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永州实践
2018-04-25蒋国政黎和贵
蒋国政 黎和贵
21世纪以来连续第15个聚焦“三农” 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其中的关键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2018年将在此基础上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服务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责无旁贷。
农业供给侧改革所释放的提质增效效应为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崭新机遇,金融助推作用则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大活力,金融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永州实践
增加金融供给做“加法”
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地”抵押贷款投入。早在2014年永州市新田县就被湖南省确定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该县创造性地设计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并出台《新田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有效破解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问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通便捷融资通道,开辟农村土地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也为全省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被省“两权”抵押贷 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新田模式”。
启动农房抵押贷款改革,增加农房抵押贷款投入。为最大限度激活农村资产, 扩大有效信贷投入,该市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拓展抵押领域,将农村集镇房屋纳入抵押范畴,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如祁阳农商行共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87亿元,共支持各类新型农业主体3256户发展特色种养和创业就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惠林通”抵押模式,增加林权抵押贷款投入。“惠林通”抵押担保贷款业务是由双牌农商行与永州锦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抵押贷款新模式,采取“公司+银行+林农”企业担保、银行服务、林农发展三方利益聯结贷款模式,林农将自己的林权抵押给锦林公司和农商行,锦林公司以自己的资产作为担保,农商行放贷。通过锦林公司对林木资产的再担保,克服了放贷银行对农民林地单户面积少且分布零散,林业资源调查评估难,银行抵押后资产管理难、处置难等诸多制约因素,解除了其后顾之忧。“惠林通”贷款模式,有效破解了该县占总林农65%的个体林户因抵押担保能力低而无法贷款的难题,大大激发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被省林业厅誉为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双牌模式”。
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做“减法”
发挥“1+N”机制合力,降低“惠林通”融资成本。为推动“惠林通”林权抵押担保贷款工作稳步实施,人行永州中支以支农再贷款为“1”,引导农商行加大对“惠林通”林权抵押贷款的投放,同时,以最大幅度降低林农融资成本为目标,推动多部门出台政策“N”,实施各项费率优惠。推动双牌农商行下调“惠林通”林权抵押贷款利率,执行该行同期最低利率,比同期最高执行利率低3个百分点;协调锦林公司调整再担保服务费;协调相关部门调整评估费用;积极与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对接,协商通过集团采购的形式争取保险费率更大优惠。
用好准备金与再贷款工具,降低贫困县融资成本。一方面,充分运用存款准备金优惠政策,释放可用信贷资金。对全市5个贫困县5家考核达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的法人金融机构实施降低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对中国农业银行江华、新田、江永3 家的支行“三农”金融事业部降低2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资金2.53 亿元,提高了5个贫困县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另一方面,用好支农再贷款工具, 降低融资成本。2017年,人行永州市中支积极向上争取了3亿元的再贷款规模,加大支农再贷款投放力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贫困县的信贷投放,减低社会融资成本。截至2017年末,全市累计发放再贷款20.1亿元,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平均利率较同期涉农贷款利率低3.5个百分点以上。再一方面,用活扶贫再贷款工具,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已发放扶贫再贷款17.2亿元,尽力满足全市5个省级以上贫困县农商行在金融扶贫工作中的资金需求。
引导小额信贷和易地搬迁投入,降低扶贫项目资金成本。在扶贫小额信贷方面,利息按基准利率计算,并由政府贴息,或由参与企业按10%的比例分红给入股贫困户,确保扶贫资金成本的低廉性与收益的可靠性。截至2017年末,全市累计发放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24.07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到位扶贫小额信贷政府风险补偿金3.94亿元。在异地搬迁贷款方面, 人行永州市中支引导市农发行制定了《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并推动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 市农发行对全市5个贫困县实际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5亿元,在贷款期限、利率、额度和方式上都采取了优惠措施,贷款期限长达18年,利率为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20%;同时,引导江华农商行创新移民安置建房专项贷款,对信贷额度和贷款利率给予优惠政策,截至2017 年末,该行已向4047户移民户发放贷款3.7亿元,占总移民户数的61.59%,有效解决了辖内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移民安置问题,助推库区移民脱贫致富。
运用再贴现工具,降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优先为涉农、中小企业签发收受的票据提供再贴现支持,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和信贷投放,促进扩大“三农” 和中小企业融资。为辖内两家农商行办理再贴现9790万元,实现了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办理该项业务的“零突破”。目前,又有2家法人金融机构向人行永州市中支报送了再贴现申请。
金融创新做“乘法”
充分发挥“1+N”机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降低林农成本方面,以支农再贷款为“1”,推动贷款利率、担保费用、评估费用、保险费用等多项费用做“减法”;在撬动涉农资金整合运用方面,以“支农支小再贷款,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贴息”等基层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工具为“1”,以“财政激励,农业、林业补贴,产业扶持,扶贫开发,保险,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贴息”等外部政策资源为“N”,形成内外多部门合力,实现对全市金融扶贫信贷投放的倍增效应做“乘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跟四走”的小额扶贫贷款,通过支持新型农业主体来做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永州金融坚持“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的思路,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小溪流”汇成“大江河”投入产业精准扶贫。在江华县,江华温氏公司与县委县政府合作发展20万头生猪生态养殖精准扶贫项目,整合产业扶贫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完善了兜底措施,补齐了脱贫短板。这种让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提高、企业发展的多赢模式,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与公司发展增效的紧密联结、产业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结合。在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村2017年“十一”黄金周每天接待游客达到8000人次。依靠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该村已实现整体脱贫。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了1350元,村集体增收34万元。
