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网络结构与模式*
2018-04-26李晓丹吴杨伟
李晓丹 吴杨伟
(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阶段,促进资源、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成为区内发展的主题。区内经过组织、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创新,使企业、产业和区域的生产体系越来越具有生态特征,以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要求(金菁,2012)。国外学者提出,生态产业可以通过仿造自然生物种群相互利用资源的特性,实现企业之间的产业共生,从工业再循环、区域副产品交换、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等视角建立起生态产业系统,协调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Wanner,1999;Posch,2002;Joost,2002;Bryan and Douglas,2007)[1],为生态产业网络提供了经验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足于鄱阳湖的湖体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产业网络发展。
生态产业网络结构是在生态产业网络基础上,由生态产业网络点、片、线和面系统组成(吴杨伟和李晓丹,2015)。共生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理论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网络结构和模式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区内企业以合作的方式相互利用资源以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企业自身的生产运作方式及对其他企业的依赖程度不同,决定了生态产业网络结构层次、演化路径和模式适用的差异性。文章界定生态产业网络的概念,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网络的结构层次与演化路径,识别出生态产业网络模式在区内的适用,相关建议利于区内企业提高协调经济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1 生态产业网络的概念、结构与模式
1.1 生态产业网络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界定生态产业系统为生态产业网络概念的界定提供了思路,笔者认为,区域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对自身的生态化建设,以及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生态化合作来解决产业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促进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所形成的共生关系网络称为生态产业网络。生态产业网络不同于生态产业园,即使不在同一园区的企业也可横向和纵向合作,通过生态产业网络结构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1.2 生态产业网络结构
生态产业网络结构是在生态产业网络基础上,由生态产业网络点、片、线和面4个层次组成的网络结构;各层次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产业网络系统,又通过生态产业网络相互联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其中生态产业点是这一网络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生态产业片和生态产业线都由其演变而来,而生态产业网络结构的完善意味着生态产业面的形成与发展。
1.2.1生态产业点 生态产业点是指在一个小的区域内进行生态产品生产的企业,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生态产品的过程中,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在获取经济利润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生态产品和提供生态产品的企业是生态产业点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作为最基本的生态产业网络层次,与传统的企业、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
1.2.2 生态产业片 生态产业片是指在一个小的区域内,生产同类生态产品的企业通过横向合作,减少对资源的损耗与环境的污染,提高整个产业的生态内涵。生态产业园是其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与其它生态产业网络层次相比,生态产业片行业特征明显,片型生态产业层级中的企业属于同一行业,通过同一类型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来实现行业的生态化。
1.2.3 生态产业线 生态产业线是指生产不同类产品的生态企业集中在一个小的区域内,按企业和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合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区域内不同行业的企业和产品出于生态化的目的进行纵向合作,上游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作为下游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生态合作,形成生态产业链体系。
1.2.4 生态产业面 生态产业面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不同深度的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深入合作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在点、线和片生态产业层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包含了点、片和线生态产业网络层级。具有不同于点、片和线的特点:反映了较大区域的产业特征、生态合作具有广泛性和隐藏性。
1.3 生态产业网络模式
生态产业网络模式是因生态产业网络运作而存在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企业采取不同的策略以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而一体化与多元化[2]两个维度之间的多样配合关系,形成了4种不同的生态产业网络模式即松散型、协同型、互动型及自主型模式(苏敬勤和刁晓纯,2008)。这四种模式体现的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多样合作关系见图1。
图1 生态产业网络模式类型
1.3.1松散型模式 松散型模式是指企业开展生态产业网络运作时偏重于多元化合作策略,而一体化程度偏低。这类企业侧重于通过多元化的合作策略进行资源的整合以应对在区域环境治理时出现的问题,投入更多的企业资源培养核心能力,这种以企业为中心所形成的生态产业网络表现出广泛而松散的联系,如荷兰鹿特丹港口地区形成的生态产业网络(刁晓纯,2010)。
