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摩根的人文情怀(一)
2018-04-25黎振宇
黎振宇
美国金融家约翰· 皮尔庞特· 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后文简称“ 摩根” ) 在金融史上赫赫有名, “Morgan”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华尔街的代名词,由早期摩根银行衍生的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金融企业如今依然在世界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位金融巨鳄一生毁誉参半、争议颇大,誉之者谓摩根为“金融界的摩西”“华尔街的拿破仑”,而毁之者谓其为“强盗资本家”“金融大魔头”。
不过拨开“层累叠加”的历史岩层, 摩根的真实面相远比“单向度”的银行家更为鲜活丰富。除了我们熟知的一面,他还有另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世界。如作为收藏家的摩根,一生集藏闳富,并积极投身到公共博物馆事业,他担任过董事会主席的大都会博物馆已成为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而由其私人书房演变而成的公立机构——摩根图书馆更是成为人类文明中“小而美”的艺术瑰宝。
2017年夏,笔者顺着摩根的足迹, 探访了华尔街23号——曾经的摩根银行总部、大都会博物馆、摩根图书馆等历史地标。美国诗人朗费罗曾说,“如果我们能读懂每个人秘藏的历史,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发现他的哀伤和痛苦,所有的仇视也就放下了。”从摩根的人生边上走过,翻开他“秘藏的历史”,尤其是漫步于摩根图书馆时,内心充溢的不只是诗人所谓的“同情之理解”,更多是震撼,以及对另一个世界里热爱收藏、深具人文情怀的摩根的深深敬意。
文雅的疯狂
摩根从少年起就对收藏表现出特别喜好,比如搜集总统和名人的签名。但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是在“严父”朱尼厄斯去世后。受过良好教育的摩根有着高雅收藏品味,他还雇佣一批专业鉴赏家为其网罗藏品,有“天下藏品应尽入吾彀中”的宏愿。
摩根收藏甚广,包括中世纪以来各类珍贵手抄本、装饰书、素描、手稿、陶瓷、挂毯和家具等。与银行家的精明迥异,他在收藏上讨厌讨价还价,喜欢上来就问交易商花了多少钱买进,然后在此价格上加钱成交。另外,他还喜欢一举拿下整套藏品。为从英国诗人拜伦的希腊亲戚手中买到手稿,摩根曾派代理人“驻扎” 当地数年。手稿一上市,就开始抢购,直至全部买下。时人对收藏家的刻画,或许就是摩根的写照。“一群展翅待飞的秃鹫,耐心地等候某个同行归天,随后就猛冲下来扑向逝者的藏品,凶残地攫走一些垂涎已久的珍宝。”艺术史家赖特林格如此评价摩根在艺术市场的地位:“20世纪初,由于一个人的努力,使美国人支配了世界艺术市场……毋庸置疑,摩根组建了最伟大的个人收藏。”
凯恩斯曾说:“银行家在其业务经营中必然要表现出超乎人性传统的体面。终身从事这种活动使他们成为最为浪漫并且是最不现实的人。”摩根对于收藏的痴迷和疯狂,可谓是“最为浪漫”而“最不现实”的人。西方书画权威巴斯贝恩将此类痴迷收藏的人称为“文雅的疯狂”(Gentle Ma d n e s s),无独有偶,摩根也曾因对诚信的推崇和坚守而被称为“绅士银行家” (Gentleman Banker)。
摩根在收藏方面到底斥资多少很难精准考证,但据1916年的一份记录显示, 他的遗产总计约8000万美元(约合20世纪90年代的12亿美元),其中收藏品估值约2000万美元(亦有人认为超过5000 万美元)。虽然摩根在美国工业化崛起时代拥有工商业的“领主”地位,但其私人财富总量与同时代的商业巨擘——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内基等人相比并无明显优势。1913年,洛克菲勒的个人资产价值已近10亿美元,据说他从报纸上得知摩根的遗产价值后(一说是卡内基)摇着头说:“我甚至觉得他算不上是富人。” 对于摩根“文雅的疯狂”,合伙人不乏微词但又无可奈何,如莱芬韦尔曾抱怨道: “皮尔庞特买画与挂毯有一半是为了赚钱的说法与事实恰恰相反,这完全只是穷奢极侈的举动,并且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的同时还经常削弱了公司的财力。如果他不挥霍这些钱,那么公司完全可以把它们用作资本。”
重塑文明的雄心
