对家蚕的毒性较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3龄起蚕的LC50分别为11.3863 mg/L和45.8659 mg/L,后者是前者的4.03倍,其中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中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4,可见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家蚕的毒性几乎完全来自于烯啶虫胺。
从连续饲喂3龄蚕一个龄期的试验结果看,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5000倍(100 mg/L)和7500倍(67 mg/L)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15 d和13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3000倍(267 mg/L)和6000倍(133 mg/L)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13 d和9 d;其中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7500倍(67 mg/L)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0倍(267 mg/L)处理区,二者的烯啶虫胺有效成分相等,均在喷药后13 d无中毒症状及死亡蚕发生,表明二者在桑叶上的残毒期相符。
3.2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单剂防治桑蓟马的可行性
烯啶虫胺、吡蚜酮与目前防治桑蓟马的常规杀虫剂乐果相比,三者的杀虫机理各异,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差异也较大[4-7],根据本试验结果,结合此前的试验报道认为,烯啶虫胺对桑蓟马的防效最优,吡蚜酮其次,乐果最差;同时,烯啶虫胺对家蚕的毒性也明显大于吡蚜酮和乐果。因此,选择何种杀虫剂必须兼顾防效和安全性的矛盾,吡蚜酮和乐果适用于养蚕前和蚕期中使用,对家蚕比较安全;当桑蓟马虫量高发,距蚕期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可使用烯啶虫胺,防治效果好,但须注意烯啶虫胺不同剂型对家蚕的安全性也有较大差别[11]。
3.3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复配防治桑蓟马的效果
本试验采用市售烯啶虫胺、吡蚜酮单剂及二者的复配剂,并在试验设计中考虑单剂与复配剂有效成分质量浓度的对应关系。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67 mg/L按两种有效成分比例计算,分别为吡蚜酮200 mg/L和烯啶虫胺67 mg/L,从田间防效结果看,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剂优于烯啶虫胺单剂和吡蚜酮单剂,表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但这种增效作用似乎不够显著,可能因为供试复配剂登记防治稻飞虱和蚜虫,却不一定适宜于桑蓟马的防治。因此,针对防治桑蓟马的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比例尚需进一步筛选优化。
[1]王建新,徐锦松,何春华,等.桑树害虫的系统预测及其防治[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2]陈伟国.防治桑蓟马的农药筛选与应用[J].蚕桑通报,2012,43(3):8~11.
[3]钱银川,陈伟国,孙海燕,等.桑园常用杀虫剂对桑蓟马田间防效的评价[J].中国蚕业,2006,27(1):43~44.
[4]陈伟国,郁志华,孙海燕,等.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桑蓟马的防效试验[J].蚕桑通报,2009,40(1):12~14.
[5]陈伟国,戴建忠,杨一平,等.10%烯啶虫胺水剂对桑蓟马防效及对家蚕残毒期试验[J].中国蚕业,2016,37(1):16~19.
[6]陈国祥,陈伟国,姚士桐,等.吡蚜酮对家蚕的安全性测试[J].浙江农业科学,2008,(3):361~363.
[7]董瑞华,陈伟国,孙海燕,等.杀虫剂吡蚜酮和乐果混配使用对桑蓟马的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J].蚕业科学,2014,40(4):607~612.
[8]杨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单剂及复配剂对温室烟粉虱的防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9]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王静,朱九生,高海燕,等.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及中毒症状学观察[J].生态毒理学报,2010,5(1):57~62.
[11]唐小兰,陈伟国,孙海燕.10%烯啶虫胺水剂和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测定[J].中国蚕业,2014,35(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