1.3.2协同型模式 协同型模式是指企业开展生态产业网络运作时出现双高现象,采取多元化合作策略的同时又注重一体化合作策略。这类企业不仅与纵向企业之间存在供应链关系,而且与横向企业保持着竞合关系,实现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协同发展,如瑞典纸浆造纸业将能源设备外包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态产业网络(Jamet和刘云清,2001)。
1.3.3互动型模式 互动型模式是指企业开展生态产业网络运作时偏重于采取一体化合作策略,而多元化程度较低。这类企业对环境合作下的某项特定内容进行深入合作,成员间开展频繁的互动协作,以获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如以德国DSD公司为中心形成的生态产业网络(刁晓纯,2010)。
1.3.4自主型模式 自主型模式是指企业开展生态产业网络运作时对于一体化和多元化策略关注度不高,表现为一体化与多元化双低的特征。这类企业只依靠自身的力量整合资源改善环境问题,这种结果是企业可以控制某一个生产工艺的过程却无法兼顾不同的生产过程,企业只能减少小范围的环境问题,如RauhaIhti电厂所形成的生态产业网络(郭莉,2009)。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网络结构及演化
2.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网络结构
2.1.1区内生态产业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点包括区内相关的生态产品和生产生态产品的企业,区内有著名的商品粮油基地,生态农产品种类繁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生态产品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见表1)。截止2012年,区内全国生态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为47个,排名居全国第二;“猪-沼-果”生态农业增加到80万户(王晶,2013);截止2015年,拥有8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截止2014年,区内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占江西省的46.63%(孔凡斌等,2015)。截止2012年,区内旅游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拥有五星级宾馆7家,四星77家,三星190家;国际旅行社占江西省总量的90%(吴杨伟和李晓丹,2015)。区内各类生态产品和企业通过生态产业网络点互为补充,生态企业延伸产业链,可有效提高生态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市场竞争力。
表1 区内生态资源和产品种类
2.1.2区内生态产业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片表现为生态农业产业区、生态工业园区以及生态服务产业区。区内生态农业产业区主要包括:以庐山市、都昌县、鄱阳县、进贤县和余干县等环鄱阳湖沿岸区域为主的环湖水域高效渔业生产区;以湖口县、永修县、彭泽县、九江市柴桑区、德安县和瑞昌市等为主的北部平原优质棉花、油菜生产区;以贵溪市、余江县和东乡县等为主的丘陵山地高效林、牧、果业生产区;以南昌县、丰城市、南昌市新建区、高安市、万年县、安义县、樟树市、乐平市和奉新县等为主的南部平原优质粮食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区。
区内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8个重点工业园区(即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昌东工业园区、江西新建长陵工业园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鹰潭高新技术开发区、江西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西乐平工业园区、江西德安工业园区、江西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江西贵溪工业园区、江西余江工业园区、江西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江西樟树工业园区、江西东乡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包括光电产业、光伏产业、生物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航空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产业集群。从表2可知,2014年区内生态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占江西省较大比重:区内工业增加值占40.18%,招商实际到位资金、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34.20%、40.03%、37.25%。
表2 2014年区内与全省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注:资料来源于《2015年江西统计年鉴》。
区内生态服务产业区主要体现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区:以庐山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庐山西海等北部区域形成庐山休闲度假区;以鄱阳县为核心辐射带动环鄱阳湖水域形成湖滨休闲度假区;以南昌市为核心辐射带动临川、渝水等南部区域形成南昌红色旅游区;以景德镇为核心辐射带动鹰潭、万年等东部区域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区等。区内各生态企业通过生态产业网络片系统相互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片,有效加强企业间长期合作,形成良性竞合模式,进而加强区内园区的产业关联度。
2.1.3区内生态产业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线表现为区内生态产业链,如生猪生态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和生态旅游产业链等。区内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公司为核心企业,上游饲料和防疫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养殖公司将生猪输送给下游的屠宰场和生态食品加工企业;建立沼气池将沼气输送周边农户做生活能源,沼液和沼渣又作为农料,发展“猪-沼-果”的生态农业;农户将种植的生态农作物及农作物的秸秆作为饲料卖给养殖公司,形成完整的生猪生态产业链。区内光伏产业链以光伏企业为核心企业,通过上游开采企业进行开采,经加工企业初步加工成硅片,进一步流转到深加工企业形成太阳能电池组,通过相关企业对太阳能电池组应用生产出配套产品,打造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区内生态旅游产业链以山、水、城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生态旅游景点,由旅游开发企业开发吸引游客,带动景点周边餐馆和宾馆等相关企业发展,形成生态旅游产业链。区内生态产业链通过生态产业网络线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关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交流得到良好体现。
