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接”战略下传送网架构演进研究
2018-04-25崔云峰
崔云峰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下,能为内蒙古移动的发展带来契机。分析了其面向“大连接”战略下多种业务承载时存在的瓶颈及积极探索“大连接”传送网架构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5G;前传网络;回传网络;SDN;Mesh网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11-0063-02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br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 Mobile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key projects, such as Internet Plus,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of multi-service carrying under the strategy of "large connec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solution of "large connection" transport network architecture.
Keywords: 5G; forepass network; back transmission network; SDN; Mesh network
1 研究背景
新一轮技术革命开启数字化时代,普遍连接成为数字化时代最根本特征。在电信行业谈转型、谋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移动将聚焦连接,通过“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努力开创数字化产业新格局。
随着物联网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5G的需求日渐高涨。5G可以达到每平方公里百万级终端的连接,更好地支撑万物互联战略;5G可以实现10Gbit/s的速率,具有毫秒级的时延,可以更好地支撑无人驾驶等车联网应用。
同时,系列宏观政策如宽带内蒙古、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给内蒙古移动的发展带来契机。
2 面向“大连接”的业务发展预测
面向“大连接”的业务需求进行梳理、分析,从业务需求入手,为传送网架构演进研究提供正确的研究方向。
目前内蒙古移动传送网承载业务大致可以分为2G/3G、4G、家庭宽带、集团专线几类,其中2G/3G业务正在逐渐走向衰退,4G、家庭宽带、集团专线等业务为目前主流的业务需求。
2.1 5G业务需求预测
ITU-R(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组)将5G应用划分为三个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ITU(國际电信联盟)、IMT-2020(2015年10月26日至30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2015无线电通信全会上,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正式批准了三项有利于推进未来5G研究进程的决议,并正式确定了5G的法定名称是“IMT-2020”)推进组等国内外5G研究组织机构均对5G提出了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要求,理想情况下端到端时延为1ms,实际情况下端到端时延为5-10ms左右。5G连续广域覆盖场景是最基本的覆盖方式,需要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100Mbps以上的用户体验速率,其单基站均值带宽将达到6.75G,单基站峰值带宽将达到16G;5G热点高容量场景面向局部热点区域,需要满足用户1Gbps以上的用户体验速率,其单基站均值带宽将达到32.85G,单基站峰值带宽将达到50.8G。
2.2 家庭宽带业务需求预测
家庭宽带在带宽提供能力、价格、屏幕显示等方面的优势,使家庭宽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网融合、超高清视频、智能家庭、VR等业务的发展,将是家庭宽带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视频业务的发展,对传送网要求更高。4K视频要求带宽30~50M,而VR则要求200M以上的带宽。
3 传送网目标架构及演进思路
重点对于未来传送网的演进思路进行论证,并分析现网升级方案存在的利弊,从而推导出传送网演进的目标架构。
3.1 传送网面向“大连接”业务承载的短板分析
3.1.1 网络拓扑结构扁平化不足
“大连接”时代,“业务云”进一步下沉,“业务云”到“业务端”的纵向时延及“业务端”到“业务端”的横向时延大大降低,对传送网的时延要求更高,传送网必须向扁平化发展。
传统传送网分为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三层结构,每一层网络都以环型结构为主,且环路上传输节点较多,数据传输过程中需通过大量网元,将产生较高的时延,在“大连接”时代传送网应进一步向“扁平化”演进。