铁路作为镀金时代的象征之一,为美国从农牧业向工业国家的快速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积聚了大量社会财富, 不经意间也改变了世界收藏格局。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铺设到美国西部大草原,草原之州的小麦开始涌向全球市场, 导致谷物价格大幅下跌。由此引发的一个冲击是英国贵族的农场收入急剧下降,且由于税收有增无减,贵族们只得靠出售祖传艺术品来维持收支平衡。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新贵们怀揣着对欧洲文明的向往,由物质享乐主义迸发出对艺术品的巨大需求。一时间,无数艺文奇珍如激浪翻滚,穿越大西洋,登陆新大陆。
对于收藏动机,美国铁路大王亨利· 亨廷顿曾说:“世人生生灭灭,书籍却可永存,要盛名不朽,集藏一批珍密善本正是无上的稳妥捷径。”摩根不以收藏来投资获利,说明他心中有将藏品传之于世而名垂青史之念,拥有重塑美国文明,滋润“文化沙漠”的雄心。摩根在遗嘱中对自己为何收藏艺术品有如下解释:“很多年来,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收集各类藏品。我一直都非常希望以妥善的方式处理这些艺术品……让它永久成为美国人民的财产, 为人们增添生活的情趣。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时间让我来完成这项工作,所以至今我的愿望仍然没有实现”。在遗嘱中,摩根要求独子杰克(John Pierpont Morgan Jr.)在继承遗产后寻找适当的时机实现他的愿望。
镀金时代的美国经济快速腾飞, 但也出现贫富不均、社会矛盾激化等诸多问题,不少企业家开始反思“财富的责任”。1889年,卡内基发表《财富的福音》,宣扬“拥有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他提倡应当将财富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事业的理念,引发广泛热议和不少富豪的认同。一批卓越的企业家不仅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还参与到推动社会变革,特别是思想观念和社会文明的塑造。摩根最为敬佩的名人拿破仑曾说:“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利。”但摩根显然不属于此列。除了维护美国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他还长期致力于宗教、文化及教育等事业,积极投身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公共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中。
自1871年起,摩根便成为大都会博物馆创立之初的赞助人,1888年当选为理事,1904年起担任理事会主席直至去世。他热衷参与大都会博物馆的各项事务, 并经常把个人藏品放到博物馆借展。摩根一度想将个人藏品全部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但他提出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由纽约市拨款修建一个展厅专门收藏他捐赠的艺术品。但彼时美国社会反“货币托拉斯” 的舆论愈演愈烈,普约听证会也正在调查摩根,一些报纸和政府官员对他的要求提出严厉批评,认为应当由摩根自己承担费用。摩根感觉自尊心受损,暂时放弃捐赠的想法,转而将藏品处置权交由杰克。
在摩根晚年,为了使贮藏在英国王子门街居所的藏品可以运回美国而避免巨额关税,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使国会通过一条百年以上藝术品免征关税的法令。父亲去世后,除出售一些藏品以维持资金流动需要外,杰克在1917年将7000多件藏品赠予父亲曾付出大量心血的大都会博物馆。为永久纪念摩根父子对博物馆发展的贡献,博物馆于1918年专门设立摩根翼楼(The John Pierpont Morgan Wing) 用于展览摩根家族捐赠的收藏,门口镌刻着这样一段话:“皮尔庞特·摩根翼楼展览的藏品由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37-1913)收藏,他和他的儿子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以给美国人民带来教益和乐趣。”自此,摩根终于和念兹在兹的大都会博物馆达成“和解”。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