2.1.4区内生态产业面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内生态产品、企业、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链共同发展,以生态产品为立足点;通过不同生态企业和产业的横向和纵向合作,以生态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大产业交叉整合,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面。区内生态产业面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区内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网络结构演化
生态产业点作为整个生态产业网络中最基本的层次,生态产业片和生态产业线由其演化而来,而生态产业面的形成则标志着生态产业网络的逐渐完善。如图2所示,生态产业网络的演化有3条路径:点-片-面、点-线-面和点-面的直接演化(吴杨伟,2015)。点-片-面的演化是指在一个小的区域内,生产同类生态产品的企业通过行业横向合作联合运动成生态产业片(园区);不同生态产业片在更大区域内通过不同行业的联合形成生态产业面。点-线-面的演化是指在一个小的区域内,发展程度不同的企业和产品向上下游纵向延伸发散成生态产业线;各行业深度延伸完善生态产业链,通过生态产业网络不断融合,进而发展成生态产业面。点-面的直接演化是指在整个生态产业网络中,生态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向不同产业横向和纵向深度发展,直接形成生态产业面;受面积广阔、产业间协调难度较大、统筹规划较困难等因素影响,这种演化路径要求较高,一般较难实现。
图2 生态产业网络结构演化
2.2.1区内点-片-面的演化 从生态农业看,立足于水产、水禽、棉花、菜油、大米、有机蔬菜、茶叶、水果等生态产品,拓展环湖水域高效渔业生产区、北部平原优质棉花和菜油生产区、南部平原优质粮食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及丘陵山地高效林业、牧业、果业生产区,区内生态农产品及相关企业相互竞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面。就生态工业而言,以生物医药、太阳能电板、锂电新能源系列产品、硅材料等新型生态工业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为基点形成汽车、航空设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石化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区内相关生态工业产品及企业相互竞合,形成生态工业产业面。从生态旅游业看,以庐山市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庐山生态旅游产业区;以鄱阳县辐射带动环鄱阳湖水域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湖滨休闲度假区;以南昌辐射带动南部区域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南昌生态旅游区;以景德镇辐射带动东部区域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景德镇生态旅游区;各生态旅游区内的景点及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生态旅游产业面。
2.2.2区内点-线-面的演化 区内点-线-面演化表现如下:将区内生态产品根据自身特性,通过资源互补等方式形成生态产品线;通过区内核心生态企业带动分散的上下游企业,联合相关企业形成生态产业链;不同生态产业线在区内不断向深度延伸,形成生态产业面。选取生猪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作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代表进行说明。以区内生态农业而言,将生猪和农户作为生态农业产业点,生猪养殖公司作为核心企业,通过养殖公司对上下游企业协调运作形成生态生猪产业链;区内不同生态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联合,形成并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面。从区内生态工业来看,以光伏企业为核心,行业深度延伸联合形成以“硅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组-配套产品”为一体的生态光伏产业链;区内不同生态工业产业链联合形成并发展生态工业产业面。就区内生态旅游服务业而言,以山、水、城为立足点,形成诸多生态旅游产业线;区内各旅游服务行业(宾馆、餐馆、旅行社等)协同发展,实现服务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区内不同服务行业深度合作,形成并发展生态服务产业面。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网络模式适用
3.1 松散型生态产业网络模式的适用
在产业和园区分布上,依托九江市“一园两区”,形成以中石化九江分公司、齐鑫化工等为代表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产品、化工新材料等石化产业体系。以乐平、樟树市为中心,以江西世龙实业、江西金龙化工为代表的离子膜烧碱、纯碱以及氯产品生产产业基地。这些产业生产线长、纵向联系广,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涉及到材料和能量的工业代谢关系,而且包含物流、人力流、信息流和市场等多方面;这些产业生产规模大、连续性强,行业内企业主营业务同质化以及经营环境重合度高,不仅与纵向企业之间存在供应链关系,而且与横向企业保持着竞合关系,形成上下游支持企业和相关企业三位一体的格局。
以上产业内企业之间在一体化维度上表现为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合作时间较长、交易方式易变、投入资源针对性弱,一体化程度偏低;在多元化维度上表现为企业合作内容较多数量较大、企业差异较小,偏重于多元化合作,适用于松散型的生态产业网络模式。这些企业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完全解决全部的环境问题,而企业的发展又决定其需要履行一定的环境治理义务;产业流程化的特点使得各企业之间环境合作成为可能。
3.2 协同型生态产业网络模式的适用
在产业和园区分布上,以华意压缩、志高空调(九江)等为代表的南昌市区、九江市等形成的机械制造产业;以江铃汽车、江西昌河汽车、奔驰中客等为代表的南昌市区、景德镇市区、鹰潭市区等生产汽车及其配件产业;以江西济民可信、江中集团、富祥药业等为代表的南昌市区、樟树市等区域所形成的生物制药产业。以上产业的企业研发耗费时间长、资金投入大,承受的风险也大;往往需要一定的规模支持,以整合不同的物料,通过不同的路径,生产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对合作资源的投入强度高,能够从研发技术、生产、销售与资金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
以机械制造、汽车及其配件和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产业,企业之间在一体化维度上表现为信息共享程度较高、合作时间较短、交易方式稳定、投入资源针对性较强;在多元化维度上表现为合作内容数量较多、内容差异较大、企业数量较多。区内企业既采取多元化合作又注重一体化合作,适用于协同型的生态产业网络模式,形成上下游密切联系的产业链关系, 形成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可以良好地辅助资源的回收和交换,进而为密切的竞合关系提供条件。