“分贷统用”的产业发展支持模式, 壮大集体经济来源。永州市创新推出了“分贷统用”模式,将没有技术、项目和劳动力的贫困户,委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帮扶,通过贫困户与委托企業、扶贫办、农商行签订“四方协议”,保证贫困户每年不低于贷款投资额10%的分红和优先就业权益,促进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银行贷款—贫困户入股—公司经营— 就业分红—脱贫致富”滚动发展。如宁远县采取“银行+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 的金融扶贫模式,宁远农商行为首批87户贫困农户发放扶贫贷款275万元,参与鑫农淮山种植合作社的淮山、葛根种植。贫困农户既可以入股的方式每年按照不低于贷款总额的10%领取分红,也可与合作社签订帮扶用工协议,参与合作社的种植生产,每月领取不低于2000元的固定工资。目前,全市参与“分贷统用”的经济组织共涉及政府平台、能源、工业、种植、医院、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学校、旅游、服务等11个主要行业领域,扶贫经济组织77家,累放贷款9.05亿元、带动贫困户2.82万户。
破除瓶颈做“除法”
人行永州市中支坚持“全覆盖、普惠性”的市场定位,组织全市金融机构按照“自助非盈利、试点再推广、撮合不包办、脱贫可持续”的原则破除瓶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辖内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全覆盖。截至2017 年末,全市共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845 个,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完成任务,覆盖贫困户71036户、255488人,共发放贷款40764笔,金额20.08亿元。在贫困县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一是金融扶贫组织机构进一步丰富。目前,“国贫县”江华、新田共有银行机构16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家。二是贫困地区支付环境得以改善。为贫困帮扶对象提供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新田、江华共布设自助设备2217台,比上年同期增加90台,其中POS机比上年同期增加66台;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807个。
主要成效
金融产品丰富和金融支农力度加大。除传统的金融产品以及“农地”抵押贷款、“惠林通”外,永州辖内各银行机构结合当地实际,还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信贷产品,以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7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733.6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2.63%, 增长18.25%,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出现良性发展。金融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永州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打好城镇提质、交通提速、园区升级、旅游升温、脱贫攻坚、环境治理“六大战役”,保证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全市完成GDP1728.46亿元、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02.46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602.46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69.23亿元、同比增长12.9%。
农业经济结构和质量大有提高。一是强化品牌创建。构建“市级公用品牌+ 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实现永州农业的品牌化。二是促进园区升级。随着各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主导产业得到提升,“三产”融合稳步推进,“一县一园”建设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三是培育企业上市。经湖南股权交易所审核,该市已有20家龙头企业成功在湖南股权交易所农业专板挂牌,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做出了表率和打下良好基础。四是推动科技创新。该市致力于推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全面、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目前,该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经签订了9个“院市合作” 项目协议并正在实施。
金融效率和质量大有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带动了金融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截至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实现账面盈利34.03亿元,同比多盈利4.6 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5.9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19%。同时, 经济的良性发展,也为信贷投放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2017年,全市新增贷款221.39亿元,同比多增48.92亿元,新增贷款在全省排名第7位。
几点启示
因地制宜的改革是根本。尽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一致,但改革的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中,调整结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战略契机,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唯有因地制宜,注重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色和优势,选准一个或几个突破口,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必须遵循老百姓的意愿和市场选择。在“农地”抵押贷款的“新田模式”中, 该县坚持“确实权、颁铁证”,农民手里拿着“流转证”,心里吃下“定心丸”, 放心大胆地主动要求流转土地,让沉睡多年的“死资产”变为解困救难的“活资金”。该模式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有效消除了老百姓流转土地后的种种顾虑,破解了农村融资抵押难的困局。同时,要遵循市场的选择。土地流转集中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能否适应转型升级阵痛的调整,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与供给侧改革的选择。
必须与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居住格局变化、村庄形态演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方面催生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也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相应服务的金融而言,只有主动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主动服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局,主动转型满足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才能有效回归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本源。
必须重新定位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与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精准扶贫等涉及农村重大事项的变革与利益格局的调整,出现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等权力结构多元化并存的局面,原来单一政务型的基层组织难以满足经济事务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重新定位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由单一“政务服务型”向“政务服务型+经济服务型”转变,不但是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新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有效举措,更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必要的制度安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