3.1.2 带宽容量不足
根据业务需求预测分析,“大连接”时代接入层100G组网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核心层/汇聚层则将可能达到T级别组网。而目前传送网现状接入层多为GE/10GE环路,核心层和汇聚层为10GE/100GE环路,无法满足“大连接”业务带宽发展需求。
3.1.3 三层设备高置
现网PTN三层设备一般部署在地市核心机房,完成地市4G基站X2业务转发,4G承载只需要在核心层启用L3 VPN功能,汇聚层仍采用L2 VPN分组转发功能。“大连接”时代,一方面,三层设备下挂基站将更多,路由条目数量将更大,如果三层仍然高置,三层设备将不堪重负,如三层节点故障,影响范围将很大;另一方面,三层高置横向流量时延大,将不能满足“大连接”时代基站间横向流量时延需求。所以三层设备需下移带,其优点一是三层设备下挂基站减少,流量减少,路由条目减少,压力大大降低,安全性能增加,故障影响范围减少;二是基站间的横向流量跳数减少,时延减少。
3.2 面向“大连接”的传送网架构演进思路
面向“大连接”的传送网架构应满足高带宽、低时延、集约化和切片化的网络承载要求,网络架构应进一步Mesh化、全光化。
3.2.1 前传网络和回传网络的划分思路
基于“大连接”战略背景下传送网架构扁平化的诉求,结合5G业务对于“回传网络”和“前传网络”的划分思路,设想将传统传送网原有的多层网络结构简化为广义的“回传网络”和“前传网络”。
新的城域“回传网络”包括传统传送网中城域核心层、城域汇聚层两个层面;新的“前传网络”包括传统传送网中无线基站、家庭宽带、集团专线的接入部分以及面向5G的接入网络。
3.2.2 传送网“回传网络”演进思路
目前传送网组网多采用环型结构,未来“回传网络”的建设在环网结构基础上,结合5G和家宽业务发展叠加“1+1链型”结构,向Mesh化演进。
面向“大连接”的业务承载采用转发和控制分离的架构,转发面虚拟化,呈现“一个物理架构、多种组网结构”的形态,通过网络切片,按需构建不同的逻辑网络实例,未来3G、4G等小颗粒业务依然可以通过环网结构进行承载;5G uRLLC、4K视频等对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可以通过1+1链型结构直达业务落地点,最大限度降低时延;对于节点间有横向业务流量需求的,如IDC业务,可通过Mesh化网络一跳直达。
3.2.3 传送网“前传网络”演进思路
前传网络的演进应结合业务需求,按场景合理选择集中式或分布式BBU,采用OTN或者裸光纤方式进行承载。前传PON网络向10GPON进行演进,前传PTN/OTN网络向100G演进。
BBU 集中化成为无线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移动前传应用成为BBU 集中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解决拉远RRU的传输承载,业内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光纤直驱、无源彩光、有源WDM/OTN等方案。
3.2.4 面向“大连接”的传送网目标架构
传统的城域核心、汇聚层演进为“回传”网络主要是基于业务流向的变化,EPC、BRAS、CDN等业务设备将逐步实现下沉部署,同时传统的无线BBU将集中化部署并上移至接入匯聚机房,需要构建Mesh化的组网。
面向“大连接”的传送网架构和传统网络相比,在业务承载上发生了如下变化:
无线网络方面, 2G、3G、4G网络依然要通过传统的SDH/PTN传送网进行承载,5G由于C-RAN的组网需求,需要在前传网络引入OTN或采用裸光纤、无源彩光等传输方式,5G业务回传则要借助mesh化光层组网,就近回落至EPC。
家庭宽带业务方面,依然要通过PON网络承载,技术上将采用更高带宽的10GPON甚至100GPON,OLT将通过Mesh化光层组网选择最优路径上行至BRAS。
集团客户业务方面,互联网专线和一般数据专线依然通过PON网络进行承载,对于带宽需求较小的重要专线可采用PTN/SDH的方式承载,带宽需求较大的高端大客户专线通过OTN的方式进行承载,对于边缘DC互联需求,可通过Mesh化光层组网高效直达。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中国移动“大连接”战略背景下,结合未来5G、家庭宽带、集团客户等业务的迅猛发展,以内蒙古移动传送网网络现状作为基础,分析其面向“大连接”战略下多种业务承载时存在的瓶颈,积极探索“大连接”传送网架构的演进思路,通过本文的研究达到合理分配建设投资、科学储备基础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江浩,赵丽.中国移动城域传输网发展及业务承载策略[J].通信世界,2012(06).
[2]舒文琼.中国移动“大连接”战略为网络转型铺路[J].通信世界,2016(08).
[3]虞文海.5G时代承载网面对的挑战及部署方案探讨[J].信息通信,2017(05).
[4]郭雪峰.四网协同中的传送网络规划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5]朱杰,项菲.网络架构设计与标准化进展[J].电信科学,2016(04).
[6]贾娜,彭波.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6):192.
[7]谢亚东.移动城域传送网PTN组网设计与实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