3.3 互动型生态产业网络模式的适用
在产业和园区分布上,以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江西)、九江汇源食品饮料为代表形成的南昌市、九江市区、乐平市、抚州市区和万年县为主的食品产业;以江西联创为代表形成的景德镇市区、南昌市区为中心的家电生产产业;以江西锦兴纺织、江西恒邦纺织等为代表形成的共青城市、安义县、丰城市、高安市、鄱阳县、东乡县为基地的纺织制衣产业。这些地区的产业高度集中,企业在进行信息共享时具有及时性、短期性,能形成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可以良好地辅助资源的回收和交换。
以食品、家电、纺织制衣等为代表的产业,企业之间在一体化维度上表现为信息共享程度高、合作时间较短、交易方式稳定、投入资源专用性强;在多元化维度上表现为合作内容数量和差异较少,企业数量较少且差异较大。区内企业偏重于采取一体化合作策略,适用于互动型的生态产业网络模式。通过行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带动重点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形成主导产业鲜明、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行业内重组和整合的活跃度增加,有利于企业间的互动合作。
3.4 自主型生态产业网络模式的适用
在产业和园区分布上,以江西永瑞木业、江西方豪木业为代表形成的南昌市、武宁县、瑞昌市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以江西昌大三机金属制品、江西新华金属制品为代表形成的南昌市、余干县、余江县、贵溪市的金属制品产业;以南昌市珠峰科技为代表形成的南昌市软件应用产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行业属于原料密集型行业,原料成本占主营业成本比重大,企业间合作程度低、针对性弱、范围比较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效应比较低。金属制品的生产技术单一、工艺水平偏低,企业之间的合作较少,缺乏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很难做到与横向企业和纵向企业的联动发展。软件行业注重轻资产运营、竞争明显,企业可以根据需求随时调整销量;企业人员来往频繁,企业往往根据实际要求实时做出调整。
以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软件等为代表的产业,企业之间在一体化维度上表现为信息共享程度低、合作时间较长、交易方式易变化、投入资源专用性弱;在多元化维度上表现为合作内容数量较少、内容差异较小、企业差异较大。区内产业对于一体化合作和多元化策略关注度不高,适用于自主型的生态产业网络模式。这些企业注重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支持,一般依靠自身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4.1 依托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网络结构建设
生态合作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对合作双方的一体化程度造成影响,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和产业特色,区内应进一步明晰生态产业点、片、线和面的内涵,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生态结构演进: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生产、市场、废弃物和副产品处理等各环节中;构建副产品和废弃物相互利用的生态产业网络,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率;延伸生态产业链,对区内的资源能源进行合理引导、循环利用,实现高科技产业和环境产业的协调发展。
4.2 建立生态产业网络不同模式的分类管理机制
区内企业之间以不同类型的方式展开合作,适用的生态产业网络模式的差异表现出协调经济环境能力的差异,针对四种生态产业网络模式应当建立一种分类管理机制,针对不同模式表现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增强协调经济与环境的能力。一体化交互合作有利于丰富和拓展生态产业网络成员关系,多元化合作以一体化合作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可以促进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有利于生态产业网络的演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3 创新管理打造生态产业网络信息化平台
企业持续的环境创新管理以及高新的产业链应用技术能够提高区内企业间的合作水平,构建完整高效的生态产业链。依托高校、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打造生态产业网络信息化平台;增强企业间开展生态化合作的能力,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规划区内生态产业发展重心,挖掘产业间生产资料梯级利用的契合点,通过新技术和新工艺信息,共享工艺流程,提供合理的生态合作方案。
4.4 完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增强产业关联融合度
政府部门应科学合理的制定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生态产业发展目标。通过生态产业引领产业的整体发展,强化引领产业的生态性,实施产业龙头战略,发挥引领企业的产业集聚效应。规划生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确定引进目标,增强产业关联融合度,提高生态产业效益,形成互相依存的集群发展格局。
4.5 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构建合理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
改善公共设施,支持生态产业网络中企业发展的管道、垃圾处理中心等建设。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发挥市场力量与利益获得者作用,引导生态产业开发合作,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避免重复建设。构建合理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制定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返还环境治理费等形式,鼓励企业开展多样的生态化合作,提升企业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刁晓纯.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郭莉.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的比较分析:一个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4):38.
[3]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