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沟长2油层构造及砂体展布特征
2018-04-25,
,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青平川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7200)
随着油藏的评价与开发认识的不断加深,对砂体分布规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但前人对长2段沉积微相的研究较少,对该地区的砂体分布规律认识尚不清楚。开发及进一步勘探的难题也日益暴露,严重制约着油田进一步挖潜增储。对长2段进行构造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明确该区砂体的展布特征,为该地区进一步勘探和油藏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盆地的构造形态总体显示为一东翼宽缓、西翼陡窄、不对称大向斜的南北向矩形盆地,盆地主体面积25×104km2。盆地基底为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其上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盖层沉积,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根据构造演化史和现今的构造形态,鄂尔多斯盆地可划分为中部伊陕斜坡、东部晋西挠褶带、西部天环坳陷、西缘冲断带、北部伊盟隆起和南部渭北隆起[1]。
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坡降一般小于10 m/km;伊陕斜坡内无二级构造,三级构造以鼻状褶曲为主,很少见幅度较大、圈闭较好的背斜构造发育。
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单井划分结果
在根据旋回特征确定研究区长2油层组顶界与根据标志层确定长2油层组底界的基础上,开展单井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区长2油层组,油层中深240~480 m,平均油层中深333 m;地层厚度为105~139 m,平均地层厚度121 m(表1)。
在垂向上由油层组、砂层组逐级控制的原则下,把目的层位长2按旋回分为长21、长22和长23共3个次级旋回。研究区长21砂层组地层厚度为28.5~40.7 m,平均32.7 m,长22砂层组地层厚度为40.2~70.1 m,平均47.2 m;长23砂层组地层厚度为33.7~43.4 m,平均38.1 m。
根据各井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感应电阻等曲线进行单井地层划分,根据开发需要将长21分为三个小层,即长211、长212和长213三层,将长22分为两个小层,即长221和长222两层。由于本区主力油层赋存在长22,多数井打穿长22油层即停钻,大多数钻井的长23没有见底,所以,对长23未再细分[1]。
2.2 连井对比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对研究区内445口井进行了拉网式反复对比,围绕高家沟区域共拉连井剖面58条,其中顺物源方向24条,切物源方向34条。最大限度反映区块内地层和油层分布的真实状况。重点选择了顺物源及切物源各8条,编制地层对比剖面图(图1)。通过地层对比可以看出层间特征明显,小层对比合理。
图1 高家沟区域长2地层对比剖面网井位图
3 砂体展布特征
3.1 纵向展布特征
对研究区砂体的纵向展布特征进行研究,根据以下4个原则开展进行井间砂体的对比。
(1)砂体对比中注意井间砂体的相对位置或深度;
(2)不同成因砂体则依据沉积作用,相同成因砂体的延伸则采用宽/厚比或旋回的特点来处理;当两井间出现一口井见砂,而另一口不见砂时,砂体的延伸依据砂岩在韵律中所占比率为其侧向延伸的井距;
(3)不同井距对比和不同方向应区别对待,如河流砂体的纵向延伸远大于其横向延伸;
(4)利用测井解释结论识别出砂体,对砂体对比结果进行验证。同一小层砂体,如果其测井曲线形态相似,判定其属于同一沉积类型砂体,其砂体相互连通[2]。
基于以上原则,为摸清区块内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以及垂向上各小层砂体发育类型、发育程度和相互叠置状况,对4条剖面的砂体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其中北西—南东向2条、南西—北东向2条。
表1 高家沟区域长2地层划分
3.2 平面展布特征
在构造演化、沉积环境、地层特征和物源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探井钻井取心资料、测井资料,编制了研究区长2各主力小层砂体平面图。
总体上,砂体平面上呈带状展布,而展布特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平面上砂体大体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展布,多期河道叠加,砂体厚度大,延伸远。
研究区长2储层沉积受北东向物源控制,多期河道垂向上叠加、平面上交叉,一般河道交汇处,砂体堆积快,厚度大,最终形成长2期沉积相状态。汇聚砂体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古河道方向河道砂体发育程度高、规模大、连通性好,横切古河道方向河道砂体连续性略差。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地层对比划分结果,按照地层形成时间先后的顺序,系统研究长2储层的砂体展布特征。
(1)长222小层
长222小层砂体连片性较好,砂体厚度较大,大于15 m的区域连片分布,河道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砂体较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工区在中部地区,砂体最厚达到29.2 m。工区东南部厚度和工区西北部较薄,最薄的地方为0.5 m。整个研究区砂体平均厚度为15.36 m。
(2)长221小层
该层砂体连片性较好,也沿北东-南西向分布;砂层厚度较厚,最厚的井区达到26.5 m,较长222小层略薄。主要分布在工区中部地区,西北部及东南部砂体较薄,厚度小于0.4 m。砂体平均厚度在15.1 m左右。
(3)长212小层
长212小层砂体连片性较差。砂体最厚达13 m,砂体厚的地方主要顺着草788井—草110井—草305井方向分布。砂体薄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南部,大部分都在0.2 m以下。
4 结语
(1)研究区长2油层组,油层中深240~480 m,平均油层中深333 m;地层厚度为105~139 m,平均地层厚度121 m;研究区长21砂层组地层厚度为28.5~40.7 m,平均32.7 m,长22砂层组地层厚度为40.2~70.1 m,平均47.2 m;长23砂层组地层厚度为33.7~43.4 m,平均38.1 m。
(2)砂体平面上呈带状展布,而展布特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平面上砂体大体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展布,多期河道叠加,砂体厚度大,延伸远。
(3)长222小层砂体连片性较好,砂体厚度较大,大于15 m的区域连片分布,河道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砂体较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工区在中部地区;长221小层砂体连片性较好,也沿北东-南西向分布,砂层厚度较厚,最厚的井区达到26.5 m,较长222小层略薄;长212小层砂体连片性较差,砂体最厚达13 m,砂体薄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南部。
(4)研究区长2储层沉积受北东向物源控制,多期河道垂向上叠加、平面上交叉,一般河道交汇处,砂体堆积快,厚度大,最终形成长2期沉积相状态。汇聚砂体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古河道方向河道砂体发育程度高、规模大、连通性好,横切古河道方向河道砂体连续性略差。
[1]邢宽宏,夏青,马华,等.青平川油田高家沟区长2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地下水.2016.38(6):191.
[2]高阳,于兴河,刘文峰,等.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组砂体展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5):12-13.